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少年只吃炸雞、薯條 視力衰退近全盲
澳洲一名16歲少年偏食,只愛吃炸雞、薯條、可樂等高熱量食物,長期下來嚴重營養不良,造成他視力快速衰退,雙眼幾乎失明。少年的父母帶著他到處求醫,起初醫生查不出病因,認為少年的視力幾乎不可能恢復,直到另一名醫生發現他因為偏食,最後僅救回少年的右眼,左眼已經永久受損。
澳洲伯斯少年穆爾(Cian Moore)從5歲開始,只吃雞肉、薯條、麵包、可樂等食物,雖然外表看起來健康無虞,但長期偏時造成他營養不良。穆爾兩年前視力開始快速衰退,看了許多一生都找不出病因,有醫師認為是神經受損引發視力問題,可能永遠無法恢復正常。視力問題讓少年個性變得孤僻,開始遠離同儕圈。
直到穆爾的祖父母在電視節目介紹,有新技術可以治療眼睛問題,於是穆爾的母親便帶著他飛往雪梨求醫。
眼科醫生沃森教授(Stephanie Watson)一看到穆爾,就判定他因為缺乏維他命A,導致視力衰退,這問題也是常見的致盲因素,在澳洲非常罕見。醫師指出,通常第一時間都診斷不出是缺乏維他命A,因為病人外表看起來健康,其次是醫師在問診過程中,很少會問到病人的飲食習慣。
台東聖母醫院營養師 李佩銜建議食用高油高熱量之飲食應配合足夠蔬果,可選擇黃綠色蔬果,例:紅蘿蔔、南瓜、番茄和彩椒等),其含有類胡蘿蔔素,一樣可經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形成視網醇,預防夜盲症,蔬果中含有多量植化素,其功能也有抗氧化的作用,保護眼睛免受長期自由基的影響破壞,但注意勿過度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由於維生素A主要為脂溶性物質,會儲存在肝臟及脂肪中,過量會造成致癌,一般建議只要每天攝取達到3疏2果,就不比擔心有缺乏的危險。
詳全文
抗癌別吃「糖」?營養師:別把「醣」也戒光光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坊間流傳「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癌友抗癌一定要停止吃糖嗎?營養師提醒,「糖」是「醣」的一種,若把「醣」誤認為「糖」,刻意避開好的澱粉類食物,甚至完全不吃,恐造成身體無力抵禦和消滅癌細胞,導致癌症惡化。
你吃的是「糖」,還是「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現代人常稱的「糖」或「精緻糖」,是「醣」的一種,分子結構以單糖和雙糖為主,人體的吸收速度快,直接影響到血糖。葡萄糖、果糖、砂糖、蔗糖和蜂蜜等,都屬於這類的糖,舌頭可以感受到甜味,但除了提供熱量之外,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
「醣」則是所有糖的總稱,依分子結構有多糖、單糖、雙糖、寡糖等種類,一般指的是產品營養標示上的「碳水化合物」或「澱粉」,吃了之後不一定會感受到明顯甜味。常見含醣類食物,包括五穀根莖類、水果、蔬菜和奶類等。
健康飲食:「糖」最好別吃,「醣」適量攝取!
