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低卡瘦身吃這個!南瓜堅果炊飯超好吃
【華人健康網文/營養師黃曉彤】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的緣故,根本沒時間料理自己的三餐,所以幾乎都是外食族。一般餐廳的餐點相較之下來得油膩、重口味,長期之下容易導致體重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用電鍋就能做出好吃又方便製備的健康料理,透過多種營養食材的搭配,完成一道低卡的南瓜堅果炊飯。
南瓜高纖維、低GI,取代主食好飽足
南瓜的膳食纖維較一般主食類,如:米飯、麵食都高出許多,GI值亦較低,可以增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將部分主食以南瓜代替,不但能增加飽足感,也有助於血糖控制,延緩飢餓時間。
堅果富含MUFA、膳食纖維、礦物質,適量攝取好健康
堅果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可以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c),降低壞的膽固醇(LDL-c),也是維生素E的優良天然來源,適量攝取可以增進心血管健康;另外,堅果也富含膳食纖維、鎂、鉀等礦物質,都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和抗氧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營養師小叮嚀
堅果雖然營養又美味,但在飲食代換中屬於油脂類,熱量可不低,因此要特別注意食用的份量。建議每天攝取一份堅果,份量大約為一湯匙(5顆腰果/2顆核桃/5顆杏仁/10顆開心果),這樣的熱量大約等於1茶匙(5克)的油脂。吃堅果時記得控制攝取量,過量食用反而容易造成肥胖哦!
詳全文
減重不吃早餐 小心越減越肥
一名36歲女性上班族,常和朋友聚餐,導致體重遲遲降不下來,但因無法拒絕朋友邀約,為了減重,決定不吃早餐,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後,體重不減反增;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指出,略過早餐不吃,會讓中午吃的食物使胃吸收能力增加,造成食量變大,加上人體的保護機制,當處於餓肚子狀態,會降低新陳代謝率,減少熱量消耗,這時就容易累積熱量造成肥胖。
長期飲食攝取不當 恐埋下致病因素
根據調查顯示,約佔三分之一不吃早餐者,一半以上原因都是因為要減肥,但在台灣,十大死因中,有六項就和長期飲食攝取不當有關;張麗娟營養師表示,早餐熱量就佔人體一天所需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內容應包括優良蛋白質、低脂肪以及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等,尤其選擇含纖維的全穀類能幫助吸收速率變慢,有效控制血糖,也能降低胰島素過度分泌以及脂肪堆積。
挑選營養早餐 迎接一天開始
但早餐內容組合到底要怎麼吃最健康呢?若為麵包牛奶族,建議可選擇二片全麥吐司抹上堅果醬,搭配生菜、蕃茄等增加膳食纖維,且可選擇低脂牛奶或優酪乳;若是超商族,則可選擇御飯糰配生菜沙拉,飲料可挑選無糖拿鐵咖啡或無糖豆漿做搭配;至於常吃的西式早餐,則可選擇含蔬菜和肉蛋的總匯三明治和鮮奶;中式早餐則可選擇菜包或全麥饅頭配無糖豆漿,較為健康。
吃對早餐 營養跟著來
不吃早餐或吃錯早餐,對身體都會造成無形傷害,尤其經過一夜睡眠,不吃早餐就會使大腦能源中斷,甚至出現血糖不穩、精神差等現象;張麗娟營養師呼籲,若能讓早餐補充到蛋白質,能有效提升腦內神經物質,對於判斷力、記憶力等都有幫助,吃對早餐,補充身體足夠營養,不但不怕肥胖找上門,對健康更加分。
詳全文
空心菜94 狂!解毒、通便、控血壓好棒棒〜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日前網路又在瘋傳「空心菜藏水蛭,有小孩食用後因水蛭在體內吸血而過世」,食藥署已經正式澄清,希望「謠言止於智者」。看似平凡的空心菜,其實以蔬菜營養角度來看,空心菜的CP值很高,營養師表示,包括膳食纖維與鉀含量都不少,有助預防便祕、降低罹患高血壓風險。
食藥署:空心菜不會有水蛭的問題
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台灣的空心菜大多是以旱作方式種植,應不會有水蛭的問題,而且空心菜從根部道菜梗表面都是密合的,水蛭並不會鑽洞,不能進入;另外,台灣人習慣將空心菜炒熟後再食用,就算蔬菜中意外出現水蛭,高溫烹調後也難以生存,更不用說進到人體內還能吸血致死了。
