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籲女性要攝取鈣防骨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近日對1千100位女性鈣質攝取認知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成女性擔心骨密度逐漸下降及恐懼未來罹患骨質疏鬆症,但調查卻發現女性對自己每天沒有攝取足夠鈣質的行為不以為意,也沒有採取積極補鈣行動,骨鬆學會提醒,從30歲開始,骨質開始逐年流失時,應該注意每天攝取足夠的鈣質,才能延緩骨質流失。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表示,女性要增強體內鈣質,要做到三個方法,吳至行說,飲食上面要足量攝取,要選擇含高鈣的食物、更重要簡單烹調,以免破壞食物裡面的鈣質,第二攝取足夠維他命D或者經過陽光照射,第三則是養成運動習慣。
吳至行表示有些民眾因為烹調或者對某些食物選擇,無法攝取到足夠的鈣,就建議民眾可以選擇喝牛奶、鈣片加強,同時也要跟醫師討論正確的諮詢。
由於骨質流失多為無聲無息,民眾很容易輕忽缺鈣的後果,有關骨鬆防治問題可以跟醫師討論,或者上學會網站訊息查詢。
詳全文
拒吃反式脂肪後 別誤踩飽和脂肪地雷
吃多了反式脂肪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2年後禁用於食品中,不過,董氏基金會擔憂廠商為了維持食品的風味,可能以飽和脂肪替代,長期大量攝取仍可能增加新陳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政府除了限制反式脂肪食物之外,也要明定飽和脂肪建議攝取上限為總熱量10%。
相較於動物油,大多數人覺得植物油比較健康,原因是原始植物油中含飽和脂肪酸比例低,但若是經過氫化加工的植物油,就已經失去這樣的特性,是屬於飽和脂肪較高的油脂,攝取上也應小心!
植物油「氫化」了!攝取過量都傷「心」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植物油經過「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酸結構,可以克服只能低溫烹調的缺點,而被使用在高溫烹調上,這樣的加工方式擴展了植物油的使用範圍,除了成本較低、耐高溫、性質更穩定,也可以延長保存期限。
不完全氫化油易產生反式脂肪
氫化油脂又分為「不完全氫化」與「完全氫化」兩種。不完全氫化油在氫化過程中,會產生人工反式脂肪,難被人體代謝消化,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同時也會增加罹患中風、高血壓、血中壞膽固醇上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罹患風險。
完全氫化油易產生飽和脂肪
而完全氫化油雖然也經氫化過程,但因為加工方式不同,不會生成反式脂肪,卻會生成「飽和脂肪」。許惠玉表示,飽和脂肪攝取量增加總熱量的1%,即可預期血膽固醇濃度增加2.7mg/dL,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飲食中含有高飽和脂肪,易引起動脈血管壁的內皮組織受到損傷,形成動脈粥狀斑或動脈粥狀瘤,長期下來,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高血壓、周邊血管疾病等。
常見氫化油在標示上會標示例如:人工奶油、烘焙用酥油、奶精、植物性奶油、人造植物奶油、硬式植物性奶油、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等。一般民眾若想避開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的陷阱,在購買包裝食品時,除了可閱讀營養標示,也要盡量少吃油炸、各式烘焙軟麵包、酥皮麵包、零食點心等食品。
限用反式脂肪!也要注意飽和脂肪攝取量
為了避免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而損害健康,食藥署已公告自107年7月1日起禁止廠商將「不完全氫化油」添加於食品中,但董氏基金會認為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參考美國2016年1月公布的飲食指南建議,明定每日飽和脂肪攝取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2000大卡舉例,不得超過22克。
另,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也呼籲,成人如將總脂肪攝取量減少至總熱量的30%以下,有助於預防肥胖;飽和脂肪減少至10%以下,及反式脂肪減少至1%以下,可降低慢性病風險。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外食早餐多不及格 造成太多小胖子!
