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香蕉是排便神器?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你又便祕了嗎?要不要吃根香蕉試試看?」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成熟的黃香蕉富含水分和纖維質,有潤腸的效果,也是改善便祕的超級法寶,但是,香蕉真有如此神嗎?營養師的專業解析即將揭開謎底!
香蕉多水又高纖 潤腸通便無人能敵?
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林雅恩表示,造成現代人排便不順的原因有3大,包括:(1)水分不夠、(2)纖維太少,以及(3)腸胃蠕動不規律。許多人認為香蕉富含水分和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但事實上,這兩項營養特性很容易就被其他水果或穀類所超越,因此解決腸胃道順暢問題要考慮到整體飲食,不能只看單一食物。
若以水分來看,香蕉的含水量約占75%,確實比糙米、麵包等食物來得多,卻比其他水果平均含水量超過80%更低,滋潤腸道的效果自然不會比較好。另從膳食纖維來看,1根去皮中型香蕉(長約15公分)的膳食纖維約2公克,與一般大小的含皮蘋果相當,但相較於100公克土芭樂所含的5公克膳食纖維,卻是遠遠遜色。
告別便祕人生!3方法比吃香蕉更有用
與其過度迷信香蕉的潤腸功效,林雅恩營養師認為,不如從造成便祕的3大原因著手,建立良好的習慣,更有助減少便祕的發生。
1.多喝水:
水可以潤腸通便,建議「每天飲水量」至少應與「每日所需總熱量」一樣,舉例來說,一般成人每日所需總熱量為2000大卡,當天應攝取的水分至少也要2000c.c.,但若是遇到夏天天氣熱,或運動流汗增加,則須再額外補充水分。需注意的是,這裡的「每天飲水量」,也把食物水分、菜餚湯汁、咖啡和茶等一併納入計算。
至於溫水或冰水有沒有差別?林雅恩營養師表示,雖然冰水喝下肚後,自己會感覺到一點點冷,但這種體感溫度降低的情況純屬於「自我感覺」,並不會影響身體溫度,對腸胃蠕動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2.多纖維:
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20至30公克膳食纖維,但絕大多數人根本未達標準,臨床營養諮詢甚至認為有吃到10公克就相當了不起,可見國人的纖維攝取實在缺很大。
缺纖維,那就補纖維囉!?沒這麼簡單!平時纖維吃太少的人,千萬不要突然猛吃纖維、將纖維補到標準量,以免腸胃無法適應,而造成胃脹氣和便祕。林雅恩營養師建議分3階段,慢慢地、循序漸進地增加膳食纖維量:
●
第1階段:先補充水溶性纖維,可優先從新鮮的葉菜類蔬菜、水果果肉中獲得。此階段目標為每日提高5至10公克纖維量。
●
第2階段:待腸胃適應後再調整主食類食物,例如用高纖的糙米或雜糧取代部分或全部白飯,或是改用地瓜、山藥等根莖類食材當主食,可以吃到更多的纖維。
●
第3階段:從零食著手,用低鹽非油炸的綜合堅果取代糖果點心,每天一小把也能輕鬆增加纖維攝取量。
3.多運動:
多活動、多運動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因此建議上班久坐族,別忘了起身動一動,不要老是坐著不動。另外,觀察自己的排便習慣,找出最「方便」的時間和地點,並盡量在這些時間安排好空擋,讓自己可以放鬆、讓腸胃道做該做的事,有助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遠離便祕。
詳全文
吃素憂營養失衡、貧血…4大營養素聰明補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吃素養生的觀念深植人心,不過,素食者也可能因營養失衡而導致貧血、精神不濟等不適。不但全素者要當心,蛋奶素、五辛素者也要注意,如果飲食缺乏高生物價蛋白質,可能影響身體修復力。營養師表示,吃素的人應該補充4種營養素,才能更健康。
聰明吃素!4大類營養素,這樣補充最恰當
台灣癌症基金會鄭欣宜營養師表示,雖然,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的確較一般人更容易攝取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補充較多的纖維質及植物營養素。且在非油炸的料理方式下,蔬果中往往含有較少的油質、飽和脂肪酸,在正確飲食下,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大腸癌有一定益處。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攝取蔬果的飲食方式,對健康確實好處多多。不過,若茹素者的飲食內容太過偏頗(全素者),卻可能導致營養失衡,引起過瘦、貧血、臉色蠟黃、精神不濟等不適症狀。尤其是,下列4大類主要存在於肉類、奶類的維生素B12、維生素D、鈣質等營養素,更是素食者特別容易缺乏的:
