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1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研究:喝茶時機對了,鐵質吸收率跟喝水一樣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愛喝茶的人不免怕缺鐵,但只要喝對時間就不必過於擔心!茶或咖啡中的成分妨礙鐵質吸收,因此醫學界建議,飯前飯後至少1小時,盡量不喝茶或咖啡,而最新研究也認同,1小時後再喝茶,就能大幅降低阻礙鐵質吸收的疑慮。
配茶、配開水的鐵質吸收率?研究揭真相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登一份最新研究,英國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研究團隊,讓平均25歲的健康女性連續3天吃下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燕麥粥,並分別以配水、配茶、隔1小時候再喝茶,這3種方式食用。

根據血液檢查,發現配水的鐵質吸收率5.7%,配茶的鐵質吸收率則下滑至3.6%。但若是飯後1小時以後再喝茶,鐵質吸收率則回升到5.7%,幾乎跟配水的影響一樣。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擔心茶飲阻礙鐵吸收的人,選擇飯後1小時後再喝,能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詳全文

國健署盤點3大熱量地雷火鍋料 百頁豆腐第一名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3日 13:38
天氣漸漸轉涼,越來越多人吃火鍋溫暖身體,國民健康署提醒,風味濃厚的火鍋湯可能隱含高鈉,過度加工的火鍋料也容易無意間讓人吃進過多的熱量,一頓吃到飽的火鍋吃下來,可能讓身體累積近3000大卡,相當於11碗白飯的熱量。如果不想吃出一身胖,應把握吃鍋選材7秘訣,盡量避開3大地雷火鍋料。

吃到飽火鍋熱量高~吃一頓需爬7趟101大樓
國健署估算,包含火鍋湯、火鍋料和沾醬等,一頓吃到飽火鍋的鈉攝取量可高達5895毫克(約相當於14公克的食鹽),是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上限2400毫克(約等於6公克的食鹽)的2.5倍。
而在熱量部分,包含鍋物和飲料、冰淇淋等甜點,一頓餐就可能攝取將近3000大卡,相當於11碗白飯的熱量,已遠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600至8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的熱量需求(60公斤的正常體重靜態工作者,每天建議熱量攝取為1800大卡),吃一頓需爬7座101大樓,才能將一餐多餘的熱量完全消耗。
經常火鍋吃到飽 小心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找上身
許多人喜歡到吃到飽的火鍋店用餐,容易無意間吃進過多熱量、脂肪、鈉及糖。國健署表示,若經常食用,可能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中風、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等;即使偶爾食用,也需慎選火鍋食材及沾醬,並注意食用的份量。另外,更應避免食用火鍋店所提供的含糖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
吃鍋選材護健康 地雷火鍋料少吃為妙
對此,國健署呼籲民眾在享用火鍋時,把握「吃鍋選材7秘訣」,包括:先選清湯底、少點加工火鍋料、多加蔬菜量、肉類挑低脂、調味善用蔥薑蒜及香菜等天然食材、降低含糖飲料,以及飯後揪運動,以維護健康。
其中,在選擇加工火鍋料部分,國健署特別提醒盡量避開「高熱量」、「高脂肪」和「高鈉」的地雷食材,以新鮮食材取代更健康。而坊間常見的加工火鍋料中,熱量前3名的分別為:百頁豆腐(每個40公克,86大卡)、油條1/3根(15公克,84大卡),以及米血糕(每個35公克,67大卡)。
脂肪含量前3名,依序為:百頁豆腐(每個40公克,脂肪含量約7公克)、油條1/3根(15公克,脂肪含量約6公克)、日式炸豆皮(每個12公克,脂肪含量約4公克)。至於鈉含量,前3名則分別是甜不辣(每個35公克,鈉含量239毫克,約等於0.6公克的食鹽)、百頁豆腐(每個40公克,鈉含量170毫克,約等於0.4公克的食鹽)、米血糕(每個35公克,鈉含量145毫克,約等於0.4公克的食鹽)。