空心菜粗纖維含量豐富 促進腸蠕動
營養師蔡怡瑄表示,談到空心菜的營養價值,首先是膳食纖維含量不低,每100公克含有2.1公克,雖然遠不及排名前面的牛蒡、木耳、香菇等,但是卻高於茭白筍、苜蓿芽蘆筍、苦瓜等,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空心菜的粗纖維的含量豐富,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膠漿及果膠等組成,具有促進腸蠕動、通便解毒、除口臭作用。
國人的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遠低於建議攝取量的一半。每天應該吃多少膳食纖維才夠呢?其實目前並沒有制定嚴格標準,一般是建議一天約需要25到35克。國外針對18歲以下孩童青少年,建議膳食纖維的攝取量是以年齡加上5;舉例來說,12歲的兒童,一天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為17克,但最高不宜超過20克,
空心屬於高鉀食物 有助穩定血壓
此外,空心也屬於高鉀食物,每100 克約含有400毫克,次於川七、菠菜等。鉀是重要的礦物質和電解質,許多研究數據顯示攝取適量的鉀,有助於降低罹患中風、高血壓、骨質疏鬆和腎結石的風險。補充足夠的鉀離子,是控制血壓的幕後功臣。建議維持「低鈉高鉀」的飲食攝取,有助於穩定血壓不飆高。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公佈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一般成年男性和女性每日建議的鉀攝取量為4,700毫克。
空心菜鉀含量高,腎衰竭、高血鉀患者應注意每日食用量,避免血中鉀離子過高,導致心律不整,會大大提升患者猝死風險。因此建議有腎臟健康疑慮民眾,食用前可以先汆燙,撈起後再以油拌、炒可以減少大部分的鉀離子。
挑選空心菜要訣
營養師蔡怡瑄建議,挑選空心菜應選擇全株完整、色澤青綠無黃斑,而且沒有長出鬚根或腐爛的為佳,因為長出大量鬚根、莖節發出嫩芽通常表示空心菜老了,纖維較粗較難入口。
空心菜屬於寒性食材 體質虛弱宜少吃
中醫典籍記載,空心菜屬於寒性食材,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要少吃。空心菜由於性寒,體虛及腸胃功能較差者,多吃容易腹瀉。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孩子個個都是寶 發展遲緩怎麼辦?
現代人生得少,少子化的結果,使得孩子個個都是寶,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也都非常注重;尤其是當發現孩子成長發育出現落後的現象,也都會很緊張,並擔心是否需要早期療育。復健科醫師指出,家長可以先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來評估孩子的成長發育,或是上網查詢兒童發展檢核表作初步的篩檢,此外健兒門診就診時,兒科醫師也會進行發展評估,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
發展遲緩兒 6歲前為黃金治療期
到底什麼是發展遲緩?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復健科主治醫師鍾佳英表示,一般兒童發展包含了大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感覺能力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適應、情緒及行為能力的發展,兒童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在功能發展趕不上該年齡所應有的程度,稱之為發展遲緩,而6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治療期。
早期療育包含了醫療與教育
早期療育的服務不只是醫療,也包括教育,療育的目標是希望能協助發展遲緩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發展遲緩兒童如果經早期療育後仍有長期的功能障礙,可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看是否可符合申請身心障礙鑑定。鍾佳英醫師指出,如果年齡滿2-3歲嚴重度較高的發展障礙兒童,家長可以跟各縣市鑑輔會提出鑑定安置申請,看是否符合資格可以提早入學安置(如安置於學齡前特教班),讓特殊發展障礙兒童接受完整的學齡前早期療育服務。