【類型1/鐵質】
鐵是組成人體血紅素與肌紅素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幫助氧氣在體內運送的關鍵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人體對於鐵質的吸收利用,主要可分為:「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與「血基質鐵(Heme Iron)」兩種型態。其中,又以存在於動物性蛋白質內的含血基質鐵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至於素食者主要的鐵質來源天然植物中的非血基質鐵,則相對較不好被消化吸收,其吸收率約5%左右,且易受到腸道環境、其他食物等因素干擾而影響吸收率。若長期鐵質攝取不足,不僅容易使疲憊、暈眩等不適問題找上門,更會造成免疫力下降。
建議補充方式:茹素者不妨可多攝取紫菜、紅莧菜、黑芝麻、紅豆、黑豆、紅鳳菜等含鐵量豐富的蔬菜,並於飯後攝取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加強鐵質的吸收。
類型2/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負責參與人體神經傳導功能及紅血球製造,若缺乏容易有巨球性紅血球貧血的發生。偏偏維生素B12是主要存在於動物性蛋白質的維生素,雖然一般人可從內臟、魚肉、蛋奶類食物中獲取,而素食者因為不吃動物性食材,在來源受限的情況下,尤其是全素者最容易缺乏這類營養素。
建議補充方式:建議全素者若因特定原因無法食用蛋奶素,不妨可於日常飲食多攝取海藻類食物、發酵黃豆製品,例如:味增、天貝等。
【類型3/維生素D】
維生素D在肝臟和腎臟的轉化下,會轉化為骨化三醇,作為一種激素重新進入循環,調節鈣和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和重構。可是,維生素D主要存在於奶類、奶製品中。而純素食者若不吃奶製品、又不曬太陽,就可能造成維生素D缺乏,引起鈣、磷的吸收不良,而導致骨質無法正常生成。再者,蔬食中的纖維、植酸與草酸,也容易降低鈣質吸收,要特別注意。
建議補充方式:適度食用乾香菇,就是不錯的方式,根據研究發現,經太陽照射後,香菇的維生素D含量將增加為原來的2~3倍。此外,每日外出曬太陽15~20分鐘,也有助於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吸收。
【類型4/鈣質】
長期吃全素者容易鈣質缺乏,若老年人缺乏鈣質,容易骨質疏鬆、釀成骨折,小孩缺乏鈣質則容易影響骨骼、牙齒生長發育。因此,建議年人、兒童可選擇蛋奶素取代全素,素食者常見高鈣食物為奶類、起司、豆腐、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
建議補充方式:常見的高鈣食物來源有低脂奶、黃豆製品、黑芝麻、深綠色蔬菜等。另外,平時減少碳酸飲料、高鹽分醃製加工品的攝取,也能避免影響鈣質吸收。
素食者蛋白質補充藏學問 2要點正確組合更健康
茹素者除了上述4大類營養素容易有攝取不足的情況外,不少素食者常會認為,自己每天三餐都有吃不少由大豆製成的素豆包、豆皮、素料,蛋白質獲取量應該很充足。
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其實不然,事實上人體可有效吸收利用含有完整胺基酸的「高生物價蛋白質」(又可稱為完全蛋白質),絕大部分存在於魚、肉、雞蛋、牛奶等動物性蛋白質中。而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多為「部分完全蛋白質」,缺乏部分胺基酸,像是豆類缺乏甲硫胺酸,米製品、麵製品缺乏離胺酸。長期缺乏會影響生長發育,導致身體修復遲緩。因此,素食者若蛋白質選擇不當,非常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頭暈等問題上身。所以,建議這類族群在飲食上應謹記下列2大要點,加強補充、避免流失:
要點1/選擇高生物價蛋白質食物