以前常聽到長輩說「小孩還在長大多吃點沒關係」、「小時候胖不是胖」、「能吃就是福」等各種理由,把自己的孫子們養得白白胖胖。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田宛容指出,根據調查發現,男童約每三人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女童約每四人有一人為體重過重或肥胖,且生活在越都市化的地區,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更為嚴重,未來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隨著增加。
胖小子發育快易早熟
通常較胖的小孩生長發育較一般孩子來得快且較早熟。女孩會提早進入青春期,初經來得較早,但因體內脂肪過多,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造成經期不規則。
骨骼易有異常
兒童在生長發育期時,骨骼軟骨較多,肥胖造成下半身負荷太大,使腿部脛骨彎曲,若嚴重時,可能造成行走困難或是關節脫位;若屬於中央肥胖的孩童,可能因腹部負荷太重,使脊椎側彎變形。骨骼變形使得孩子活動量減少,造成惡性循環,越不易減重。
易有慢性疾病
研究顯示通常肥胖兒童的血壓較一般正常小孩來得高,且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的機率是正常兒童的兩倍。且小胖童未來發生糖尿病的機率為正常孩童的三倍。若有胰島素抗性的兒童通常罹患高血脂症或血脂異常的機率較高。
呼吸道也不好
較肥胖的兒童因腹部或咽喉堆積過多的脂肪,橫隔膜擴張較受限制,使得換氣不完全,易氣喘、感冒、氣管炎、心肺功能降低等,甚至睡覺會有呼吸中止的現象。
從均衡早餐開啟活力一天
早餐為開啟一天的動力來源,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學童幾乎外食居多,然而現今外食早餐多不夠健康,若不注意可能會造成高糖、高油、低纖維的飲食模式,不僅易養成胖小子,進而影響學童的學習能力。田宛容營養師建議,均衡早餐的主食類可以全榖根莖類為主,如:全麥吐司、麥片、紫米、地瓜等,增加纖維攝取。蛋白質類避免培根、火腿、油炸類等高油高鈉食物,可選擇雞蛋、低脂鮮奶、無糖或低糖豆漿。生菜、小黃瓜、大蕃茄等蔬菜類不可少。額外以水果做搭配,但避免使用果汁取代水果,因為果汁不僅減少纖維及營養素的攝取,也易造成攝取過量的情形。
詳全文
猛烈搖晃嬰兒 只要幾秒就可能永久傷害
很多時候,照顧者並不是有意傷害寶寶,但嬰兒哭鬧不休,以致於照顧者憤怒而失去控制,劇烈地搖晃寶寶來表示懲罰或讓他安靜。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淑婷表示,即使只是用力搖晃嬰兒數秒鐘,就有可能引起嬰兒搖晃症候群。
搖晃嬰幼兒是兒童虐待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嚴重的兒童虐待,通常發生於小於2歲,但也可能會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李淑婷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如果只是溫和的搖動寶寶或帶著孩子跑步,並不會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但是當一個嬰幼兒被強力晃動,大腦來回衝擊頭骨,可能會導致腦的瘀傷、腫脹、壓力和腦出血,容易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或死亡。
有時外觀看不出任何跡象
症狀方面從輕微到嚴重都有可能,包括抽搐、警覺性下降、極度煩躁或其他行為異常、嗜睡、困倦、不笑、意識喪失、視力喪失、失去呼吸、皮膚蒼白、拒食、食慾不振、嘔吐等。甚至有可能從外觀上看不出任何受傷的跡象,例如瘀青、出血或腫脹,以致於在某些情況下很難診斷。
發生疑似症狀應盡速送醫
當發生疑似嬰兒搖晃症候群時,應盡速送醫治療。如果在救援到達前呼吸停止,應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如果寶寶嘔吐,可把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和嘔吐物吸入到肺部。若懷疑頸椎受損,應妥善固定頸部。需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抓起或搖晃寶寶叫醒他、不要嘗試透過口腔給予寶寶任何東西。
遊戲或憤怒時勿搖晃嬰幼兒
千萬不要在遊戲或憤怒時搖晃嬰幼兒。當人憤怒時,即使本人認為是輕輕搖晃,實際上可能很劇烈。此外大人也要避免吵架時抱寶寶。如果懷疑家人或認識的人虐待兒童,不應該忽視,應及時尋求協助。萬一自己真的不小心搖晃了孩子,要立刻送醫,在就診時不要因為害怕或罪惡感不敢告知醫師,及早的診治往往有助於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更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詳全文
腸病毒症狀似感冒 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
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根據疾管署疫情通報顯示,全台感染人數突破1萬3千多人,尤其嬰幼兒為高危險群,家長都怕孩子成為「候選人」。醫師提醒,腸病毒初期症狀類似感冒;一旦出現發燒、肌抽躍、持續嘔吐,以及呼吸急促等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
溫暖潮濕腸病毒肆虐
國內每年4到9月是腸病毒的主要流行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指出,3月以來大小雨不斷,6月又逢梅雨季,溫暖潮濕的氣候正是孕育腸病毒生存的溫床,今年又是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人心惶惶。
腸病毒症狀似感冒