無論是糖或醣,經腸胃分解吸收後,都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糖在身體細胞的再利用,影響血糖,但當胰島素分泌時引發身體發炎,肝臟也會釋放出一種腫瘤促進生長因子IGF-1,促使癌症惡化、擴散。
然而,精緻糖的營養價值低,最好不要吃,如果是為了增添食物風味而攝取,WHO建議攝取量占每日總攝取熱量的5%以下,若以每日攝取總熱量1600大卡計算,每日糖的攝取量最多達80大卡,相當於4顆方糖。1顆方糖5公克,每1公克糖4大卡。
相較之下,醣類食物除了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必須每天攝取足夠,才不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免疫力變差,進而無法繼續癌症治療。
吃「醣」顧健康!精挑低GI食物
每天要吃多少「醣」才足夠?洪若樸營養師表示,每人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參考值是300公克,建議盡量攝取保留農作物原樣貌、加工程度較低、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低GI(升糖指數)食物,有助穩定血糖,以免長期血糖不穩定而造成糖尿病、肥胖,甚至提高罹癌風險。許多研究證實糖尿病與肝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等多種有正向關聯。
若以澱粉類食物來說,民眾可優先選擇馬鈴薯、地瓜、米飯、小麥等食物當主食,GI值較低,可以天天照三餐吃;麵包、吐司、麵條、湯圓等,經過加工,纖維量較少,偶爾當主食吃就好;油飯、餅乾、可頌等精緻食物,不是原農作物樣的風貌,又添加許多油和糖一起加工,熱量高,應盡量少吃。
詳全文
狂吃義大利麵醬 年輕女罹糖尿病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35歲女子平時不太吃甜食,但愛吃義大利麵並搭配濃濃的醬汁,結果出現喝多、尿多等症狀,經檢查竟罹糖尿病。醫師表示,義大利麵醬含糖量高,屬隱藏版高糖食物,很多人會忽略,過量攝取恐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除義大利麵醬之外,沙拉醬、麵包、酒精飲料、濃湯都屬隱藏版高糖食物,食用的時候要注意、不宜過量。
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這名女子覺得平時煮義大利麵很方便,平均每2天吃1次,並搭配義大利麵醬汁,日前感覺口渴、且排尿次數增加,由於她有糖尿病家族史,經檢查女子糖化血色素高達7.8%,高出糖尿病診斷標準值6.5%,確診罹患糖尿病。
陳榮福指出,義大利麵本身的升糖指數並不高,但問題在醬汁,每500克義大利麵醬中,含有約等於6個小方糖的糖分,換而言之,每125克的醬料就含有7.3克的糖分。除義大利麵醬外,搭配沙拉醬享用蔬果似乎是健康飲食的代表,但美乃滋醬或千島醬中平均每100克就含有15克的糖分,熱量更高達139大卡。
至於濃湯,陳榮福表示,濃湯通常含大量的麵粉及奶油,熱量極高,尤其市面上的湯料為了保證湯濃郁的味道,可能會加入香精、味精等人工添加劑,所含糖分也是超標。另麵包為了讓口感更加鬆軟,製作過程中會加入糖、油、鹽和添加物,含糖量約為25%,再加上本身的澱粉醣類,很容易就攝取過量的糖與熱量。酒精飲料本身則添加許多調味料或調味糖漿,因此含糖量與熱量都很高。
陳榮福強調,糖尿病患有約5成死因為心血管併發症,另高血糖也會引發小血管病變,導致患者需終身洗腎及視網膜剝落而失明,除藥物控制治療外,飲食控制也很重要。
詳全文
---------------------------------------------------------------------------------------------------------------
嬰幼兒健康:
幼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 WHO公認最有效
幼兒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到底有益還是有害?針對外界質疑部分縣市衛生局提供幼兒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只為衝高流感疫苗接種率,認為幼兒園恐有照顧疏失。對此,醫界強調,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同儕效應可提高接種率,幼兒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是最好的方式。
6歲以下罹患流感率 各年齡層之冠
秋冬季節是流感好發期。根據疾管署統計,6歲以下幼兒罹患流感比例居所有年齡層之冠,而罹患後產生併發症及死亡機率,僅次於50歲以上成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預防感染流感的方式。
嚴重併發症恐致死亡