詳全文


糙米替換主食有這3好處!解便祕、補維生素B啵棒

為了提升自癒力,食用糙米的效果比白米還好。糙米以胚乳、胚芽為中心,周圍的構造是由糊粉層、種皮、果皮所構成。
糙米去除胚芽、糊粉層、種皮、果皮,只留下胚乳,就成為白米。而且胚乳的成分有90%以上都是澱粉。再來比較看看,各100公克的糙米與白米所含的營養素吧(參照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
糙米含有0.41毫克的維生素B1、0.04毫克的維生素B2、以及3.0公克的食物纖維。白米只含有0.08毫克的維生素B1、0.02毫克的維生素B2、以及0.5公克的食物纖維所以在把糙米精製成白米的過程中,就失去了80 %的B1、50 %的B2、以及70 %的食物纖維。
白米就只剩下澱粉,不含維生素B群和食物纖維,幾乎沒有什麼營養。也就是說,白米就是去掉糙米重要的營養素,所留下來的東西而已。這種不含微量營養素,光有能量的食物,就稱作「垃圾食物」,所以白米就是垃圾食物的代表。如果只吃白米的話,會導致維生素B1不足,引發腳氣病,因此絕對要注意養份的攝取。
食用糙米有三大好處。第一,富含維生素B1與B2。第二,由於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會促進腸道蠕動,消除便祕。一旦有便祕問題,累積在體內的有害物質就會發酵、腐敗,產生老舊廢物,透過血液遍布全身,而且會有腹圍以及疼痛的問題。
此外,便祕會造成腸道環境惡化,使腸內不好的細菌增殖,形成毒素。這個毒素會讓自律神經和荷爾蒙失衡,降低自癒力,便祕可是健康的大敵呢。不過,便祕的人只要吃糙米,便祕的問題就會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第三,需要好好咀嚼。因為咀嚼的次數多,會刺激唾液所含的澱粉酶運作,把澱粉分解為麥芽糖,進行消化。麥芽糖是水飴的主要成分,嚐起來甜甜的。而且越是咀嚼牙齒和牙齦就會越強壯,另外還會刺激自律神經,使頭腦的運轉更加靈活。
詳全文
---------------------------------------------------------------------------------------------------------------
老人健康:
老人失能、憂鬱、疼痛…5方法對抗老年症候群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症候群問題值得重視。醫師表示,儘管現代醫療發達,但老化仍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對於老年症候群若置之不理,則可能造成年長者失能,甚至死亡。建議可用5個方法,早期介入照顧,以對抗人口老化浪潮。
成大醫院老年科黃基彰醫師表示,老年症候群的問題,包含聽視力問題、譫妄、疼痛問題、壓瘡、跌倒、日常生活功能下降、失禁、認知功能不良、憂鬱和營養功能不佳等項目。
老年症候群 死亡風險高
老年症候群的出現,是惡性循環或老年病況連發事件的前兆,而對於老年症候群若置之不理,可能造成失能,甚至死亡。其中跌倒、失能、認知功能不良、憂鬱和營養功能不佳等個別因子都被證實和老年族群死亡風險有相關。
根據衛福部「中老年生活資料庫」研究發現,相較於健康老年族群,具老年症候群的社區老年人,若符合一上述種症狀,5年死亡風險較沒有者增加1.5倍,2種是1.69倍,3種以上是2.43倍。
越老越困擾?小心老年症候群
黃基彰醫師強調,年齡越長通常被認為是老化的開始,實際上卻是生病早期表現。而當多重因素的健康問題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累積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與心理挑戰,這時就會產生「老年症候群」。
尤其是衰弱的老年族群,更容易觀察到高盛行率的老年症候群,以國內的流行病學資料分析,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有45.9%最少有1項老年病症候群; 85歲和以上的族群更高達64.2%有老年病症候群的困擾。
抗老年病症候群5方法
• 1.定期檢查:已罹病者應定期門診追蹤,視情況做必要之檢查。未罹病者應接受每年1次的成人健康檢查。
• 2.注意用藥安全:遵照醫囑服藥,若有多科別多院所用藥,應請教醫師加以整合。若發現有忘記服藥或重複吃藥的狀況,應由家人或照顧者協助正確用藥。另外要避免老人自購來路不明之健康食品甚至藥物。
• 3.跌倒預防:跌倒是老人死亡的高風險因子,適當的輔具使用(拐杖、助行器甚至輪椅)與居家安全與無障礙空間(如防滑地板與走廊扶手)的規劃可以減少跌倒之風險。
• 4.照顧資源:可向相關單位詢問是否有社區資源可以協助家中老人照顧的問題。
• 5.多加關心:照顧老年人,除了愛心與耐心之外,更需要同理心。溝通障礙常常來自視力與聽力的減退;肌力與關節退化常造成行動不便而有執行動作的困難,都需要細心觀察來發覺問題之所在。