龍厚玲醫師表示,腸病毒其實不可怕,只要注意衛生習慣、及早症狀治療,就能有效預防;但腸病毒初期症狀和感冒很類似,都有發燒、喉嚨痛、活動力及食慾下降等症狀,容易產生混淆而延誤就醫,出現嚴重併發症。
4大重症徵兆 發現立即送醫
龍厚玲醫師強調,一旦出現發燒、肌抽躍、持續性嘔吐及呼吸急促等徵兆,只要有其中任一項,最好立刻送醫,以免併發更嚴重的急症,如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而增加死亡風險。
詳全文
心理健康:
壓力一來就臉歪嘴斜 原來是轉化症作怪
心病還需心藥醫!台中1名婦人因壓力大且無法宣洩,出現臉歪嘴斜的類中風症狀,就醫發現是「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作祟。醫師表示,轉化症是一種以神經症狀做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改善之道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自我的心理調適。
離婚婦人壓力大 身體癱瘓嚇壞家人
這名婦人離婚後與孩子分離,與家人一起工作,但工作時間長、無法正常排休,屢遭長輩批評工作表現,壓力大,卻找不到親朋摯友傾吐苦悶,極度痛苦下,出現動作僵直、身體癱瘓,甚至臉部歪斜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住院檢查,在排除腦部血管、腫瘤和神經病變和自體免疫疾病之後,精神科醫師懷疑是「轉化症」惹的禍。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精神科醫師蔡禮后表示,轉化症是一種以神經症狀來取代情緒反應的精神疾病。在找出婦人的病因後,緊急給予鎮定劑注射治療,快速撫平病人的焦慮情緒,並給予抗鬱劑、抗焦慮劑、安眠藥等口服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發作次數減少到可以嘗試工作,但是仍會因工作壓力和家人關係緊張而偶爾發作。
轉化症常見症狀:癲癇、癱瘓、肌肉扭曲
在新版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裡,轉化症被歸類為身體症狀疾患中的功能性神經系統疾患,患者會出現運動或感覺系統功能缺損的症狀,例如失聲、目盲、耳聾、癲癇、癱瘓、肌肉抽動或扭曲、吞嚥困難、失憶、無法行走、幻覺和假性懷孕等。
別輕忽!轉化症症狀:焦慮、憂鬱、失眠
蔡禮后醫師表示,轉化症是一種情緒上的衝擊超過自己所能負荷,且在無法言語表達之下,透過身體症狀的表現來逃避心理壓力的疾病。最好的治療方式是藥物與心理治療並用,患者早期都會有焦慮、憂鬱、失眠等症狀,可透過藥物治療,快速消除症狀、恢復休息和平靜。
另外,透過心理治療,讓患者明瞭自己的心結之後學會放下,並讓病人學習如何紓解壓力和透過運動來發洩情緒,把非理性的想法轉變為理性的意念,培養處事的圓融智慧,減少對自己的苛責和對自己過高的期待等。而家族治療,也能幫助雙方有效的溝通,避免過度的關心介入,而造成病人的心理壓力。
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學會善待自己和疼惜自己,培養面對壓力的智慧和抒壓方式,才能擺脫身體感覺的脫序,邁向光明的未來。
詳全文
常有自殺念頭 小心躁鬱症惹禍
在台灣,躁鬱症盛行率約為1%,其中10%死於自殺,已成為國民十大死因之一;台中榮總精神科醫師蔡佳叡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針對2000年至2005年發病前5901名躁鬱症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自殺死亡前一個月內服用情緒穩定藥物,能有效降低至少85%的自殺率。
家人期盼過高 壓力太大反出現躁鬱症
臨床上1名僅20歲的個案,因是家中長孫,家人期盼甚高,但他本身卻不愛念書,加上妹妹成績優秀,導致壓力很大,從國中開始就有割腕自殺傾向,18歲被診斷罹患思覺失調症合併躁症;蔡佳叡說,患者只要和家人發生衝突就會發病,每月至少都會自殺一次,還曾因此送醫。
規律服用情緒穩定劑 降低自殺念頭
醫師蔡佳叡進一步說明,直到透過台中榮總自殺防治訪視員探視半年後,這名患者已能和家人順利溝通,且在定期回診就醫,並規律服用情緒穩定劑,用藥兩周後情緒有逐漸改善。躁鬱症患者發作症狀,最常出現坐不住、衝動等行為,若出現睡眠過少、說話誇大等行為,就有可能是自殺徵兆。
多點支持和關懷 躁鬱症患者走出陰霾
不管是有自殺意念的朋友,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千萬不要害怕就醫,透過藥物診斷和親友的支持下,一定能降低自殺意願,找回自己的人生舞台;蔡佳叡提醒,患者也不需過於擔心,使用情緒穩定劑雖會傷肝、腎,但在正確的評估下,給予適合的藥量,並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塑膠容器礙健康 盛裝食品注意標示
塑膠食品容器具全標示明年7月上路
衛生福利部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6條規定,修正「應標示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品項」,同時公告「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標示相關規定」,要求自106年7月1日起製造之食品容器具或包裝,如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則應於販賣前依規定標示其品名、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
與食物接觸面含塑膠就要標示
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之衛生安全,與其使用方式有密切關係,因此,為使食品業者及消費者能清楚瞭解產品相關資訊及注意事項並正確使用,衛福部持續加強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之標示管理,除已於103年6月19日整併公告應依食安法第26條規定之品項外,並考量相關業者調整標示標籤作業時程等因素,即日公告自106年7月1日起製造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如食品接觸面含塑膠材質,則均應標示其品名、材質名稱及耐熱溫度等事項,透過標示亦須同時讓消費者知悉產品適用於盛裝或接觸食品,且為重複性或一次使用,明確告知正確使用該產品的方式。