兒童健康手冊、線上檢詢及兒科醫師可檢測
要如何確認小朋友有發展遲緩需要做早療呢?鍾佳英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兒童健康手冊可檢測,或可將小朋友的發展與其他小朋友做比較,也可上網搜尋「兒童發展檢核表」做檢測,健兒門診打疫苗時,兒科醫師也會做發展評估。發展遲緩兒1歲以前是動作發展遲緩居多,小朋友會有無法翻身、站立與走路的情況,2歲則是語言發展遲緩問題。不同年齡會浮現不同的發展問題,所以家長要持續注意小朋友全面性的發展。
聯合評估包括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情緒
鍾佳英醫師說,若是發現小朋友發展遲緩,家長可尋求兒童復健科的協助,安排聯合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動作發展(粗動作發展、細動作發展、動作靈巧與協調度) 評估、語言發展評估、認知發展評估及社會情緒發展評估,依不同的專業進行個別專業的評估。造成小朋友發展遲緩的原因很複雜,包含了產前、產中、產後,先天或後天等因素,後續的療育是依據發展評估結果來安排後續療育治療項目。
詳全文
寶寶發燒 別為逼汗穿厚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發燒是大人猜測寶寶是否生病的開端,請檢查寶寶是否有發燒之外的症狀,發燒是身體正在和病原戰鬥的證據,感染病毒或細菌等病原時,幾乎都會發燒,這是因為病毒或細菌等一進入身體內,就會產生發燒物質,體溫就會因為這些發燒物質而上升。
發燒是為了保護身體 不讓病毒增殖
體溫一上升,身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的運作也會同時活躍起來,也就是說,發燒是為了保護身體,不讓病毒或細菌在體內增殖而產生的反應。
每次都要在同一個部位量體溫
可以在腋下、口內、耳朵等部位測量體溫,重點是每次都要在同一個部位做測量,測量腋下體溫時,首先要擦掉腋下的汗水,從下方直直地把體溫計放在腋下的中央,放得過深或過淺都不好。
寶寶動來動去的話,會測不準,所以測量腋溫的訣竅是:一邊抱住寶寶,一邊測量,另外,一天之中體溫不會都一樣,午後的體溫比早晨高,所以平常要在早晨、中午、傍晚、睡前量4次體溫,若了解寶寶平常的體溫狀況,就比較容易判斷寶寶是否發燒。
發燒伴隨想吐 應立刻就醫
基本上,就算發燒超過40度,也不會對腦部造成影響,發燒是身體在與入侵體內的病毒及細菌戰鬥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表示身體正在保護自己,就算發高燒,也不一定會對腦部有不良的影響,但除了發高燒之外,伴隨想吐、頭痛、頭昏腦脹等症狀時,代表可能有腦部方面的疾病,請立刻就醫為佳。
並不是一發燒 就要馬上退燒
退燒藥並不是治療疾病的藥物,而是用來緩和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即使寶寶發高燒,只要精神很好,就算不使用退燒藥也沒關係,另外,發燒是身體保護自己所產生的重要反應,所以並不是一發燒,就要馬上退燒。
雖然媽媽一定很擔心,但還是不要隨便使用退燒藥比較好,只是,如果寶寶持續發高燒,吃不下、睡不好時,會消耗過多體力,此時就不要再忍耐,使用退燒藥吧!使用時,請確實遵守用法及用量。
觀察寶寶情形 給一個舒服的環境
即使讓寶寶流汗也無法退燒,當寶寶體溫上升,已經覺得熱的時候,還為了讓寶寶流汗,而刻意給他穿厚衣服、蓋棉被,是很不恰當的,與其這麼做,倒不如觀察寶寶的情形,給寶寶一個舒服的環境比較重要,具體來說,寶寶剛開始發燒時會覺得冷,那就幫他保暖,而當寶寶覺得熱的時候,就讓他涼爽一點。(本文摘自/居家照顧 x圖解40種小兒疾病/大好書屋出版)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腦袋好靈光 永遠不怕老 老了就健忘?這樣做讓腦袋好靈光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你有這種經驗嗎?走到了客廳或家中某處,卻突然腦袋一片空白、忘了要做什麼?要拿東西?要找東西?要打電話?
「哎!老了就健忘啦!」,這是多數人的自我安慰,但你知道這可是腦袋退化的前兆,不可輕忽。
大腦掌管記憶、學習與處理情緒,但它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凋零並萎縮老化。衰老的腦袋不但造成健忘的困擾,也會影響情緒、夜晚的睡眠品質及白天的精神狀態。嚴重的衰退,甚至會造成大家所擔心的「失智症」。
我們先來做幾個簡單的檢測,看看您的腦袋是不是還很靈光!
※今天是民國 年 月 日
※昨天晚餐吃什麼?
※ 家人的生日都可以記得嗎?
※ 家裡的指甲刀放哪裡?
※ 經常出門忘記帶皮包、手機嗎?
