成就生命的好玩 ──輝灑藝術人生的柯彼得醫師──

柯彼得醫師,男,澳洲籍,曾得過第十一屆醫療奉獻獎,擁有鐵騎醫師的美譽,這是我翻遍醫院資料所獲得的僅有訊息。

因此當我進入掛著小兒科門診牌子的柯醫師診間,我完全無法預料將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和怎樣的一個人生! 柯醫師早已端坐在問診桌後靜候著我們,一對沉穩而銳利的眼眸定定的注視著我們,突然覺得自己像是等著醫師開處方籤的病患。

我很快的環顧了一眼整個空間,那就像醫院裡任何一間診間,簡單乾淨,唯一不同的是牆上掛著幾幅美術作品,它們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那變形蟲似的圖案,鮮豔強烈的色彩,給我一種圖騰般的神秘、有趣、卻又溫柔的感覺。

我突然從病患的假像中掙脫,心中不禁盤旋著好奇與疑問,什麼樣的作者會呈現出如此質感的作品?  

拜訪柯醫師的住家,再一次給我強烈的視覺感動。

那是一排位於台東市南區的公寓房子的第一棟,我和夥伴到訪時已是晚間七時,天色已暗,鴿子籠似的連棟公寓點著白花花的日光燈,但我們一眼就認出柯醫師的家。

那是唯一一間透著溫暖的黃色燈光的房子,經過改裝的木頭質感大門和圍牆,彷彿訴說著主人質樸的本性;三角形的院子透出樹影幢幢,濃蔭綠意,如果不是刻意到訪,我會以為無意間遇見一處別具風味的咖啡館。  

這樣的感覺隨我們進屋後,更濃烈了。

經過主人親手設計改裝的門面窗框,簡單的陳設,給人實在卻帶著浪漫情調的質感。
聽著柯醫師喜愛的爵士音樂,啜飲著他親手烹煮的咖啡,欣賞著牆面上出自柯醫師夫婦之手的繪畫作品,以及或立或吊著的彩繪燈罩,彷彿掉進了另一種非現實的氛圍中,而這卻只是一個醫師的生活的部分面貌。

我尤其對他自製的燈罩最感興趣,因為前陣子在家中試著用紙做燈罩,效果並不理想,因此便向柯醫師討教製作秘訣。 他簡單的解釋給我聽,只要用鐵絲上下各做一個圓框,棉紙彩繪後用線縫成圓筒狀,上下各用鐵絲圈固定住,再內外各上一層亮光漆,便完成了。哇!好簡單,秘訣就在上了亮光漆,柔弱的棉紙立現堅韌。

透過燈光,簡單的線條和色彩產生神奇的效果,而室內也因之顯現神采。

是啊!不過就是巧手慧思,對一個和藝術一起生活的人而言,這是再自然簡單不過了。人的雙手和心本就是充滿創造力的,只是有些人會去實踐它,運用它,像柯醫師便是,只不過他的雙手除了創造生活中的藝術之外,還替人看診醫病。

因著藝術,也因著香醇的咖啡,我們和柯醫師像是認識了許久的好友般,暢快的聊著,雖然他是個話不多的人。也許是因為本籍澳洲,雖然他的中文相當流利,並且娶了台灣老婆,但是語言似乎不是他表達的主要方式,透過作品本身,反而可以看見更真實的他。

沒有學過畫,二十年前開始無師自通的畫起圖來,期間辦過四次展覽,一次在社教館,三次在澳洲。問他為什麼開始畫畫,他的回答很妙:「從小的時候,我就對很多東西有意見,所以乾脆自己動手做,自己動手畫!」 他對藝術創作也有個有趣的形容:「圖畫就像是視覺口香糖,嚼一嚼就可以吐掉了!」的確,就像他的生活態度,為了好玩,他畫圖;為了好玩,他看診;為了好玩,他旅行。