選擇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的食物,譬如,豆腐、豆漿、非油炸豆包、毛豆、黑豆等作為蛋白質選擇來源,減少素食加工品、麵製品的攝取。
要點2/善用「蛋白質互補法」
所謂「蛋白質互補法」,指的是蛋白質生物價較差的和品質較高的一起食用(例如:玉米搭配雞蛋),兩個皆為蛋白質生物價較差食材一同料理(玉米搭黃豆製品),就是不錯的補強方法。或是,將豆類製品與穀類製品一起食用,例如:菜包或全麥饅頭+1杯豆漿、五穀米+豆腐、米漿+豆漿;適當的食物搭配,就能幫助素食者攝取到完整的蛋白質及均衡的營養。
詳全文
愛吃速食 男高中生鈉超標一倍
飲食也要注意,真的會影響健康!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男高中生的鈉攝取量,超過建議量的一倍多,為高鈉一族。衛福部建議,成人每天鈉攝取量為二千四百毫克,男高中生平均每天吃下四千九百多毫克,女高中生平均一天吃三千五百多毫克。通通超標。
營養師說,男高中生正值發育期,且運動量相對大,餓了就買外食或速食充飢,例如炸雞、鹽酥雞、薯條等,又愛喝含鈉運動飲料,吃下的鈉高於其他族群。營養師表示,民眾常忽略隱藏版高鈉食物,例如用蜜餞,雖甜甜的,但鈉含量也高,許多食品不鹹,鈉含量卻很高,例如白土司、蘇打餅、麵線、麵包、油飯、沾醬、海帶、魚丸等。
詳全文
老人健康:
承重關節未保養 恐致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機器用久了會磨損,關節用多了、用久了一樣會磨損老化。所謂退化性關節炎,即關節面的軟骨磨損、老化而造成疼痛、發炎、關節變形的疾病。若發生在膝關節,剛開始關節附近會痠痛與肌肉變緊,活動或輕壓關節時會痛,接著,剛起床時會覺得關節活動很不靈敏,膝蓋愈來愈疼痛與腫脹,活動時甚至會感到無力可施,蹲不下去站不起來。時間愈久,膝關節變得極度僵硬無法活動,患者會無法行走,需要以手術矯正。
骨科常見退化性關節炎 承重關節易發生
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有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軟骨細胞剝離來不及增生,造成軟骨層變薄,關節間隙變小,甚至磨損到軟骨下方的骨頭暴露出來或壞死形成骨囊腫。不過現代人由於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不僅會發生在膝關節全身活動量大或需承擔重量的關節都可能發生,例如:指間關節、肩、肘、腕、脊椎、髖、足踝等,另外創傷、骨折或關節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及化膿性感染等後遺症,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如體重過重、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性疾病,也較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
抬腿+復健運動 強化下肢肌力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肌肉功能受損及本體感覺變差而產生下肢功能障礙。最常衛教病人的運動為抬腿運動,即所謂的等張訓練。病人平躺,一腳彎曲另一腳伸直,伸直的腳抬起懸空維持5秒鐘再放下,一回做15至20下;另外,可於趴姿及側躺做同樣的訓練。大約2至4週後甚至可在腳踝上綁上沙包以加強訓練強度。
此外,過去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然而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因此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
葡萄糖胺助舒緩關節炎 認明藥品級葡萄糖胺
在眾多舒緩關節炎的方式中,以葡萄糖胺最廣為人知,但多數民眾仍無法正確辨別與選擇。葡萄糖胺目前可以分為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以及保健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但僅以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具有治療的作用,建議民眾使用前先諮詢骨科醫師或藥師較為妥當。不過若身體出現關節不適等症狀,還是要尋求專業的骨科醫師,做仔細的臨床評估。醫師會依據個人身體及臨床情況的不同,給予合適的醫療建議。