依照標示說明正確使用塑膠品
衛福部強調,業者產製各類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應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等規定,同時應依法明確且如實標示其產品資訊,提供消費者選購參考;民眾購買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也應注意產品標示內容,選購標示完整之產品,並依標示說明正確使用。
詳全文
久坐族注意!工作時間至少起身2小時
那到底可以坐多久?要起身多少時間才好呢?我們的工作環境可以改善?現在國外專家直接提出建議,發表在2015年六月份 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久坐型態的工作,每天工作期間至少應累積起身兩小時,站著可以、走路、運動都行,反正就是不要一直坐,能夠增加到4小時更棒。
穿插一些可以起身站立的活動,例如站著開會、直接面對面溝通而不夠過電腦、站著使用電腦、書寫等等;反之,久站的工作也可以穿插一些坐著進行的活動,因此,推薦使用可以調整高低的辦公桌椅。
研究顯示,對於沒有規律運動,而且一天要坐到7小時以上的久坐者,每增加1小時坐的時間,早死的風險便增加5%,而這些工作久坐的人,下了班回家也常常繼續坐著看電視或使用電腦;此外,除了健康數據改善,減少工作久坐時間有助增加工作效率、品質與生產力。因此,改善上班的空間、桌椅的設計、活動的安排,減少坐的時間,可說是提升職場健康的第一步。
不妨算算自己上班時間,如果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扣掉中午一小時休息,一共八小時的工作時間裡,要如何讓自己至少起身兩小時?哪些事情站著坐著都可以,那就站著執行吧,站著聊天哈拉、站著開會、站著講電話、站著打電腦(如果桌子可以升高的話)、站著寫字看資料、想到就站著、頸酸腰酸就起來動、多爬樓梯不搭電梯都可以。
總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活就要動。
詳全文
日曬不足等同菸害!多曬太陽,死亡率少一倍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6年3月16日發表的一項追蹤研究中,PG Lindqvist博士等開發了一個競爭風險模型,旨在評估日曬與三種主要死因(心血管疾病[CVD]、癌症、以及非癌症/非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早在2014年,PG Lindqvist博士等對瑞典南部一個為期20年的黑色素瘤前瞻性追蹤佇列進行分析就曾發現:與那些日曬充足的患者相比,日曬不足患者的死亡率翻了一倍。
這項研究發現,日曬不足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和非癌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呈劑量依賴性增加。隨著日曬時間延長,受試者心血管疾病和非癌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逐漸下降,且在這些受試者中,由於壽命延長導致癌症死亡風險相對增加。該研究還發現,日曬不足非吸煙者的壽命與那些日曬充足的吸煙者相似。
專家評論 丹佛退伍軍人事務部醫療中心Robert Dellavalle教授
在這項瑞典研究中,PG Lindqvist博士等報導稱,日曬越充足的女性,其預期壽命也就越長。研究發現,與日曬不足的女性相比,日曬充足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和非癌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降低。
許多大眾媒體文章可能會利用這些研究結果將日曬與壽命延長直接聯繫起來,但需要指出的是,混雜因素也可能會影響這些研究結果的解讀。例如,那些日曬時間較長的受試者可能擁有更積極的生活方式,而積極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與壽命延長獨立相關。
2014年,一項納入29,518例女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前瞻性追蹤研究就曾發現,與日曬充足的女性患者相比,日曬不足女性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升高,預期壽命縮短。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個特殊研究人群中,作者未能將生活方式、體重指數、以及體力活動水準等因素納入分析。最後作者也提到,出於這個原因,該研究還不能證實日曬不足與預期壽命縮短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作者進一步論證到,日曬不足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升高可能是繼發於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缺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關係已在相關文獻中被證實。PG Lindqvist博士等假設,日曬不足患者可能伴有維生素D缺乏,但是,他們從未給予受試者進行維生素D值檢測。
這篇挑釁性文章表明,進一步澄清其研究結果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避免為預防皮膚癌而將防曬這條公共衛生資訊不必要的複雜化。日曬的風險與獲益仍將是今後研究的熱點領域。
詳全文
3C不離手 「老花」提早報到!