詳全文
生活健康:
上班族工作NG 飲食調養防過敏


對於有過敏困擾的人來說,每當季節交替就是痛苦的開始,除了會出現打噴涕、流鼻水等症狀外,還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的發作與惡化,使過敏患者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影響工作效率,就算看醫生、吃藥都沒有顯著的效果,令人不勝其擾!
除了尋求醫師或服用藥物協助外,多數的過敏問題患者,也習慣透過打掃居家環境、清洗衣物、配戴口罩等方式,減少過敏產生的誘因,來預防或減緩過敏症狀發生。但造成過敏發作的關鍵因素仍與個人體質有關,因此,上述方式只能治標,無法治本,一旦民眾稍不留意,症狀便會再次出現。想減少過敏症狀發作的頻率,最好還是從調整體質做起。

促進第一型輔助T細胞活性 維持免疫系統平衡
事實上,造成過敏問題存在的主因與免疫系統出現缺陷有關。一般來說,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維持社會秩序的警察,扮演著人體重要的防衛角色。一旦體內出現可能引發身體生病的病菌或病毒,就會派出白血球消滅入侵的細菌,而引起身體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激烈反應。
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免疫系統辨識功能出現異常,將外來對人體無害的花粉、塵螨也看作對人體有害的病菌、病毒,發動攻擊。因此,造成身體出現發炎反應,而有過敏症狀產生。
影響免疫系統發生異常的主因,則與當中兩種T細胞(分別為TH1、TH2)活性平衡與否有很大的關聯。健康的人TH1和TH2細胞活性一樣強,也就是說免疫系統是平衡的,當然也不會有過敏症狀發生。而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就是免疫系統中的TH2太強,TH1相對比較弱,免疫系統不平衡,才將過敏原當作病菌攻擊,引起身體出現發炎反應,導致過敏症狀的發生。
改善過敏問題 從調整過敏體質做起
有過敏問題的患者,要有效達到減緩、降低過敏症狀發作,首先要從調節體質、維持免疫功能平衡做起,根據「過敏和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一項澳洲研究報告,某些益生菌有助於改善濕疹過敏情況。臨床免疫及過敏醫學雜誌(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中,澳洲西敏兒童醫院對526名具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進行研究,結果也發現,深海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能有效緩解過敏反應,如咳嗽、打噴嚏及皮膚紅腫現象,雖不能改變過敏體質,卻能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
補充益生菌喝的輕鬆 挑選國家認證不可少
但現代上班族普遍工作忙碌、生活步調緊湊,有什麼方式能夠讓辛苦的上班族補充足夠的益生菌呢?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喝的補充,比吃要來得更有效率。
要注意的是,益生菌的吸收、利用主要是在人體的腸胃道中。因此,要有效發揮益生菌的作用,建議最好在早餐或睡前空腹時食用。另外,市售的優酪乳品項眾多,建議民眾在挑選時,最好選擇通過『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健康食品認證的機能優酪乳。
【健康小叮嚀】:
提醒民眾,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對於益生菌的生長有害,建議民眾勿過量飲用。而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別忽略蔬果的足量攝取,洋蔥、蘆筍、蘋果、香蕉、牛蒡、黃豆等食物就富含膳食纖維、寡糖,對益生菌生長頗有助益。
詳全文