詳全文
生活健康:
醫師研究 吃番茄「加油添醋」 易吸收更多茄紅素
蕃茄紅了、醫生的就綠了!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身兼弘光科技大學腫瘤分子實驗室主任,做了「茄紅素對人類乳癌細胞株具有放射增敏之效果」的研究,發現茄紅素有助於乳癌的放射線治療,如果要吃番茄,「加油添醋」再加熱,能吸收到更多的茄紅素。
主任賴易成表示,國內外有很多文獻發表茄紅素有助於預防前列線癌、結腸癌、乳癌、子宮癌等,而他的這項實驗是針對乳癌細胞,以流式細胞儀分析單獨放射線及放射線合併茄紅素對乳癌細胞株凋亡的影響,後者的細胞凋亡數較多,且與茄紅素的濃度成正比。
賴易成進一步解釋實驗結果,當乳癌細胞株與茄紅素一起接受放射線照射,乳癌細胞株的細胞分裂呈現停滯,並且走向細胞凋亡,乳癌細胞株的群落生長受到抑制,也就是說,當乳癌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又同時補充茄紅素,將增加放射線治療的敏感性,讓效果更好,目前他都建議進行放射線治療的乳癌患者多吃番茄或含有茄紅素的保健食品,效果都不錯。
人類的身體不會製造茄紅素,必須藉由飲食攝取,但要怎麼樣才能吃進更多的茄紅素?醫師賴易成將番茄加熱、加油、加醋,與單純加水的方式分析,每次改變一個變因進行實驗,發現番茄加油、加醋或加熱的方式,都能釋出較多的茄紅素,而同時加油、加醋及加熱,則釋出最多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
詳全文
吃優質蛋白質早餐 長期有助控制體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減重是長期抗戰,現代人趕上班上學,常忽略早餐的品質和重要性,董氏基金會提醒,再忙再趕也別忘了吃早餐,尤其天天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當早餐,有助於穩定血糖、降體脂肪,長期下來有助於控制體重!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早餐是很重要的一餐,因為身體在前一天晚餐後,整晚通常已處於空腹狀態,如果隔天又沒吃早餐,等到午餐時往往已餓過頭,產生彌補心態吃下比平常更多份量,還會特別想吃鹹甜重口味等易胖食物。
許惠玉引述 2015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的研究,讓 29位學童分別吃不同的早餐內容,一種早餐的蛋白質比例較高 (344大卡、蛋白質 21%約 18克、醣類 52%、脂肪 27%),另一種的蛋白質比例較低 (327大卡、蛋白質 4%約 3克、醣類 67%、脂肪 29%)。
結果發現,相對於吃 3克蛋白質的學童來說,吃 18克蛋白質的學童其脂肪平均消耗會高出 16%、醣類代謝在餐後第四小時會高出 32%,而且飢餓感降低 14%、飽足感增加 32%,在午餐的攝食量也降低 10%。
許惠玉指出,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增加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濃度上升;而從研究可見,吃早餐能抑制午餐前的游離脂肪酸濃度,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減低肥胖和慢性病發生率。
許惠玉建議,盡量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茶葉蛋、原味低脂乳品、無糖優酪乳和無糖豆漿,而飯糰和三明治可挑選瘦肉如鮪魚、烤雞等內餡,並盡量避免油炸及加工肉品。另外,想喝咖啡可選擇拿鐵,但要注意奶茶裡如果添加的是奶精,不但無法補充蛋白質,還容易攝取過量油脂;也別單喝一瓶果汁就打發,反而容易讓血糖波動大。
詳全文
運動健康:
站1分鐘=步行50分鐘!鍛鍊下半身最有效運動
【早安健康/石原結實】下半身擁有70%的肌肉,透過鍛鍊下半身,血液循環就會順暢,也連帶地使體溫升高。現在就來介紹一些特別有效的運動吧。
✔「下蹲壓腿」 [1回5次×5回]
1.雙腳張開至比肩稍寬,伸直背肌站立,雙手交握放在頭後方。收起下巴,視線朝向正前方。
2.一面吸氣,然後像坐在椅子上地挺起臀部,彎曲雙膝,體重放在雙腳的中心。這時候,膝蓋部位不要往前超出腳尖。
3.一面吐氣,一面恢復到原來的站立姿勢。恢復姿勢時,也要注意挺直背部不可駝背。到這裡的動作重複做5次(這就是1回),做完1回後休息1分鐘,持續進行5回動作
One Point!