3C產品相當普及,許多人時常一使用就是好幾個鐘頭,也經常忽略隨之而來對眼睛的傷害,42歲任職於金融機構的傅先生,最近覺得眼睛常有乾澀、視力模糊的症狀,求診後竟被診斷出有老花眼,便是因為上班時間已經都在看電腦螢幕,下班了視線也一直停留在手機上所致。
老花年齡層下降
老花是必然的生理現象,根據統計,老花的好發年齡已經從55歲下降到40歲,大學眼科俞函杰醫師說明,隨著年紀增長,睫狀肌及水晶體調節功能變弱,導致視物不清,若長時間使用3C產品可能會導致老花提早報到,甚至許多門診的案例都還不知自己已經有老花。
可配戴多焦點眼鏡矯正老花
俞函杰醫師表示,老花最常見的矯正方法便是配戴多焦點眼鏡,但為了避免因對焦不準而造成的暈眩及不適感,需特別注意眼鏡驗配度數的準確性,目前坊間已有業者引進全數位定位儀及自動綜合驗光機,讓眼鏡的驗配數位化,減少人為測量的誤差。
雷射手術也可改善老花
若不想戴眼鏡,俞函杰醫師建議患者可以使用角膜雷射矯正手術(老花近視雷射)來解決老花及近視的困擾,其原理在將兩眼度數調整為一眼接近平光(利眼,看遠用),另一眼保留一些度數(非利眼,看近用),經由人體大腦視覺中心的「融像」自動調節功能,讓患者遠近都看得清,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此療程,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判斷。
護眼三大招
俞函杰醫師提醒民眾,保護眼睛要注意日常生活這三件事:(1)充分休息:每工作30分鐘就應休息3分鐘,向遠方看並讓眼睛調節焦距;(2)環境光線:過亮或過暗的光線都會造成眼睛疲勞及不適;(3)姿勢正確:看書及使用手機,最好距離30-40公分,電腦則建議與螢幕距離60-70公分。
詳全文
運動健康:
不愛運動 易罹子宮頸癌
運動對女性格外重要,女性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幫助遠離癌症威脅。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若不喜歡運動、老是喜歡做些靜態活動,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但一星期只要花三十分鐘運動,就能大幅降低子宮頸癌風險。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羅斯威爾‧帕爾克癌症研究院癌症防治系腫瘤學特聘教授克斯汀‧摩伊西奇表示,這項研究傳遞一項重要公衛訊息,這代表當一個人缺少運動,便比較容易出現嚴重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或多或少做點運動,就能降低子宮頸癌風險。
這項研究含括一百二十八名子宮頸癌女性患者,還有五百一十二名女性原本懷疑有子宮頸癌,但後來發現沒有罹癌。
研究顯示,確診罹患子宮頸癌的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三十一的人很少運動、生活型態以靜態生活為主,很少運動是指一個月運動次數少於四次。
研究人員雖然已考慮抽菸、喝酒、子宮頸癌家族史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等癌症風險因子,但分析數據發現,很少運動的女性比有運動習慣女性更容易出現子宮頸癌,罹癌機率增加二點五倍之多。
研究也發現,懷疑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當中,也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生活型態以靜態為主。摩伊西奇表示,除了戒菸、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從研究結果來看,還有另一種方法可降低子宮頸癌風險,就是規律運動。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五月號《下生殖道疾病期刊》(Journal of Lower Genital Tract Disease)。
詳全文
慢跑防運動傷害 善用護具、走之字坡、閃柏油路
防止慢跑運動傷害,除了鞋子、護具配備齊全,利用「之字形」下坡、不同方向輪流跑,也是健康又不傷身的小撇步。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吳濬哲就提醒,膝關節的耗損通常不可逆,應避免過度使用,建議跑草地、操場,不要跑柏油路,尤其是柏油路面的下坡路段,千萬要慢慢走。
吳濬哲表示,人體膝關節的活動非常頻繁,無可避免會逐漸退化,跑步的時候,大約6成的重量,會壓在膝關節內側,因此運動不過量相當重要,有慢跑習慣的人,建議不要天天跑,也減少在柏油路跑路,應到草地或跑道上。
而近來許多民眾喜歡的山路路跑、越野路跑,在吳濬哲眼中更是非常傷腳的NG行為,他說,偶一為之就好,千萬不要經常這麼做,否則說不定年紀輕輕,就跑出退化性關節炎。提醒民眾下坡不要用跑的,並利用之字形方式下坡,設法減緩坡度。
嘉義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跑步的時候,感覺兩腳同時推進,但人其實都會習慣把重心放在某一隻腳。以60公斤的成人來說,平時雙腳站立,一隻腳各承擔30公斤重量,但跑步時不可避免會有單腳躍進的動作,加上蹬的力量,一隻腳最多會承受到4倍體重、240公斤重量,確實可能造成關節傷害。