是不是覺得自己有些健忘呢?別擔心,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幫腦袋做運動,活化腦細胞,維持年輕腦力!
腦部血液循環是關鍵
腦部是人體需氧量最高的器官,若沒有良好的血液循環,提供腦部足夠的營養與氧氣,會嚴重影響腦部功能。適度的運動,可以改善血流,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腦部得到更多的氧氣與養分。
動一動 禾腦袋更靈光
建議養成每週至少3次的運動習慣,慢跑、快走都可以,活動身體帶動活化腦細胞,同時調整生活作息、維持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大腦更靈光!
吃對食物 記性加分
除了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並選擇對的食物,對於腦部保養也非常重要。
深海魚的體內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與EPA,除了幫助腦部血液循環順暢,還可以幫助腦細胞傳遞訊息與接收訊息。平時多攝取沙丁魚、鯷魚、鮭魚、鮪魚…等深海魚,不但能保護心血管健康,也能維持大腦的好記性。
身體在正常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傷害腦細胞的自由基,造成腦細胞凋亡。飲食均衡攝取各類蔬菜水果,其中含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保護腦細胞。
腦袋靈活的祕密武器- 蝦紅素
蝦紅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萃取自深海的紅球藻中,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觀察得到。蝦紅素是目前最強的天然抗氧化營養素,其抗氧化功能為beta胡蘿蔔素的10倍、維生素E的500倍,也有人稱為「超級維生素」,能保護腦細胞的健康,避免自由基攻擊,幫腦部「抗老化」。
經過多項科學實驗證實,蝦紅素強大的抗氧化功能,能夠保護中樞神經系統,預防神經性疾病的發生,並幫助改善記憶力與學習認知能力。
透過這些食物與營養,能幫我們打造靈光的腦袋,即使留下歲月的痕跡,思緒依舊年輕清晰!
詳全文
巴金森病症狀 常誤診為關節痠痛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一種,與中風、失智症並列高齡者的3大神經疾病。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24日提出「10大警訊」和「4大典型症狀」,盼民眾可免於徘徊多科別而延誤治療。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則說,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年輕人也可能罹患,雖目前無法治癒,但好好治療仍可以如同慢性病一般生活。
礙於對巴金森病了解不足,許多患者常徘徊在醫院多個科別如:骨科、復健科、家醫科、中醫、坊間民俗推拿療法等,平均要2年才可以確診自己罹患巴金森病。吳瑞美24日在「老化海嘯 敲響巴金森病警鐘」記者會上指出,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5萬名巴金森患者,專家推估,到了2030年,患者恐大增1倍。
「一般人以為罹患巴金森病,就會從此臥床不起,其實只要好好控制,一樣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現年53歲、罹病25年的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理事長曾國修指出,他已和該病共處20餘年,期間一樣能結婚生子、工作。
巴金森病在第一時間常被誤會為疲勞或關節痠痛。吳瑞美提醒巴金森病的「10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刷牙穿衣困難,「4大典型症狀」則為靜態顫抖(佔70%)、關節僵硬、行動遲緩、步態異常(共佔30%)等動作障礙,民眾如覺有異,就要盡速就醫。
「巴金森病出現動作障礙的原因,是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醫師陸清松比喻,若人體大腦運動區是全身的動作指揮中心,則基底核就是參謀總部辦公室、多巴胺是負責傳送訊息的傳令兵、黑質部是培訓傳令兵的基地,「患者的指揮系統送出的指令不足,讓指揮中心無法正常的帶領肢體完成動作。」
陸清松鼓勵,整體而言,絕大部分的巴金森病患者都能夠有21年、甚至更長的病程,患者應樂觀、積極面對,勿過度沮喪;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醫師吳逸如也說,治療巴金森病是場長期抗戰,因此醫病關係如同夥伴,加上年紀越大、病情越晚期的病患,越容易出現非動作障礙的典型症狀如:失眠、便祕、憂鬱等,因此良好的醫病關係和溝通,也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關鍵。