李秉穎理事長強調,流感為冬季引起幼兒園、托兒所及校園群聚事件最主要的病毒,與一般感冒不同,病程長且有時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目前國內提供6個月以上至高中生全數納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應盡快於疫情來臨前及早接種。
集體接種疫苗提高接種率
針對部分縣市衛生局提供幼兒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的做法,李秉穎理事長給予肯定,他說,集體接種流感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最好的方式,透過同儕效應可提高接種率;若家長對於集體接種疫苗有疑慮,也可自行決定是否在園內接種或自行攜往合約院所接種。
詳全文
小孩強忍便意 恐降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有大規模浴廁設備廠商以小孩爲對象提問:「會在學校上大號嗎?」結果發現有53%的小孩會強忍排便,推測在學校排便可能會被潮笑,或是感覺不好意思,因而盡可能避免,這種傾向並非最近才開始,很久以前就已出現,這種情形不僅對健康不好,由免疫的觀點來看也有問題。
腸子變遲鈍 不久會形成便秘
排便是生理現象,一感覺到便意時,立刻上廁所排泄,可說是身體的自然行爲,如果強忍住,可能會破壞免疫力,大家是否曾有過感到便意時,強忍著不上廁所,不知不覺便意又消失的經驗?若反覆如此,腸子的功能會變得遲鈍,不久之後就會形成便秘,本來排便就應該是每天的固定工作。
根據日本內科學會的定義,便秘是指3天以上沒有排便的狀態,或是即使每天排便,卻有殘便感的狀態,主要的症狀包括:腹痛、噁心、直腸殘便感、腹部膨脹感、下腹部痛、食欲不振等,雖然大部分會在短期內消失,但如果嚴重的話,也可能出現無法排泄或中毒。
便秘會使腸內環境明顯惡化
那麼,爲何便秘對免疫有不良影響?原因是便秘會使腸內環境明顯惡化,人類的腸子裡有100種以上,合計大約100兆個腸內細菌,其中有乳酸菌爲代表的好菌,也有會發出惡臭或製造致癌性毒素的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壞菌,這些細菌在健康的人腸內會保持均衡,而且「好菌占有優勢」一旦均衡被便秘等原因破壞時,就會轉變成「壞菌占有優勢」的生理狀況。
除了強忍不上廁所之外,不吃蔬菜、大量攝取肉類的飲食生活,也是使腸內環境形成壞菌占優勢的原因,免疫細胞大約有7成生存在腸子內,對司令官細胞而言,最舒適的腸内環境就是好菌占優勢的狀態,相反的,當壞菌占優勢,司令官細胞的功能就會下降,使得免疫力減弱。
強忍尿意恐引發膀胱炎
不限於排便,勉強克制生理現象對身體也不好,強忍尿意有引發膀胱炎之虞,甚至連屁也不應該憋住,打哈欠常被認爲不禮貌或不認,但是最好也不要忍耐,打哈欠的機制雖然尙未完全理解,但一般的說法是「腦部氧氣不足時,爲了將氧氣送入腦子」而產生的現象。
如果的如此,那麼,打哈欠應該對身體有益才對,爲什麼要勉強忍住呢?因此,我認爲對打哈欠的人不要報以白眼,而應持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不論便意、尿意或是哈欠,這些身體的自然現象最好不要強忍,宜採取自然的方式爲佳。(本文摘自/不要輕蔑免疫力-世界級免疫醫學權威教你打造「不易生病」的抗癌體質/悅知文化出版)
詳全文
---------------------------------------------------------------------------------------------------------------
老人健康:
銀髮族營養不良 恐是這原因導致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裡如果有高齡的銀髮族,可得要注意他們的身體狀況,以免出現營養不良,影響健康;就有一名七十多歲老人家,因為缺牙無法咀嚼,使得很多食物都無法吃,身體不但很虛弱,BMI身體質量指數才只有16。
BMI身體質量指數只有16
新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蘇怡瑄表示,這名七十多歲的老人有高血壓病史,家人帶他來門診做營養診諮詢時,發現他顯得很虛弱,有營養不良的現象,經由測量他的身高與體重,發現他的BMI只有16,而一般正常人的BMI值會在18至24。
牙齒不好會造成營養不良
原來這名老人家有嚴重的缺牙情形,上下兩排牙齒幾乎都掉光,而且沒有去補牙,致使很多食物都無法吃;蘇怡瑄營養師指出,老人家往往會因為牙齒不好而無法咀嚼,進而在沒有正常攝取食物的情況下,就會造成營養不良。
可補充流質營養品
所以,家人在準備食物時,就得要注意年長的銀髮族是否能夠咀嚼與吞嚥食物。蘇怡瑄營養師建議,最好是烹調質地較好咀嚼的食物;此外,若是銀髮者已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也可補充流質營養品,因為營養品的營養很均衡,喝一瓶可以提供一餐足夠的營養。
詳全文