運動健康:
愛跑步的人比較聰明?有氧運動對大腦有何好處


又到了跑者最愛的季節!台灣愛好慢跑者甚多,根據統計,2017年國內正規42K馬拉松賽事高達一百多場,還不包括3K、6K等休閒類別競賽,接下來11月~12月就有40多場馬拉松賽事,而近來更有一項新研究讓熱愛慢跑的人更開心,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個新的研究結果,證實從事有氧運動會讓人更聰明。等等,先別急著穿上球鞋衝出門,智商高低當然不是一天造成的,但為什麼有氧運動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根據《Medical Daily》網站以及《Runner’s world》報導指出,其實早在這項研究之前,就有諸多理論指向跑步能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包括下列幾項:
1. 幫助大腦細胞增長、活化
我們也許無法換一個腦袋,但是可以讓腦細胞增長。年紀越大,我們體內的細胞代謝速率也會漸趨緩慢,而慢跑時大腦中的血管和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延緩其老化速度。此外,甚至可以增加掌管視覺和聽覺的中腦(midbrain)、掌管記憶和認知的海馬迴(hippocampus)的神經元數量。
2. 強化大腦記憶認知區塊
2012年一項針對體型和認知力的研究調查中發現,中等身材、體型健康者(有長期運動習慣)在認知能力和多工處理等表現上都比體重過重或是健康狀態較差的人來得傑出,推測跟受試者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有關,有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的人,在各項表現上也可以維持水平之上。
研究發現,持續半年每週一次跑40分鐘的人,海馬迴體積會比沒有此習慣者增加1%左右,同時在記憶力與語言能力表現上也有提升;促進腦內神經細胞成長的蛋白質分泌增多,也促使神經細胞增加,並強化連接神經細胞的接合部位。
3. 有效減輕抑鬱、負面情緒感
有慢跑習慣的人或許會發現,每當跑了一段長距離後,身體漸漸不會像剛開始跑時感到肌肉僵硬、費力,反而會處於一種舒適安定的狀態,不會又喘又累、心情也較不易焦慮,這種轉變被稱為「跑者愉悅感」(Runner’s high)。科學家分析,長時間運動後,身體會分泌使人平靜、愉悅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緩解疼痛、放鬆肌肉的類嗎啡物質(endorphin)。
所以,綜合以上結論,慢跑不單只是可以幫助鍛鍊健康的體魄,對於心理層面也有振奮精神、保持心情愉快的正面作用喔!
為大腦補充正能量,就從慢跑開始吧!
看完以上資訊,是不是覺得蠢蠢欲動,想要馬上出門加入慢跑行列呢?建議每週為自己安排3天中的一小段時間給運動,穿上跑鞋、換上運動服就能輕鬆跑,還能讓自己變聰明,CP值超高!飲食方面,像是慢跑這類有氧運動,消耗較多的是體內肝醣,所以飲食補充上以醣類為主,蛋白質為輔,例如吃一根香蕉、100克的地瓜,或再搭配一個無糖豆漿就很足夠囉!