如果要強化大腿的前後側或臀部等下半身的肌肉,做這項運動也會有非常好的效果。雖然剛開始做的次數很少,但是要注意姿勢一定要正確。一旦姿勢不對,不僅沒有效果,也可能會傷害到腰部或膝蓋。
站1分鐘就有步行50分鐘效果的下半身運動,跟著下一頁一起做吧!
✔「紅鶴體操」 [1分鐘]
挺直背肌站立,視線朝向正前方,雙手放鬆置於身體的兩側。彎曲單腳的膝蓋成90度,停止不動1分鐘。換另一隻腳,重複做同樣的動作,動作時不要停止呼吸。
One Point!
光是單腳持續站立1分鐘的動作,就能達到步行約50分鐘的效果,這是鍛鍊下半身的有效運動。此外,也能達到強化骨骼的效果。
✔ 強化小腿肌肉「小腿蹬舉」 [10~20次]
雙腳張開至與一個握拳同寬,挺直背肌站立。視線朝向正前方,抬起後腳跟再放下, 進行10~20次的後腳跟上下運動。
One Point!
這項運動主要在鍛鍊具有輸送血液幫浦功能的小腿肌肉,光是進行這項運動,身體就會溫暖起來了。
✔ 運動讓身體溫暖起來:利用有效的肌肉運動讓體溫UP!
人的體溫有40%以上是由肌肉產生的,鍛鍊肌肉就是使身體溫熱的基礎。在每天的生活中,記得要有意識地活動自己的肌肉。
肌肉是產生熱能的器官
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素會在體內轉變成能量,消耗這些能量時會產生熱,因此可以維持體溫。其中,肌肉是製造人體40%以上體溫的最大產熱器官。因為運動不足而使肌肉減少時, 體溫當然會降低,而且基礎代謝能力也會下降,形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體溫再往下降時,就會對活動身體感到厭煩,而陷入肌肉減少,身體容易發胖又很難瘦下來的這種惡性循環中。
詳全文
健走與慢跑,誰才是真正的「運動之王」?
【慢跑的缺點】
缺點1/損傷膝踝關節:慢跑中腳落地的瞬間,身體重量形成向下較大的衝擊力,易造成膝踝關節損傷,尤其是在硬路面上跑步的人和體重較重的人更易受傷。
缺點2/血液循環效果不佳:慢跑時下肢血液循環加快,但由於受重力影響,致使血液回流心臟的難度明顯比走路大得多,因此,慢跑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效果不如走路運動。
缺點3/形成血栓機率較高:慢跑時的顛簸,可能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進而形成栓塞或栓子堵塞心腦血管,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缺點4/速度較難掌控:慢跑速度比較難把握,跑快了容易造成疲勞,跑慢了養生效果不佳,跑得忽快忽慢不利於心率穩定,因此慢跑就很難獲得最佳的養生效果。
而走路運動大可不必擔心慢跑的這些問題。因此,許多專家疾呼,運動之王的寶座當屬走路。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認定,走路才是最好的運動。
【健走的特點】
而健走與其他所有的走路運動方式相比,則更具王者風範,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
特點1 /幾乎人人適用:健走屬於有氧耐力運動,能夠持續較長時間,並且不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副作用,幾乎適宜於所有的人,並且對場地環境的要求不是太高。
特點2/有效激發人體健康因子:它屬於中等強度的運動,是高效的人體健康因子挖掘機,能夠最大限度地啟動人體內各種健康因子,並充分發揮它們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功能。
特點3/穩定保養心肌和心腦血管:它屬於穩定、固定、持續的一種較溫和的運動,能夠較長時間地穩定地保持較高的心率水準,既能為人體吸入盡可能多的氧氣,又能有效地維護和保養心肌和心腦血管。
特點4/有效強化血液循環:它屬於一種最簡單的運動,能夠有效地強化全身血液循環功能,大幅提升身體攜帶氧氣的能力,並能調動和鍛鍊全身大部分肢體的肌肉及骨骼。