老人胖或瘦,哪個比較好?醫生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寶瓶文化】有一回參加壽宴,壽星一百歲,每天早上還去公司上班。他的太太壽婆九十八歲。兩個人身體都很好。壽星瘦,大約只有五十公斤;壽婆胖,可能有七十公斤。一胖一瘦站在台上,畫面很有喜感。
兒子上台演講說:「父母長壽,是子女的福氣。父親自己賺錢,不必我奉養,我不能抱怨。只是父親個子小,當我與父親外出時,常被誤認是兄弟。更慘的是有人硬說我是哥哥,害我不得不去割眼袋!」台下一陣大笑。
壽星致詞答謝時,則這麼告訴大家:「有許多人問我『長壽的祕訣』,我無法回答,因為我生活正常,不抽菸、不喝酒又愛運動,可是我太太生活不正常,抽菸、喝酒、打牌,而且不運動!更稀奇的是,我是瘦子,我太太是胖子。所以,我在這裡要以科學家的精神向大家報告,如果要知道老人胖好?還是瘦好?追蹤我們夫妻倆就知道了!」
言猶在耳,近日卻聽說老夫妻同時得到流感,演變成肺炎!太太住院幾天就恢復了;先生卻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折騰了兩個月才出院。醫師的解釋是:丈夫瘦,膽固醇低,平常可能心血管負擔輕,對身體比較好。但罹患了肺炎,身體沒有儲備能源,容易有併發症。
現代社會營養過剩,大家每天得到的都是關於「減肥」的訊息。但是,高齡醫學專家提出了「高齡的肥胖矛盾」說法,建議一般人的體重應該維持正常,避免三高引發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等疾病的風險。
但是高齡者不可隨意減肥,體重稍微肥胖者(BMI值在二十三至二十五之間),死亡率較低。醫學上的解釋是:老年人身體虛弱,容易感染或生病,肥胖的人有本錢以對抗疾病,而體重過輕的人平常就營養失調,若稍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擊垮。
有句俗諺說:「老人吃得下、睡得著,就是福氣!」年輕人怕胖,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吃。像東坡肉、漢堡、冰淇淋等等美食,由於味美易嚼,是許多老人的最愛,但是子孫們常以膽固醇太高或影響血糖等理由制止。其實,高齡的人不須太忌口,吃得下盡量吃,稍微偏胖比較長壽!
詳全文
心理健康:
產後壓力大 若憂鬱上身須盡速就醫
女性到了46歲以後,卵巢功能慢慢退化,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出現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這時期通常也是空巢期,寂寞孤獨感更加重憂鬱情緒。醫師建議,身體調養得當可減輕更年期症狀,多參加社團、團體活動、與人聊天能夠遠離憂鬱。
女性罹憂鬱症超過半數
根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有3億5000萬人有罹患憂鬱症,女性就佔了一半以上,其中停經前約占25%,停經後占30%。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芳維表示,罹患憂鬱症的人,無法調適憂鬱情緒,需要進一步至身心科就醫,並使用CES-D量表評估,確診有憂鬱症,應儘快接受治療。
空巢期讓女性更憂鬱
張芳維醫師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通常也是家庭的空巢期,就像幼鳥離窩,只剩老鳥在巢,難免出現寂寞孤獨感。國人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年齡為46至51歲,這個時期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生活,先生仍在外工作打拼,但若女性年輕時選擇照顧家庭,到了中年想再次進入職場相當不易,就面臨孤單的空巢期。
調整身心靈 減緩憂鬱情緒
如何巢空心不空呢?張芳維醫師強調,面臨空巢期的更年期婦女,容易出現孤獨寂寞、缺乏自我價值感,以及無所事事、愛胡思亂想等狀況,加上有熱潮紅、夜裡盜汗、失眠等身體不舒服的問題,更加重負面情緒,建議從身心靈方面調整,包括:
(1)早睡早起、攝取足夠的蔬果,以及適度的運動,選擇洋蔥式穿著方法來因應氣溫變化,身體調養得當較不容易出現更年期症狀。
(2)透過親友或社福團體的支持鼓勵,多與人聊天溝通可以減緩憂鬱情緒。
(3)參加社團、宗教團體活動,尋求心靈寄託。
詳全文
緩解過動症 靜坐辦的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最常見的兒童心理疾患,特色是當事人很難保持專注,也難以控制行為,外顯症狀為易衝動和長期的過度活動。
17歲兒童青少年中約有8%患有ADHD
根據2007年的一項研究,估計全世界約有5.29%的人口患有ADHD,而美國4~17歲兒童青少年中約有8%患有ADHD,這一心理疾患不光是干擾當事者,對同班上課的同學也有影響,藥物治療不只對人體有害,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使食欲和睡眠減退、導致憂鬱,甚至對30%的患者是根本無效的。