詳全文
生活健康:
身體毛病一籮筐?可能是筋膜「沾黏」釀禍!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讀書共和國】當身體因為持續勞動與壓力緊繃,或是受傷、感染時,細胞的代謝物會逐漸累積在筋膜層,形成筋膜「沾黏」現象。當代謝物持續累積無法排除,而沾黏的部位又無法化解,沾黏的纖維就會越來越組織化,形同如同筋膜本身的結締組織,最終黏著在一起。
筋膜「沾黏」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就是阻礙身體的代謝活動,就連細胞間的代謝循環,都會因為養分與代謝物質無法被順利交換,而引發一連串的「阻塞效應」:如發炎、疼痛、痠麻等症狀。
因此,中醫所講的「氣滯」、「血瘀」,其實道理就是筋膜沾黏,導致「血」「氣」等身體的代謝循環產生障礙。
筋膜「沾黏」,會阻礙血管與神經的傳導,甚至壓迫、扭曲它們。因此,許多血液不順或神經疼痛,問題追根究底,就是筋膜「沾黏」。
【筋膜沾黏產生的症狀】
筋膜「沾黏」發生的部位,全身都有可能。目前常見的慢性疾病、慢性疼痛與退化疾病,起因其實都由微細的筋膜「沾黏」開始。只要哪裏「沾黏」,哪裏的細胞活性、代謝循環與器官運作就會受到影響,使得免疫功能下降。筋膜沾黏產生的常見慢性疾病,可分以下幾大部位為例:
詳全文
睡前靠這1招,讓體溫上升,就能增強瘦身效果!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為什麼有的人容易生病?除了免疫力下降之外,其實跟體溫降低也大有關係;為什麼有的人會罹癌?除了遺傳、基因等影響,竟然也跟體溫下降有關?以中醫來看,即是陽氣虛、體溫低在作祟!而中醫認為,提升陽氣的好方法,不妨在睡前嘗試做這個動作,就能遠離疾病糾纏。尤其想要減重的人,不妨也想辦法提升體溫。
看過中醫的人一定常被中醫師叮囑:「要忌生冷、要保溫」。原來中醫的治療最重視的就是「暖」字,「暖」是讓身體健康最主要的基礎。不管是器官組織、細胞功能,都要以正常的體溫為基礎,就是需要暖,而暖就是從身體的陽氣而來。一旦當身體的陽氣逐漸虛弱時,疾病就會發生。
體質偏寒 體溫也會變得越低
令人擔心的是一旦體質偏寒,陽氣便會逐漸虛弱,體溫也會變得越低。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在其新書《算病II:算體質,知病根,健康不求人》中表示,依據國外的研究,發現體溫每下降1℃,免疫功能就會下降40%以上;相反的,體溫只要提高1℃,免疫功能卻會增加5~6倍。
想讓自己瘦得快一點,就想辦法提升體溫
免疫力增加後,除了能減少罹患疾病的機率,對於想減肥、永保年輕的人,當然也很重要。有的人能持續減掉30到60公斤、瘦得很快,是因為陽氣都處於高點,也就是體溫都很高,維持在36.5℃以上。所以,想讓自己瘦得快一點,就得想辦法提升體溫,因為體溫每上升1℃,新陳代謝也會增強,當代謝量大於攝入的量,自然就能達成瘦身效果。
此外,依據全球體溫與致癌率的相關研究顯示,體溫介於35℃到36℃之間時,癌細胞長得最快,而當溫度升高到39.3℃時,癌細胞就會完全滅亡。當然,人體不可能常態維持這樣的高溫,但原則上,只要讓體溫維持偏高,標準為舌下溫度37℃,或至少要超過36.5℃,癌症就不容易找上你。
讓體溫維持偏高 量測舌下溫度
所謂舌下溫度,指的是在早上起床不刷牙、不洗臉、還沒喝水的情況下測量,標準溫度是37℃,但至少要在36.5℃以上。
如何知道自己的體質偏寒,其實,有個簡易的方法可以判斷,臨床收治生病患者時,會請患者把舌頭伸出來,因為拚命三郎型或容易緊張的人,通常有個特徵:即舌頭明顯是尖的,於是會給予患者一個處方,就是在睡前泡泡腳,因為泡腳有助於抒解壓力,讓睡眠品質更好。
睡覺前泡泡腳 能提升患者的陽氣
以泡腳方式提升陽氣的好處很多,臨床上治療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患時,便是著重於提升患者的陽氣。從臨床上可以發現,陽氣提升後,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的速度也特別快,糖化血色素從8%多、9%多降到6%以下,被醫生判定不須再吃降血糖藥,可見陽氣是健康的關鍵。
詳全文
心理健康:
未來會罹患憂鬱症嗎?臉書按讚內容有跡可尋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現代許多人都有使用通訊軟體的習慣,藉由瀏覽朋友的動態得知其近況,《Lancet Psychiatry》刊登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及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共同研究發表,指出個人在臉書(Facebook)上的動態發表及按讚(like)內容,可能有機會看出個體是否正出現自殺傾向、憂鬱症(depression)或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等精神狀況的前期症狀。