以上這些特點,既是其他的走路運動方式所不能完全具備的,也是所有的其他運動方式所不能完全具備的,這些特點充分顯露出了健走的王者風範和霸氣。也正因如此,獨樹一幟的健走運動才能在運動大花園的百花爭豔中脫穎而出,成為養生運動王中之王。
詳全文
嬰幼兒建康
提升孩子注意力 吃飯時間是關鍵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0日電)「吃飯動作快」,不少爸媽常催促孩子「吃快一點」,趕著上學、上補習班。不過,董氏基金會表示,孩子每餐吃飯少於20分鐘不僅容易變胖,少了咀嚼也少了大腦刺激。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今天引述一份美國研究,相較於至少有25分鐘吃午餐的學生,午餐時間少於20分鐘的學生進食量會減少,少吃13%的主菜、12%蔬菜和少喝10%的牛奶;且營養品質也受影響,吃水果的人少了13%。
另一份日本研究發現,相較於慢慢用餐的孩子,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都更高,且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受訪表示,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孩子在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哪些東西。狼吞虎嚥也容易造成部分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或不小心吞下細骨魚刺等,傷害胃腸。
細嚼慢嚥很重要,許惠玉說,咀嚼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能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提升孩子學習力和記憶力。
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學齡前足夠的咀嚼也能幫助口腔齒顎發展,及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
「吃得快、吃得多,但營養卻不夠」,許惠玉說,軟的食物因為容易吞嚥,能吃得比較快,但營養價值可能較差。如西瓜和芭樂,後者營養價值高,但就要花比較多時間咬;如糙米飯和加工的軟麵包,糙米飯也需要慢慢咀嚼。
董氏基金會建議,食育第一步就是教孩子坐下來專心的細嚼慢嚥、慢慢吃飯。父母師長需給孩子足夠的用餐時間,每餐至少20分鐘以上,孩子才能吃足營養,並有時間可以多咀嚼,讓消化吸收更好。
許惠玉說,孩子吃飯時應不看電視、電腦或玩手機,讓孩子專注在餐點上,認識自己吃下的食物、品嚐不同的口感風味;當孩子學會享受吃的快樂,滿足和飽足感自然會增加,也能避免消化不良或攝取過多熱量。
詳全文
勞動不等於運動,五成的媽媽運動量不足!
文章:寶貝來編輯群
Photo:stretch-yoga.com
醫生也建議她,多運動,動一動絕對有益健康。她想:每天從早忙到晚,吸地板、擦窗戶、拖地,接送孩子跑進跑出......,不都在動了?哪還騰得出時間很運動啊?
忙碌的媽媽們,是否覺得每天生活超忙,忙東、忙西、忙家事、忙小孩,根本沒時間好好休息了,哪還有時間運動呢?要注意的是,每天勞動不等於運動喔!
25至44歲女性,有5成身體活動不足!
媽媽們,你運動了嗎?
104年教育部體育署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女性47.6%身體活動量,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還有52.4%女性未符合,其中30歲至34歲符合比率為54%,35歲至39歲符合比率為55%,顯示女性需增加運動時間與運動量,才能維持健康喔!
以下提供媽媽們,隨時運動小撇步及運動資源,讓媽媽變身凍齡美女!