θ波增加時 腦部開始阻斷相關資訊
已有其他研究人員找出對治這一疾患的其他療法,神經科學家弗瑞德‧崔維斯博士(Dr. Frederick Travis)檢驗18名經診斷患有ADHD的中學生的腦波圖(EEG),觀察他們在電腦上進行具有相當難度之視動作業時的腦部活性,其中一組是進行第1次作業後立即學習超覺靜坐,另一組則是隔了3個月後才學習靜坐。
這項研究的腦部活性指標是腦波的θ/β比例,比例低則表示於作業進行時腦部較為活躍,經診斷為ADHD的患者,表示其正常清醒和專注狀態的β波較低,而能夠阻斷大腦處理不相干訊息的θ波較高,θ波增加時,腦部開始阻斷相關資訊,而β波下降,專注力就會受損,結果就是難以長期保持專注了。
靜坐之後 θ/β比例即有明顯下降
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習超覺靜坐之後,腦波圖的θ/β比例下降了,而在進行第1次作業後立即學習靜坐的學生,在3個月時的θ/β比例即有明顯下降,到了第6個月時降得更低了,降幅達48%,由8.8降到了4.6。
另一方面,對照組的θ/β比例則比研究開始時還高,直到隔了3個月開始學習靜坐之後,才由11.7降至7.4,這2組的學生在接觸超覺靜坐之後,進行測驗時的腦部活性都提升到了接近一般正常的範圍,θ/β比例降低48%的驚人降幅,比起藥物治療一般不到3%的降幅,兩者差異是相當顯著的。(本文摘自/靜坐的科學/天下雜誌出版)
詳全文
「星期一症候群」好難受!三策略讓您不憂鬱
【華人健康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守宏】許多上班族甚至是學生族在星期一時都會遇到所謂「星期一症候群」,週一上課或上班時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疲倦沒有活力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工作效率或學習,門診有的個案甚至在假期結束前一日就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因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會出現「星期一症候群」以及如何因應吧!
成因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一探究竟
1.作息因素: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生理時鐘的存在,而這個生理時鐘是會因為外在的狀況而有所改變,常常在工作日時作息都相對固定,到了週五晚上許多人就會放任自己玩樂而晚睡晚起,也有許多人覺得累積了一整週的辛苦,假日好好的補眠犒賞自己,結果導致生理時鐘跑掉,週日晚上想睡睡不著,週一早上想起起不來,勉強起來後又覺得疲累不適。
2.心理因素:簡而言之,就是對工作或是學習壓力的抗拒,週一到週五的辛勤工作,週六日的放鬆;在放鬆的時候對於要再重新面對煩雜及壓力時當然會出現抗拒,尤其是現在工商社會普遍壓力都很大,而這心理的抗拒自然就會展現為煩躁,進而影響注意力。
3.「轉速」: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生活的轉速,在工作日時常繃很緊,轉速很快,到了假日時轉速下降,週而復始;有時候假日轉速調得過慢,生活太過悠閒而使得週一時需要再把自己從低轉速調上來而跟不上,這就如同肌肉放得太鬆時,運動前就要先暖身一樣的道理,加上前兩個因素而出現疲倦沒有活力的感覺。
了解成因後,要找因應的策略就簡單了**
1.固定作息—假日勿補眠,即使週五週六晚上晚睡,也建議勿延遲平日起床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如此才能維持住內在的生理時鐘穩定。
2.心理建設—眾所週知「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換言之,休息不是目標,面對生活、面對壓力才是常態,常常給自己如此的心戰喊話,方能以較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本身。
3.維持一定的轉速—太低的轉速會需要時間調回來,所以可以試著在假日作一些生活安排,若是真的是以一種放鬆的方式渡過假日,則可以試著在週日;即收假前一天;開始漸進式把速度調回來。
結語:
其實大多數的人在假期結束時,都會遇到程度不一的「星期一症候群」,除了上述的原因外,當然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但是因應的策略卻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期許大家都可以透過這篇簡單的文章擺脫藍色星期一,擁有彩色的人生。
生活健康:
就這麼簡單!NHK:一週3次握毛巾,降血壓又無副作用
>【早安健康/林明慧編譯】高血壓是台灣常見的慢性疾病,除了遺傳因素外,過胖、鹽分攝取過多、運動不足等都是引發高血壓的罪魁禍首。除了仰賴藥物、運動與低鹽飲食外,只需準備一條毛巾,血壓降得更為理想!