至於方向,許宏志建議,盡量跑直線,如果是操場或須轉彎多次,應順時針、逆時針輪流跑,讓雙腿的受力均衡。
許宏志說,建議民眾每天步行7000到1萬步,若要慢跑,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下即可,距離大約2公里就達有氧運動的標準。
詳全文
每天健走15分鐘 控制體重+延壽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然而運動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方法是能融入生活,健走即是很好的選擇。而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
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而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來說,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
秉持多走、少動 邁向健康之路
國民健康署提醒,為養成自身運動習慣,每天仍應秉持「多走、少坐、動一動,隨時隨地可以運動」的健康概念,利用生活中的空檔,有空就走,營造動態生活,邁向健康。
詳全文
戒菸健康:
尼古丁像海洛英 醫師:吸菸易生病
「吸菸的人容易生病,且尼古丁是成癮物質,讓人成癮程度,跟海洛英、古柯鹼差不多!」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如此說。董氏基金會24日辦理周日戒菸班,學員28歲的蕭先生從13歲開始抽菸,一天最多抽到3包;另一位黃小姐則把抽菸當興趣,一時無法抽離,但為了家人、身體健康跟未來人生規劃,他們都想在這次戒菸班,成功的擺脫香菸成癮的困擾。
戒菸班現場以簡單的「戒菸四招」與學員一起操練。第一招,正確的腹式深呼吸15次;第二招喝一杯冷水,滋潤喉嚨抑制吸菸欲望;第三招用力伸懶腰,伸展四肢、開合跳15次也可;第四招刷牙或洗臉,舒緩菸癮的反應及自我提醒戒菸的決心。
董氏基金會辦理2016「戒菸就贏比賽」,以高獎金鼓勵想戒菸的人成功轉變;目前超過1萬人報名,更開設週日戒菸班,提供正確戒菸方法,搭配戒菸貼片及嚼錠,讓戒菸成效提升。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說,自行戒菸成功率僅4%,戒菸比賽讓參賽者單月戒菸率達7成,一年維持不吸菸則達4成。WHO辦理的國際戒菸比賽停擺,但董氏基金會依舊維持2年一期,助人戒菸。
賴志冠說,吸菸會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並破壞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生病。他也講解尼古定濃度在體內的變化,戒菸初期因體內尼古丁濃度快速下降,脾氣容易暴躁、疲倦,就會產生再吸菸的衝動。
OK藥局呂藥師也以個人戒菸經驗鼓勵學員,說明吃東西味道會更好、呼吸起來也會更輕鬆;他也介紹尼古丁貼片跟尼古錠的使用方法。他說,藥物只是幫助,要有決心才能完成戒菸的最後一哩路。
詳全文
電子菸含致癌甲醛 最快今年納管
全台有約十八萬人吸食電子菸,國健署長邱淑媞今表示,前年抽檢電子菸發現全數含有致癌物甲醛,為防二手菸危害,已有立委提案將電子菸納「菸害防治法」,不排除本會期通過修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召開記者會,署長邱淑媞表示,民國一○二年至一○四年食藥署受理二五六五件電子菸檢體,發現高達七成具有成癮性尼古丁;一○三年隨機抽檢三十一件電子煙,更全數檢出甲醛、九成檢出乙醛。
依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癌症因子分類,甲醛是一級、確定致癌因子,乙醛則是二B級、可能致癌因子,兩者均會刺激眼部及呼吸道,引起咳嗽、喘鳴、胸痛、支氣管炎等,長期吸入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電子菸除了有尼古丁、甲醛、乙醛等危害,國外研究還顯示,煙霧中含化學物質如丙二醇、二甘醇、可丁寧、毒藜鹼、菸草生物鹼等,長期施用可能影響健康甚至致癌。
國健署去年調查發現,全台約有十八萬名成人吸食電子菸,國中青少年有三點一%、高中職四點一%曾使用電子菸,吸食人口有逐年增加趨勢。
為防吸食人口增加所衍生的二手菸危害,邱淑媞表示,日前已有立委提案修法將電子菸比照紙菸納「菸害防治法」,國健署立場贊成,認為如新政府支持、修法順利,說不定最快本會期就通過,未來在禁菸場所吸電子菸,可開罰新台幣二千元至一萬元。
詳全文
肺癌年輕化 遠離二、三手菸及空汙
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近十年有年輕化趨勢,男性發生率從七十一歲降至七十歲、女性則從六十八歲降至六十七歲,關於肺癌年輕化的原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良豪分析,診斷工具進步、政府大力宣導肺癌防治,都有利於早點找出病因。此外,環境因素也不可忽視,包括香菸、廚房油煙,還有空氣汙染等,都是致病因子。