他從小的志向是長大後要玩,用玩的心情生活、工作,所以興趣是他一切行事的原動力,快樂的人生是他的目標。

從一九九四到現在,每年柯醫師都和老婆一起旅行尼泊爾,爬喜馬拉雅山四到六個星期,去年甚至在西藏待了三個月。 在旅行中他依然不忘提供醫療援助,當柯醫師發現當地醫療嚴重不足,於是主動申請在當地的急救站和一位美國醫生進行高山症的醫療服務,在零下一、二度的氣候中,雖然冷得很,但高山的景緻盡在眼前。 他自豪的稱自己是全台灣唯一的高山症專家,因為喜歡爬山,尤其是高山。

 

此外,他的鐵騎醫師美譽,就是因為在大學時代便是業餘的自行車好手,後來因為學業的關係中斷練習,十八年前剛來到好山好水的台東,他又恢復這樣的嗜好。

 

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偏遠山區部落的原住民下山就醫不便,聖母醫院的居家照護便負起了協助就醫及居家訪視的工作,因此當部落裡出現了騎單車,操流利中文的阿斗仔醫師,莫不引起人們的好奇,鐵騎醫師之名便不脛而走。 也正是因為曾是單車選手的訓練,柯醫師可以花平常人一半的時間來回山區部落,還可以保持良好的體力為傷患服務,這位澳洲的業餘自行車好手,在台東找到了飛翔的空間。

 

即使現在交通便利,不需要靠單車跑醫療,柯醫師依然保持他的練車習慣。如果工作忙,他會練騎一個小時,時間多的時候可以練四、五個小時,十幾年下來,他的功力在台東職業選手中也已是數一數二,東海岸經常可以見到他快速衝刺的身影。

 

在他的家中就放著好幾輛專業用的自行車,診間的牆上也貼著一張著選手裝的照片,英姿勃發呢!  

出身在澳洲的的柯醫師,有位也是醫師的父親,也許是血液中留著流浪的因子,家鄉對他而言並無法讓他留駐。他在墨爾本讀醫學院期間便前往巴布新幾內亞,和當地的原住民一起工作,他形容那是一個有趣的經驗。

 

醫學院畢業之後,他又前往沙烏地阿拉伯擔任住院醫師一年,接著前往非洲的桑比亞,在英國人辦的基督教醫院內工作一年後,前往英國參加內科醫師執照的考試。英國的考試制度規定,必須通過兩次考試,才能拿到執照。 柯醫師在完成第一次考試之後,無意間發現了一本雜誌上的小廣告,得知台灣有個聖母醫院急需醫師服務二個月,這促使了他第一次到訪台灣。那年柯醫師二十八歲。  

 

對此,聖母醫院第三任院長何谷婷修女也曾描述過這段歷史。當時,醫院急需一位醫生,但是位於偏遠的台東鄉下,又是教會醫院,沒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一般醫師是不願屈就的。 何修女和同事們每日不斷的祈禱,奇蹟真的發生,當他們接到一位遠在英國的澳洲醫生的來信,表明願意來此地服務時,他們真是太高興了,直稱是上帝的恩典。

 

當年來到台東的柯醫師立刻愛上了這塊土地,在此一待就是六個月。對此,我深感好奇,為什麼一個前途無量的有為青年,不喜歡待在家鄉,卻四處行醫旅行,甚至愛上了台灣? 柯醫師的回答很有趣,他不想留在澳洲,因為無聊;他喜歡台灣,因為整個環境很活潑。

 

他形容十八年前剛來台灣時,台東沒有一個紅綠燈,連車子也很少。工作的聖母醫院很可愛,修女們對他很好,大家一起工作像個大家庭。

 

他回憶說:「那時候醫院只有兩個門診醫師,有時候下午沒事,還可以跑到杉原海邊游泳,什麼事都不急,現在不一樣了!」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車子變多了,房子變高了,人們也變得急躁了。醫院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幾乎支持不下去,柯醫師心中感慨萬千。  

 

初來台灣半年多之後,柯醫師回到澳洲學習加護病房醫師經驗,之後,一九八六年到八七年的二年間,他繼續台東聖母醫院的工作。接著他又隨紅十字會到高棉柬埔寨擔任戰地外科醫師,這段戰地醫療的經驗像惡夢般令他難以忍受。

 