>日本NHK超人氣健康節目「老師沒教的事(ためしてガッテン)」介紹的「握毛巾降血壓法」,是由日本大學醫學部綜合健診中心教授久代登志男與日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學研究室教授岡本孝信共同開發,與近年來新興的減壓球或握力器療效類似,但更為簡單易行。
把家中的毛巾捲起來握住,一天花12分鐘、一週做3次,連續實行4個禮拜後發現,受試者7人中有6個人的血壓獲得改善,且當中5人的血管也變得較為柔軟。>
為什麼只要握住毛巾就能降低血壓呢?這是因為當握住毛巾的手一放鬆後,原先較為緊縮的血管大量流入血液,此時血管中開始出現「一氧化氮」此種物質。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穆拉德在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具有修復血管並維持血管暢通的功能,有效防治現代人常見的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三高疾病,遠離心血管疾病,是近代醫學崛起的一顆超級巨星。另外,持之以恆握毛巾還可持續帶給血管刺激,其柔軟性也跟著提高。>
久代登志男指出,一般的降血壓治療會建議患者多做散步等有氧運動,然而當天候不佳或腳部受傷時,便難以貫徹執行。握毛巾則不受天氣左右,在室內也能輕鬆做到。再加上握毛巾時出的力量為最大力道的10~30%,血壓不會急速上升帶給心臟負擔,是非常安全的降血壓運動。配合服藥、減鹽及適當的有氧運動,持續4~8週效果更加顯著。>
握毛巾的實行方式很簡單:
1 準備一條毛巾,對折兩次後捲起,粗細程度為手握起後拇指不會相碰。
2 接著用30%的力量,單手握住毛巾兩分鐘。
3 最後保持握住毛巾的姿勢放鬆手掌,休息1分鐘,此時讓血管擴張的一氧化氮開始大量產出。
4 步驟2和3左右手交替各做2回,一週3次即可,並持續4~8週。>
不過久代登志男提醒,握的時候勿太大力,以免傷到關節肌肉,長久下來恐得腱鞘炎。而且握毛巾終究只是降血壓治療的輔助手段而已,無法完全替代藥物。按時服藥、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控制血壓的根本之道。
詳全文
減重輪迴 小心「溜溜球效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一輩子都在節食減肥、復胖,復胖、減肥中輪迴,確實,傳統減肥方法很難做到不復胖,根據研究,減肥復胖率高達95%!為什麼減肥後很容易復胖,甚至比原來更胖?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方向來回答:
儲藏能量的形式 不能隨意改變
身體不會隨便改變體重,造成「溜溜球效應」,為什麼呢?因為身體會根據長期的身體脂肪量、基礎代謝率、飲食總熱量、運動量等因素,來運算「安全體重」(或安全脂肪量)。由於脂肪是身體儲藏能量的形式,牽涉「身體的存活」,不能隨意改變。
體重突降 大腦會驅動食慾
例如,現在的體重經常維持在80公斤左右,如果飲食熱量、運動量都沒有「長期」的明顯變化,身體就會認定80公斤就是「安全體重」,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努力維持一定的體重,維持越長久越不容易打破。
如果進行節食減肥,體重突然降低下來,身體一旦認為太瘦了,會馬上「關掉」肥胖訊號(瘦體素)的分泌,大腦收不到肥胖訊號,就驅動食慾,開始大吃大喝,大量囤積體脂肪,同時大幅降低基礎代謝率,保護的脂肪不再被燃燒,於是體重就如同「溜溜球」彈回來一般,不僅回復原有的體重,而且通常是比原來更胖!