研究中作者發現,藉由研究個人在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上的行為,可能比研究當事者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更具效率。作者表示,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和實際生活中的環境相比,人(特別是青少年)在社交網路媒體上,會傾向更願意分享自己實際的情緒狀況。而這樣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發覺心理健康出問題的潛在病患,更有機會能藉由社交網路進行可能的治療。
研究刊登在《Lancet Psychiatry》第3卷第11期 第1087-1090頁
詳全文
運動健康:
有效控制血糖 從養成運動習慣開始
糖尿病患者除了透過飲食以及服用藥物控制血糖外,還要配合適當運動習慣,才是真正有效控制血糖關鍵;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葉峻榳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運動訓練規劃上,可分為心肺訓練、阻力訓練以及伸展運動,也就是矯正訓練三種,其中因患者血管較易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心肺運動所佔比例應該比其他訓練較多。
安全低風險運動最佳 糖尿病患可從走路開始
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減少7%到10%為目標的治療性生活型態,會比藥物治療更有易舒緩症狀;葉峻榳醫師表示,像是走路就是最穩定且安全的運動模式,若選擇跑步運動,則建議應有一定肌力基礎和正確姿勢再跑步較安全,另外在強度上,可採以前測所得到的最大攝氧量或最大心跳數來設定。
運動達中等強度 較易控制血糖
所謂儲備攝氧量就是指最大攝氧量和休息攝氧量的相差值,一般來說,運動最好能達到中等強度,受傷風險較低,而若要達到中等強度,儲備攝氧量則要達到40至60%或運動自覺強度達到11至13;葉峻榳醫師指出,至於運動頻率,建議一星期內可挑不連續的三天運動,或是一星期運動五天都是不錯選擇。
掌握運動訓練 有效延緩併發症
若為每天得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建議每天運動,較容易穩定血糖,不過運動時應避開胰島素作用效果的最大時間點,尤其不建議晚上運動,避免睡眠中發生低血糖現象;葉峻榳醫師提醒,若採以阻力訓練,則建議進行5至10組大範圍肌群的運動動作,且每星期安排二至三天執行,最後可採以伸展運動等,幫助改善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只要掌握運動訣竅,配合飲食、用藥,一定能有效延緩併發症發生。
詳全文
藥品健康:
你我都要看!藥放在冰箱好嗎?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食品藥物管理署與教育部長期致力合作推動校園正確用藥教育,今(1)日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藥品分三級 用藥看標示-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用藥認知調查」記者會,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有九成的學生在服藥前會看藥品外盒或說明書,但卻有2成會自行增加藥量、5成認為藥品都應儲存在冰箱。
今年度食藥署以「藥品分三級 用藥看標示」作為年度衛教宣導主軸,強調市面上一般藥品就像電影分級,分為成藥、指示藥、處方藥等三級,並且用藥前應看外盒說明或說明書,知道藥品名稱、成分、用途(適應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副作用或警語、保存方法等。
此次調查針對全國高中職及國中小學的學生進行用藥認知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近7成學生知道我國有藥品分級制度,相較去年調查,僅3成學生知道,成長4成;且9成學生用藥前會看藥品外盒或說明書,會閱讀藥品重要資訊前三名依序為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用途等。
雖然受訪者大部分都知道用藥前要看標示,仍發現2成的學生會自行增加藥品使用劑量、或使用次數超過外盒或說明書的建議,探究過量使用的主因是覺得多吃會好的比較快,也有3成3的學生在藥品尚未用完前已丟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5成的學生也跟普遍的民眾一樣,錯誤認為藥品應儲存在冰箱中。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琴喨表示,不論是成藥、指示藥、處方藥都應按照藥盒外的用量作使用,否則很可能會引起副作用,例如痠痛貼布,由於它是止痛藥成份,會透過皮膚吸收到身體裡產生藥效,如果超過外盒建議使用量,可能會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皮膚也會產生過敏的現象。