愈動愈美麗小撇步,健康美麗跟著來,其實很輕鬆
1.日常生活動起來
結合生活作息找時間來活動,例如:以爬樓梯取代坐電梯;步行買午、晚餐、水果、日用品;快走去菜市場、蹓狗。
2.動態交通增健康
外出或是上下班,不妨多多利用自行車、走路及大眾運輸工具,既可增進健康美麗,也可以節能減碳愛地球。
3.上班也要動一動
利用上班族健康操動一動(至國民健康署網站下載),參加職場運動社團,運用公園綠地、鄰近運動中心等資源,規劃每週身體活動計畫,達成計畫也可以適度給予自己獎勵。
4.家人一起運動更易身心健康
以活動作為家人及姊妹淘的聚會內容,一起騎腳踏車、打球、健走或慢跑,流流汗的同時也能維繫彼此的感情。
5.假日逛街兼運動
週末假日逛街也是很好的身體活動喔!運用百貨公司、書店、商場的室內空間多走動,多爬樓梯,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健康也有好心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指藉由身體動作,產生的能量消耗,一般所稱運動亦包含其中,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指出,規律的身體活動可改善女性健康,降低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部分癌症(乳癌及大腸癌)及憂鬱症之風險,另外還可幫助體重控制,加速新陳代謝,助於維持健康的身體曲線,增加活力,保持年輕。鼓勵女性朋友從日常生活動起來,讓自己更有活力、更健康。
詳全文
藥品健康:
女性荷爾蒙致乳癌? 醫:最新研究已推翻
不少人有錯誤迷思,認為更年期女性接受荷爾蒙療法,會造成乳癌。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蔡永杰指出,近年來,最新研究早推翻這樣的論點,研究顯示,選擇品質較好的黃體素、雌激素,不只不會增加乳癌風險,反而可能降低乳癌風險,大腸癌、骨鬆等發生機率也會下降。
慎選黃體素 乳癌風險不上升、還能降低大腸癌及骨鬆風險
蔡永杰理事長表示,民眾、一些醫師之所以認為荷爾蒙療法會增加乳癌風險,起源於2002年7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進行的「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研究。研究中,同時使用黃體素、雌激素的更年期女性,乳癌風險較高。不過在這15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結果出爐,不少學者對當時這項研究提出質疑。
後續研究發現,造成乳癌風險上升的原因,可能在於某一種特定黃體素,以有子宮的更年期女性來說,若以品質較好的黃體素搭配雌激素,乳癌風險就不會上升;對於切除子宮的女性,使用雌激素即可。有些研究甚至顯示,荷爾蒙療法中的雌激素會讓乳癌風險下降。不只如此,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在骨質疏鬆與大腸癌的罹患率也都比沒有接受治療的女性來得低。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扭轉錯誤觀念、讓婦女輕鬆渡過更年期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常提供醫師、醫療人員新出爐的醫學資訊,蔡永杰理事長強調,雖然後續研究已證實,荷爾蒙療法不會增加乳癌風險,還是有很多民眾、醫師相信這論點,未來需要進行更多衛教、宣導,才能逐漸扭轉這樣的觀念,讓婦女不再為更年期及其併發症所苦。
蔡永杰理事長也提醒,更年期女性若有乳癌病史、乳癌家族史,或是乳癌高風險群,必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以選擇適當用藥。除了荷爾蒙治療以外,運動、氣功、中藥對改善更年期不適也有幫助。
詳全文
疾病健康:
糖友控血糖靠關鍵6秘訣〜這樣吃降低GI值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控好血糖,可謂糖尿病病友的首要功課!雖然多數病友都知道日常飲食少碰高GI值(高升糖指數)食物的重要性,不過具體實踐在日常飲食,卻不如想像中容易。糖友們想要有效控血糖該怎麼吃?糖尿病防制專家表示,要成功降低食物GI值,謹記少碾磨、少加水等6大料理、飲食原則就對了!