身體必須有時間學習、運算新的安全體重
減重時,體重像是「下樓梯」,一階一階的下來,身體必須有時間來學習、運算新的安全體重,這一階一階的樓梯就是「停滯期」,一定要有耐性,才不容易引發「溜溜球效應」!(本文摘自/肥胖風暴/博思智庫出版)
詳全文
過勞死有徵兆 自律神經失調別輕忽
熬夜加班超時工作,身心長期處在過度壓力狀況下,身體健康恐怕會忙出問題。根據勞保局統計,近5年來,國內過勞案件總共398例,高達163人死亡,平均每11天就有1人因過勞而死亡。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宋晏仁表示,壓力是造成過勞的主因,而引起自律神經失調,當身體出現體力下降、力不從心、疲累卻失眠,甚至有憂鬱、躁鬱的情緒問題,就要及早檢查。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顏小姐,工作家庭兩頭忙,從來沒有健康意識,自從參與公司的「健康促進計畫」之後,每天測量心情問卷、血壓及自律神經狀況,才驚覺身體年齡老了好幾歲。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嘉富提醒,上班族衝事業的同時,也要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天天做好健康檢測,才能在還沒發生疾病前,讓身體恢復健康狀態。
詳全文
運動健康:
三餐飯後散步10分鐘 降血糖效果讚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散步時機很重要。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後花10分鐘散步,比每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散步更能幫助降血糖。
>>
三餐飯後散步 降血糖效果最好
>
這項研究含括41名18歲到75歲成年人,患者平均年齡60歲,糖尿病病史時間平均約10年。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三餐飯後馬上散步,血糖下降幅度會比一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走路更下降12%,這代表散步時機點在三餐飯後,且散步時間縮短、散步頻率增加,對降血糖較有幫助。
>> style="font-size:16px;">碳水化合物吃較多 更需要散步
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晚餐若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晚餐後散步,降血糖效果更好,這樣的族群,平常運動量往往也較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
研究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飯後散步可幫助降血糖,不過研究作者認為,每餐飯後散步,有助患者控制、管理體重,進而減少注射胰島素需要。
>> style="font-size:16px;">飯後運動 應納入運動指南建議
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運動指南應做點調整,飯後運動這部分應納入指南當中,特別是攝取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更需要運動一下,幫助控制血糖。
>>
研究作者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應規律運動,目前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星期花150分鐘進行快走、騎腳踏車等中度運動。參與研究患者在30天休息後分成兩組,一組一天花30分鐘走路,另一組是三餐飯後花10分鐘走路。研究人員測量患者飯後血糖濃度,並了解參與研究民眾的飲食狀況,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戴上運動紀錄儀器,測量研究14天當中這些民眾的運動量,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詳全文
藥品健康:
溫經散寒 快吃8種暖心食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冷暖身,你可以吃這些食材!進入秋冬,許多女性最困擾的就是手腳容易冰冷,影響日常與睡眠,透過簡單營養湯品,不僅可以改善症狀,更能溫暖身心輕鬆度過寒冷天氣,吃補氣補血食物,還要搭配運動,才能達到改善手腳冰冷的功效。
早晚氣候開始變涼 消除體寒痛經
過了中秋之後,已經可以感受到早晚氣候開始變涼的趨勢,天冷就會想吃些熱熱的食物來暖身,尤其很多女性朋友容易有體寒痛經的問題,對於攝取哪些食物能夠緩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陳穎提出以下說明:
1) 羊肉 /
羊肉為優質蛋白質也富含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素,當歸羊肉湯可益氣補虛,搭配薑絲一起食用,不僅暖身更適合氣血循環差且手腳冰冷的女性,不過對於慢性腎臟疾病需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患者,需酌量食用。
2) 薑 /
生薑可溫中止嘔、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可活絡氣血、溫暖四肢。
3) 黑糖 /
含有豐富的鈣、鉀、鐵、鎂,可暖肝脾、補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惡露。
4) 堅果 /
中醫認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禦寒的作用,以營養而言,堅果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磷脂質是有益健康的食物。
5) 桂圓 /
含有豐富的鐵、鋅,味甘性溫、滋補氣血、能助火化燥,屬溫熱性食物。
6) 紅棗 /
具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有滋養調理的作用。
7) 枸杞 /
一般認為是冬季進補的好選擇,是上乘的滋補藥,《藥性論》也認為,枸杞子能「補益精諸不足」。
8) 葛根 /
在日本認為葛根粉有去寒、解毒的功能,葛根為豆科草本植物,用葛根精製的澱粉稱為「葛粉」,沖滾開水如同勾芡狀有保溫的效果,葛粉可在烘焙材料店或日系百貨公司的超巿購買。
詳全文
疾病健康:
愛抖腳 竟是貧血害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盛行率約3%到15%,大多是中年之後才發病,而且以女性居多,是男性的2倍,臨床上,病人多是因為腿部有麻脹與灼熱感,而會出現愛抖腳的不寧腿現象,進一步就醫更是發現,有很多病人是因為缺鐵性貧血所導致。
腿部不適感在休息時會更嚴重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不寧腿症候群病人經常會衝動的想動一動腿部,而且會在下午或晚上時較常發生,腿部不適感在休息時會更嚴重,但是即使在清醒時也都會出現,起床走動或抬腳踢腿,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愛抖腳、腿部麻脹與灼熱感
不寧腿症候群除了會有愛抖腳症狀,還有腿部麻脹與灼熱的不舒服感,有不少病人會為了解決這些不適感,竟然吃了一大堆止痛藥,結果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也有人為了要改善睡眠品質,吃了好多安眠藥,最後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不寧腿症候群。
貧血、腎功能差、糖尿病病變也會出現
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往往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去就醫,蔡睿蘋醫師指出,治療不寧腿症候群主要是使用多巴胺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也會開給助眠藥物,大約服用1週就會有反應,即可慢慢停藥,但是,由於不寧腿症候群有次發原因,可能是因為貧血造成,腎臟功能不好,或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有可能合併不寧腿症候群,就要再針對病因再做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詳全文
防癌又護肝!吃白花椰拌雞蛋沙拉,能提升肝功能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外型特殊、口感爽脆、料理方式多變的花椰菜,不僅美味好吃,營養價值更是豐富,甚至還有「防癌明星蔬菜」的稱號!而其中又以顏色偏深的綠花椰菜備受矚目,不過,同屬十字花科蔬菜一員的白花椰菜的營養好處也不容小覷,事實上,其維生素C含量更盛綠花椰菜,適度食用對人體好處多多!