PM2.5全球空汙大危機,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每年全球約有430萬病例死於室內空汙;另有370萬人的死亡可歸因於室外空污;不論室外或室內空汙都導致各約6%的肺癌形成。許良豪表示,近來最受重視的就是懸浮微粒,沾附空氣中有害物質進入肺部會造成血管發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將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二手菸同等級。
預防肺癌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汙染源,工作常接觸石棉、重金屬、煤、焦油、煙草等,也易誘發肺癌。
許良豪建議民眾盡量不開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果一定要開車,避免開柴油車或跟在柴油車後方。有霾害紫爆狀況,出門記得戴口罩,以N95防護力最佳。
居家中可多種些盆栽減碳,下廚時一定要開抽油煙機,三餐多吃綠色蔬菜抗氧化,已患肺癌者則不建議吃含胡蘿蔔素的食物,會加重病情。
二手、三手菸更易致癌,許良豪提醒民眾遠離,如無法阻絕,居家可準備空氣清淨機。但最好仍是吸菸者戒菸,不要覺得開窗讓菸飄到戶外就沒事,因為沾附在衣服、手上的「三手菸」,也會讓家人、特別是小朋友健康受影響。
目前肺癌治療技術進步,在第一、二期發現就能提高治癒率,像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都是。許良豪建議國人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高風險族群如有肺癌家族史、曾患肺結核、吸菸者、從事特殊職業者、常曝露在致癌因子環境中的人,最好兩年追加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
詳全文
藥品健康:
感冒糖漿喝多傷肝腎
最近天氣炎熱,不少人外出汗流浹背,一進冷氣房就感冒了,沒時間看醫生,就自行買成藥、感冒糖漿;不過,藥師提醒,感冒糖漿具有止痛藥成分,喝多會造成肝腎受損,建議每次8至10cc、並間隔至少4小時,服用前應詢問專業藥師。
成藥多為複方成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柯瑩蓮表示,坊間常見的感冒成藥多為複方成分,與醫師處方的單方感冒藥不同,成藥的成分多種,可緩解多種感冒症狀,如發燒、頭痛、喉嚨痛、流鼻水、鼻塞、袪痰、止咳等;而單方感冒藥則依症狀不同選擇服用。
感冒糖漿喝多傷肝腎
除了感冒成藥外,不少人習慣服用感冒糖漿,柯瑩蓮藥師指出,感冒糖漿也是複方成分,有乙醯胺酚、鹽酸甲基麻黃素、抗組織胺、咖啡因等,其中乙醯胺酚是常見的解熱鎮痛劑,可緩解感冒造成的發燒、頭痛、喉嚨痛等症狀,但大量服用恐造成上癮、肝腎受損。
症狀持續3天應就醫
如何正確服用感冒糖漿呢?柯瑩蓮藥柯強調,市售一瓶感冒糖漿為60cc,應適量、分次服用,每次8至10cc,並間隔至少4小時以上,有感冒症狀才能服用,不能用來預防感冒;若服用3天以上,症狀仍未改善,則應就醫治療。
詳全文
藥品保存3原則 遠離溼、熱、光
感冒藥、胃藥、咳嗽糖漿,你家裡也堆了許多藥品嗎?當心天氣愈來愈熱,藥品容易變質壞掉。專家提醒,藥品保存須避免陽光直射、悶熱或潮溼,夏天7到9月最易變質。就曾有粗心病人,心臟病藥的瓶蓋沒蓋好,吸溼受潮後崩解,藥丸變藥粉,根本不能吃。
民眾總是喜歡囤積沒吃完的藥,或自認為藥物冰在冰箱裡比較不會壞,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琴喨表示,一般藥品只要存放室溫下,並注意避免陽光直射、環境溼熱即可,除非藥袋上特別標示冷藏,才需冰在冰箱。藥品應存放在兒童不容易取得地方,以免兒童當糖果吃下肚。
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也提醒,藥品應盡量保持原包裝完整,否則容易受潮,常見民眾喜歡囤積感冒藥、胃藥,甚至分給別人吃、留著下次生病吃,這些都是錯誤作法。藥水開封後只能保存一個月,藥丸最多半年。
孫淑慧說,藥品保存怕熱、怕光、怕溼,浴室或廚房等處,最容易受潮。就曾有病人心臟病藥硝化甘油舌下錠的瓶蓋沒蓋好,藥丸全崩解變藥粉,整罐不能吃。夏季7∼9月,因炎熱潮溼,也是民眾藥品最常變質的時候,應多留意。老人家若習慣分裝藥物,一次最好不要分裝超過一周份量。
至於沒吃完的藥該怎麼辦?黃琴喨說,遵醫囑服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剩餘藥品,若真的有剩下過期藥,應將剩餘的藥品、藥水從容器中取出,放到夾鏈袋裡,再倒入咖啡渣或茶葉渣、擦手巾等,封好袋口後隨一般垃圾丟棄焚毀,不可隨便沖馬桶、丟廚餘桶,以免汙染環境。
部分抗生素、化療藥物或賀爾蒙藥物,因具有基因毒性,不可當作家用垃圾丟棄,應拿到醫院、藥局回收,作為醫療廢棄物處理。
詳全文
吞藥丸不喝水 恐造成食道潰瘍
老人家常有很多病痛,以致於經常得要吃藥;然而,服藥一定要配開水,千萬別吃藥不喝水,否則很可能會造成食道潰瘍。臨床上,就有一名老大人,吞藥丸時不但沒有喝水,還立即就平躺睡覺,結果就發生食道潰瘍的慘況!