「傷患不斷的送進來,他們不是炸掉半邊臉,就是手腳發炎、潰爛,缺胳臂、斷腿,令人不忍卒睹。」(註)曾經最高有一天截斷五條腿的恐怖紀錄,非一般常人能忍受,認清了戰爭本質,柯醫師離開令人心驚的高棉。 當他順利拿到英國的內科醫師執照後,柯醫師自一九九O年開始繼續來台服務至今,期間也曾支援中東國家的醫療服務,但絕大多數的時間留在台灣,台灣已成為他的故鄉。

 

在這個故鄉裡,他在聖母醫院認識和他有共同嗜好的老婆,兩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聯展,一起爬山,一起練車,當他回到澳洲,卻像是去到陌生的國度,感覺自己是個外國人,只有回到這裡,才覺得回到了家。

 

談到柯醫師的工作,他覺得台灣人太愛看病了,「台灣人平均一人一年看十三次病,在美國一人一年平均看病不到一‧八次」柯醫師直呼差太多了。所以他也是個不隨便給藥的醫師,他的病人也清楚這點,來找柯醫師是來搞清楚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該怎麼處理。

內科是他的專長,但是在這裡只要他能處理的,他都幫忙,不論是小兒科、內、外科。早期台東醫療不發達的時候,心肌梗塞、白血症等重大疾病,都是他一手處理,他不能處理的疾病才轉介到其他醫院。

 

曾和柯醫師一起工作的資深護士陳秀蘭便提過一個故事,曾經一位愛喝酒又不按時服藥的病人來看診,眼見病人屢勸不聽,病情一直無法好轉,心直口快的柯醫師直接對病人發出最後通牒:「你想不想死?」此語一出,雖然連一旁的護士也嚇了一跳,但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說話直爽,動作快準,要求嚴格,是跟診護士們對他一致的評語。

 

我們訪問柯醫師的當天,他正在準備當日的課程,這也是他在醫院的工作之一,提供院內護理人員的在職訓練。在他的電腦中儲存了各種最新的醫療資訊,身處偏遠的台東,柯醫師並未停止督促自己前進。

除了固定上下班,自由的時間太少,是目前當醫師最無奈之處;然而當醫師的挑戰,也是好玩的地方,是幫助病人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這是他看診的動力之一。

 

跟著柯醫師門診多年的護士陳櫻花就曾提到:「柯醫師很會診斷,對症下藥,很多從台北大醫院下來的病人,來的時候病厭厭的,找不出病因,柯醫師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連柯醫師自己也承認,他喜歡診斷病人。

 

柯醫師個性的獨特,不在他成就了多偉大的助人職志,而在他成就了多少的好玩,完成了多少挑戰。因此雖然得了個醫療奉獻獎,他卻不明白為什麼?也不在乎為什麼!

 

他很感嘆台灣的許多醫科學生,學醫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賺錢,除了醫學以外什麼都不懂,也缺乏興趣。的確,像柯醫師這般特立獨行,既能學以致用的幫助患者,又能保有一顆玩心,盡情揮灑人生,的確並不多見。

 

誠如他自己所言,當畫家才是他的最愛。雖然年輕時選擇了醫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也無法輕易放棄,但如果他早些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也許今天的他會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儘管如此,今年四十六歲的柯醫師,不管在專業領域中或是生活領域中,他都能悠遊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玩自己想玩的,走過那麼許多的國家和地方,幫助過無數的人,他讓我看到的是一個有趣的人和一段豐富的人生。

 

就像我在醫院四樓總務處的辦公室裡,所見到牆面上掛著的柯醫師的自畫像,黑框的眼鏡下透著慧詰的雙眼,有點滑稽的線條和鮮豔的色塊構成了古靈精怪的人物造型,也許,我們總是在問,生活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我想,柯彼得醫師提供了一個說法。 註:摘錄自第十一屆醫療奉獻獎特刊,記者張耀懋專訪。

 

< 回至前頁 >


院長信箱 | 員工信箱 | 員工專區 | 申訴電話 | 性騷擾申訴專線 | 資源連結
地址 : 台東市杭州街2號 電 話 : 089-322-833 預約掛號 : 322-83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