控GI值有利穩定血糖?關鍵秘密在這~
究竟GI值(升糖指數)是什麼,為何對於血糖調控這麼重要呢?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李淑媛,在其著作《糖尿病配餐飲食便利帳》一書中提到,民眾不妨可將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視為食物造成血糖上升的快慢指數。
至於GI值的界定方式,則是以人體食用100公克葡萄糖後,2小時內血糖的增加值當作基準(GI值=100),與吃某食物血糖增加值相比所得到的數值,作為此食物的升糖指數。一般來說,食物消化愈快,且易造成血糖迅速上升者,屬於高升糖指數的一員;反之,則為低升糖指數食物。
「GI」食物的對照參考指標如下:GI≦55為低GI,GI=56~69為中GI,GI≧70為高GI。通常GI值偏高的食物多為高醣類的食物,譬如白飯、吐司等精緻澱粉。而相對的,富含蛋白質、脂肪的肉類,或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GI值就較低。
遠離高GI值食物這樣吃 6秘訣正確飲食不NG
除了上述簡單的判斷方式,或參考坊間常見的食物升糖指數表外;不妨可謹記下列6大飲食料理、攝取原則,就是輕鬆遠離高GI值食物的好方法:
●第1招/控制糧食碾磨的精細程度:以麵包為例,白麵包的升糖指數為87.9,但摻入75%~80%大麥的麵包,其升糖指數則為34。所以,提倡用粗製粉或帶碎穀粒製成的麵包取代精緻的白麵包。此外,若以糙米、白米相比,留有胚芽與米糠的糙米相對白米來說,GI值就較低。
●第2招/食物能不切就不切,豆類能吃整粒就不要磨:一般薯類、蔬菜等不要切得太小,或製成泥狀,寧願多嚼幾下,讓腸道多蠕動,有利調控血糖。
●第3招/多吃膳食纖維:日常飲食多選用天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蔬菜,譬如,芹菜、竹筍等,或是木耳、菇類也都是很好的獲取來源。
●第4招/大火煮,少加水:食物的軟硬、生熟、稀稠、顆粒大小對食物的升糖指數也有影響。加工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水分越多,糊化就越好,食物的升糖指示也越高。
●第5招/吃點醋:食物經發酵後產生的酸性物質,可使整個膳食的升糖指數降低;在佐料中加點醋或檸檬汁就是簡便易行的方法。
●第6招/高低搭配:烹調中、高升糖指數食物的時候,可適度加入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一同料理。例如,在料理中加入蔬菜類的高纖維食物,就能降低整體的升糖指數,避免血糖驟升。
糖友控血糖致勝關鍵:低GI+原態食物+正確份量
李淑媛副理事長也提醒,GI值只能反應食物的糖份,無法反應蛋白質、脂肪、熱量等其他營養素的多寡。由於富含脂肪的食物也能減慢食物消化、吸收的時間,所以高脂食物也可能被分類為低GI值食材的一員。
所以,糖友們在制訂飲食計畫時,除了參考GI值外,更應謹記「多吃原態、原味食物」的第一守則,少吃加工食品或烹調手續繁複的菜餚。同時,在食用份量上也要遵照國健署建議的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均衡飲食,才能真正有效控制血糖。
詳全文
糖尿病併發腎病變 有指標可及早發現
台灣是洗腎王國,全台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都是最危險的候選人!醫師指出,高達半數洗腎患者罹患糖尿病,其實尿中白蛋白是早期腎臟病變指標,建議患者每半年應檢查一次。
血糖、血壓控制不當 腎病變主因
為什麼糖尿病容易腎病變呢?家庭醫學科醫師辛明容表示,血糖及血壓控制不當,是造成腎病變的主因,若是有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等危險因子,更會加重腎病變發生。
尿中白蛋白 早期腎病變指標
「尿中白蛋白升高,是腎病變警訊!」辛明容醫師強調,正常人的尿中白蛋白小於30毫克,而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嚴重度,尿中白蛋白排出率逐漸增加,一開始微量增加,最後大於300毫克,最終導致腎衰竭,需要接受洗腎治療。
少油、少鹽、定期檢查 預防腎病變
辛明容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嚴重監控血糖及血壓,日常飲食少油、少鹽,從事規律的運動,並且避免抽菸;最重要的是,每半年定期接受尿中白蛋白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夠有效延緩腎病變。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