此外,藥品的保存方法,有的可以存放在室溫下就好,有的則是要低溫保存,如果都儲存在冰箱裡恐會影響藥物品質。黃琴喨補充說,因為一般家庭中不會有存放藥物的專屬冰箱,藥物放在冰箱可能會讓家人誤食,她建議,能放在冰箱的藥品,應該要以一個盒子另外裝放,以免汙染到食材。
食藥署提醒民眾藥品有分級制度,用藥前詳看藥品外盒及說明書的標示外,也應該依照標示用法用量正確使用藥品。另外一般藥品只要存放於室溫下,並注意避免陽光直射或放置於濕熱環境,如浴室、廚房等就可以,除非藥袋或容器上有特別標示要冷藏的藥品才須置於冰箱中;藥品應盡量保持原包裝完整,保留外盒、藥袋或藥品說明書等,注意藥品的保存期限,確保藥品的品質以免影響效用,若有不明瞭的地方,也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才能保障用藥安全。
今年食藥署補助全國20縣市142所學校積極推動正確用藥教育,也舉辦「我家藥健康」親子短劇/學習單徵選活動,強化安全用藥認知,活動共計選出36件用藥親子短劇及20件學習單,獲獎作品已建置在「正確用藥互動學習網」(網址:http://doh.gov.whatis.com.tw/),歡迎大家踴躍上網觀看。
詳全文
疾病健康:
血脂超標恐罹肝癌 海鮮、內臟要少吃
冬天吃鍋物暖呼呼,但鍋物中常見的食材,如肉類、海鮮、內臟都是高膽固醇食物,吃多了恐怕血脂升高。專家提醒,脂肪肝患者日常飲食要避免高膽固醇食物,以免惡化成脂肪肝炎,嚴重甚至變成肝癌。
膽固醇不需額外攝取
台大醫學院生化暨分生所副教授呂紹俊表示,人體細胞都含有膽固醇,是細胞膜不可或缺的物質,但細胞都會自行合成膽固醇,不需要特別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不過,大部分的人飲食習慣攝取動物性食物,就可能額外攝取過多的膽固醇。
高膽固醇食物要少吃
呂紹俊副教授說明,當攝取膽固醇時,人體會減少合成量,維持血脂在正常範圍內,若身體機能變差,如年紀較大、罹患心臟血管以及代謝疾病,就應減少攝取膽固醇,尤其是肉類、海鮮、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以免身體處於高血脂狀態。
脂肪肝恐變肝癌
呂紹俊副教授強調,研究發現,身體長期處於高血脂狀態,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重要因素,更有約20%至30%的機率進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提醒高血脂、脂肪肝、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詳全文
50歲以下癮君子 心臟病發風險高8倍
(中央社巴黎29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今天說,50歲以下的癮君子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是同齡不吸菸的人的8倍。
研究團隊說,吸菸和不吸菸族群間的風險差異會隨著年齡增長呈現遞減,對50-65歲的成人而言,差異減至5倍,65歲以上則降至3倍。
這個發現令人大感震驚,因年輕男女少有與增加心臟衰竭風險的健康問題,譬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膽固醇等。
這篇刊登在「心臟」(Heart)雜誌的研究總結說:「吸菸或許是威力最強的風險因子,對身體的危害最快速。」
所有癮君子的心臟病發作機率皆高於不吸菸者,只是之前外界不清楚各年齡層所面臨的風險差異。
為了找答案,由葛瑞契(Ever Grech)領軍的研究團隊檢視2009至2012年曾因心肌梗塞而接受治療1727名成人病患的資料。葛瑞契是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北方綜合醫院(Northern General Hospital)轄下南約克郡心臟胸腔中心(South YorkshireCardiothoracic Centre)研究人員。
這類心臟病導致大部分心肌死亡。
其中有近半數的患者是仍在抽菸的癮君子,剩下的人中已戒菸和從未吸菸者約占各半。
研究發現,平均來說,仍吸菸族群心臟病發的年紀,比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年輕至少10歲。
資料顯示,整體而言,癮君子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已戒菸和從未吸菸者加總的3倍之多。
研究人員警告,研究結果不啻對年輕癮君子敲響的一記警鐘。1051130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