只能吃流質食物減輕疼痛
收治這名食道潰瘍患者的台北市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德強表示,該名患者來就醫時主訴吃東西吞嚥時會痛,就連喝水都會痛,經由胃鏡檢查發現,他的食道破了一大片,甚至還擴及口腔都發炎了,由於潰瘍範圍很大,他只能食用流質的食物,以減輕疼痛。
藥丸膠囊會腐蝕食道
原來這名患者在吞藥丸時,沒有喝水,吃完藥之後,就去躺在床上睡覺,以致藥丸卡在食道口;吳德強醫師指出,他所吞的藥丸是膠,因為沒有喝水,再加上一吃完藥就平躺在床上,致使膠囊就黏在食道口,而且藥物腐蝕食道而出現潰瘍。
服藥後勿立即平躺
經由使用治療食道潰瘍用藥以及消炎藥之後,這名患者病況才獲得緩解;吳德強醫師強調,吃藥雖然看似簡單的動作,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可以不用配開水服藥,而且又馬上去平躺著睡覺,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將藥丸卡在食道而造成食道潰瘍。
詳全文
疾病健康:
不愛動又不喝水 小心腎結石找上你
天氣逐漸炎熱,但是又時常來陣雨,潮濕悶熱的氣候,讓人身上總是黏答答的流著汗,而且南風一吹,就想睡覺,好懶得動;泌尿科醫師提醒,如果流好多汗又不喝水,再加上不愛運動,身體會沈積很多雜質,很容易出現腎結石,不得不慎!
天氣熱要多補充水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李永樹表示,夏天即將來臨,天氣熱時不多補充水份,再加上飲食或是體質上的關係,以及缺少運動,就會使得身體中的雜質不易排除,進而導致泌尿道容易產生結石。
依據結石大小 決定治療方式
當泌尿道有結石時,往往會出現血尿症狀;李永樹醫師指出,如果是腎結石,後腰部會出現疼痛,也有人是輸尿管結石或是膀胱結石,疼痛部位則會在生殖器官處,經由超音波就可以觀察到結石的部位,而且會依據結石大小來決定治療方式。
0.5公分以下 八成可自行排出
李永樹醫師進一步指出,通常0.5公分以下的泌尿道結石會有八成可以自行排出,多喝水多運動,以及門診追蹤觀察即可,若是大於0.5公分泌尿道結石,則須立即處理,可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來做治療。
體外震波碎石術+腹腔鏡取石+開刀手術
另外,也有些人是不適合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李永樹醫師強調,有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是心臟調節器,以及曾經做過手術者,就不適合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泌尿道結石。而若是已出現腎水腫,就要用輸尿管鏡,採經皮造廔取石,或是以腹腔鏡取石,也有人因為泌尿道結石太大,就必須以開刀手術方式取石。
詳全文
不怕知道、怕不知道 大腸癌早期存活率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癌症登記報告,102年癌症新發人數為9萬9,143人,等於是每5分鐘18秒就有1人發現癌症,比前一年快了8秒。從粗發生率資料來看,102年國人每10萬人中約有424人被診斷為癌症,即1年內每236位國人就有1人診斷出癌症。其中,大腸癌連續第8年蟬聯冠軍,102年腸癌人口約1萬5140人,較101年的1萬4965人,共增加175人。
別心存僥倖 大腸病變非常普遍
國民健康署最新分析也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高於女性,但篩檢率卻比女性低很多!許多民眾心存僥倖,認為應該不會那麼倒霉?但其實大腸病變非常普遍;50-74歲每21人篩檢,就找出1人有癌前病變或甚至已有癌症。
不要怕知道 而是要怕不知道
有些民眾心存鴕鳥心態,覺得癌症是絕症,就算知道也沒救,寧可不知道。然而,其實,決定是不是絕症的關鍵,在於發現的時間早晚。尤其是大腸癌早期病變沒症狀,趁著沒症狀,趕緊篩檢,才不會痛失良機。邱淑媞署長表示,篩檢發現的病變,94.2%是癌前病變或0~2期癌症的早期癌症,預後極佳,存活率將近100%,因此,不要怕知道,而是要怕不知道。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根據台灣大規模推動糞便潛血檢查的經驗,已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特別呼籲,大腸癌病變非常的普遍,千萬不要低估自己的風險!尤其是鐵板族的50~74歲男性,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除去大腸病變,腸保健康!
四不三要防癌小撇步
除了定期做篩檢之外,為了免大腸癌上身,防癌就不能靠運氣,邱淑媞署長提醒也不要忘了把握健康生活的原則,「四不三要」是撇步,不菸檳酒、不燒烤紅肉、不加工重口味、避免環境污染,要天然蔬果、要多運動、還要定期檢查,多管齊下,才能贏得生機。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