詳全文

嬰幼兒建康
糖飲致生長激素”停機” 小心長不高


「秋老虎」發威,天氣依然炎熱,常見小朋友人手1杯飲料,或吃很多甜的冰品消暑。但是,醫師提醒,飲料、冰品中含糖量高,不但吃多會發胖,更可能會導致生長激素暫停分泌,進而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千萬別輕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代謝科主任蘇本華醫師指出,含糖飲量會抑制生長激素的機轉,目前還不清楚,不過,目前研究已證實,含糖飲料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
![研究已證實,含糖飲料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 ][109729]
含糖飲料 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
基本上,含糖飲料要感覺有甜味,糖分占比約1成,若以500c.c.含糖飲料估算約有50公克的糖,而每人每公斤1天攝取糖份上限應為1.75公克,若體重為28.5公斤的幼童,1次喝下1杯500c.c.的含糖飲料,其糖分攝取就已超過1天所需。當喝下含糖飲料,將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2小時。
生長激素是促進人體生長最重要的激素,對於青春期發育前的小孩更為重要。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功能為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生長,對於心臟、腎臟、蛋白質合成、醣類利用、脂肪組織代謝和整體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孩童高矮 由生長曲線表判讀
至於如何判斷小孩子的身高有沒有在正常的發展範圍,蘇本華主任解釋,通常正常孩子的身高發展一定會呈現一定的身高走勢,如果孩子的身高落在教育部的標準生長曲線表的第3至97百分位數之間都算正常。不過,男生和女生的版本不一樣,但都可透過「生長曲線表」判讀。
建議家長,平時可以用身高尺每個月幫小朋友量身高,並紀錄孩子的身高及體重,隨時掌握小朋友的身高發展狀況。
當小朋友的身高出現以下狀況時,應帶小朋友至小兒內分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找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1)高於第97百分位,(2)低於第3百分位,(3)孩子身高雖在第3百分位以上,但是身高增長有明顯減緩,甚至停止的現象,3歲以上的孩子1年長不到4公分,在班上的位置越來越往前排移動等。
此外,身高的發展跟遺傳有關,可以從父母的身高大致推算出小孩子大致的目標身高。
男孩身高=(父+母+13)/2 ± 4.5公分
女孩身高=(父+母-13)/2 ± 4.5公分
檢測骨齡 評估孩童發育狀況
基本上,醫師在診間通常會先以孩童過去的身高、體重紀錄及生長速率來評估。此外,醫師會特別注意青春期性徵,四肢與軀幹比例,外觀異常等,找出問題的可能所在。之後會利用抽血檢查,確定疾病或排除疑慮。
而一張左手的X光片,可以檢測骨齡,根據骨頭的成熟度,和資料庫相比對,來幫助鑑別遺傳性矮小,或體質性發展遲緩,及預估生長的潛能。
施打生長激素 需經醫師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問診時,常有家長對生長激素輔助孩童成長產生迷思。蘇本華醫師強調,事實上,不是所有孩童都可以打生長激素,常在經過詳盡的生長激素、甲狀腺等內分泌檢查及追蹤,確認孩子確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且還要評估骨齡,在生長板尚未密合的狀況下,才會考慮提供生長激素治療,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施打。
目前治療用的生長激素是利用DNA重組技術合成的蛋白質,所以如果用吃的方式進入體內就會被消化分解,而無法被吸收。所以必須藉由每天皮下注射的方式以達到效果,且為了要仿傚自然的生理狀態,讓生長激素濃度在入睡中達到最高峰。所以通常會在睡覺前注射在大腿外側或臀部。
【醫師小叮嚀】:
孩子成長發育,除了避免喝過多的甜飲、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快樂的成長環境都可以幫助孩子的身高發展。建議家長應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從事體能的活動。另外,若對孩子的生長有疑慮,都應及早至小兒內分泌科或小兒新陳代謝科就醫,經專業醫師評估孩童的生長發育狀況,以把握黃金生長期,儘早對症下藥。


詳全文

哺乳媽媽看過來!實證發奶食材口袋名單大募集

【蘇妍臣營養師提供】
發奶秘方百百種,各種獨門妙法讓人眼花繚亂,搞得媽媽擠奶很忙,還要左思右想很徬徨。幸好,現今早已脫離口耳相傳、盡嘗百草的古早年代,科學知識突飛猛進,營養專業自然也不落人後,這次不止要點破江湖不傳訣,更要利用人體文獻的角度,一剖良玉說分明。
古語言:「沒吃過豬肉,至少也要看過豬走路」。除了湯湯水水,究竟有什麼食物成份,可以讓媽媽脫離貧乳之苦呢?有的,一種稱之為「泌乳刺激素」的物質—「galactogogues」,一種可刺激哺乳量激發的化學因子,也存在於天然的草本食材中。

學理上,「泌乳刺激素」具有類似賀爾蒙—「β雌二醇」,可提升內源性雌激素含量,進而讓發奶的關鍵焦點—「泌乳激素」大大激增[2,母乳就從涓涓細流,轉變成洪流巨濤,上天的恩賜就這麼讓孩子一口一口吃下肚。