白花椰菜營養豐!護膚防肝癌有一套
白花椰菜究竟有哪些營養好處呢?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的農業、消費者與環境科學學院(University of Illinoi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Consumer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研究發現,若民眾能在日常飲食中適度增加花椰菜、高麗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將有助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適度食用花椰菜,攝取其富含的蘿蔔硫素、芳香異硫氰酸鹽、吲哚等營養素,不僅有助增強免疫力;其豐富維生素C成分(白花椰菜每100公克維生素C含量為73毫克;綠花椰菜每100公克維生素C含量為69毫克),對於加速皮膚黑色素代謝、幫助美白更有一定的作用。
防癌作用更加乘!異硫氰酸鹽、維生素C成分功不可沒
日本知名營養管理師、料理研究家松村真由子在其著作《食療的力量》一書中也提到,白花椰菜當中的大量維生素C成分,更有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的功用。且十字花科蔬菜的特有成分─異硫氰酸鹽與維生素C的相乘作用,更使其預防癌症的效果受到關注。
另外,白花椰菜同時也富含抑制老化的維生素B2、B6,預防高血壓、水腫的鉀離子,以及使腸胃蠕動順暢的膳食纖維,適度食用對人體健康可謂益處良多。要怎麼料理才能讓白花椰菜保持白又完整的樣貌,建議不妨於汆燙時,加入少許白醋或檸檬汁來幫助定色、避免氧化。若要延長期賞味期,則可以選擇迅速汆燙(保留硬度),並確實瀝乾水分,再分裝小包冷凍的方式加以保存。
DIY料理動手做!巧吃白花椰拌雞蛋沙拉提升肝功能
除了分享白花椰菜的營養好處及建議的保存、處理方式外,松村真由子更推薦大家一道口感清爽、兼顧營養美味的「白花椰拌雞蛋沙拉」,佐以荷蘭芹、大蒜等辛香料,藉此補充鐵質及維生素B群,來發揮護肝、抗癌的食療作用:
白花椰拌雞蛋沙拉
白花椰+蛋(膽鹼)+荷蘭芹(鐵質)+大蒜(維生素B群)=提升肝功能
材料(2人份):
白花椰菜1/3顆、蛋1顆、荷蘭芹1枝、大蒜1瓣、醋1.5大匙、鹽1/4小匙、胡椒少許、橄欖油1.5大匙。
作法:
1.白花椰切小朵、洗凈,迅速汆燙後撈起瀝乾。水滾後雞蛋放入汆燙10分鐘至全熟後再切碎。荷蘭芹洗凈後及大蒜切細。
2.平底鍋放入橄欖油與大蒜拌炒,大蒜變淺褐色時熄火,加進白花椰及A料拌勻。
3.盛裝在器皿,最後撒上碎蛋及荷蘭芹即可。
【小叮嚀】:
雖然白花椰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維生素C、抗癌營養素,但也不能食用過量!由於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特殊的致甲狀腺腫素,容易影響甲狀腺素的合成,而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腫等症狀。因此,在食用上仍應適量,尤其是本身就有甲狀腺功能異常問題的人,更要酌量食用。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