如此神奇的營養成份,是否存在市售的發奶食材中呢?這次筆者將以市面常見的「泌乳聖品—葫蘆巴」、「好吃配菜—茴香」、「藥滷必備—八角」、「補體養身—奶薊草」[3]以及「多喝水沒事—水」等傳說中的發奶聖品,以臨床文獻的角度,斷開魂結,斷開鎖鏈,斷開一切的牽連。

發奶食材一、「泌乳聖品—葫蘆巴」
這是一種產在印度、地中海國家、北非和南歐的豆科植物,近年來發現有助於增加母乳產量,在一項收納66位哺乳媽媽的隨機研究中發現,飲用含有葫蘆巴的泌乳飲,除了奶量增加,更可以增加新生兒體重。

發奶食材二、「好吃配菜—茴香」
一種常見在地中海國家的野生草本食材,在山羊等動物實驗中發現,茴香可能有助於增加泌乳量,可惜的是,少見強而有力的人體實驗證明其功效。所以,嫌錢賺太少,想開發新新發奶配方發大財嗎?試試茴香當配料吧!實驗成功,鈔票自然滾滾來!

發奶食材三、「藥滷必備—八角」
蝦毀?一包20元的藥滷八角包,竟然也是發奶秘方之一!先別太開心,目前關於「八角VS發奶」還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沒有明確的人體文獻指出八角是激奶食材。所以囉!廠商們快點看過來,別急著見獵心喜忙行銷,盡點社會責任做實驗才是王道。

發奶食材四、「補體養身—奶薊草」
「厶厶保肝,是我們冠軍的希望」,這句話是某知名台廠保肝藥的經典棒球台詞,而其中保肝的萃取奧義,便是奶薊草中的有效成份之一—「水飛薊素(silymarin)」。撇開奶薊草是否真能保肝健體,因為在本文章中也不是重點。

奶薊草中的有效成份—「水飛薊素」在動物實驗中,乳牛吃下10公克的補充劑後,每頭牛每日竟然增加5~6公升的產乳量!此外,在鮮少有人體實驗的發奶市場中,水飛薊素也發揮了領頭羊的效果。

一個實際補充與母乳產量的實驗,發現哺乳期的媽媽每天服用420毫克的水飛薊素,雖然實驗中未有隨機亦無盲測,不過結果仍令人驚豔,有服用補充品的實驗組奶量增加85.94%,而安慰劑組卻只有32.09%。更難得的是,雖然增加了發奶量,但是母乳中的主要營養素—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卻沒有顯著差異。

這樣的初期階段的人體實驗結果,值得販售廠商細細斟酌,除了目前已知的葫蘆巴外,水飛薊素也是潛力無窮,也許日後就是哺乳市場中的明日之星,值得投資發展。

發奶食材五、「多喝水沒事—水」
「水」—雖然和泌乳刺激素八竿子扯不上邊,但也是坊間常見的補奶說法在一般的補乳衛教單張中,也常會批註一句:「多補充湯湯水水的食物」。進到產科病房時,媽媽床邊也總是有一堆瓶瓶罐罐,裡頭裝的不單只是湯水,更多的是化為點滴期盼的愛的精華。

然而,哺乳媽媽只要猛灌湯水,就真的可以讓母乳源源不絶嗎?看來結果要令人失望了!根據考科藍資料庫在2014年指出,水喝的再多,卻無論連帶發奶量噴發。

一項分析飲水量的研究,發現哺乳媽媽分為三組,包括喝3000c.c.、3000~3600c.c.、大於3600c.c.的水量,產出乳量並沒有顯著差異[6]。這個研究並不是代表喝水不重要,而是媽媽奶量不夠時,不是狂灌水就好,更需要尋求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協助,才是發奶的上上之道。

最後的秘方大方送,不只食補,還有許多增加泌乳的小撇步,像是趁早產後哺乳、左右換邊餵食、多多按摩乳房等好方法!所以產後還在因為母奶量不足而煩惱嗎?和護理師、營養師多聊聊吧!才是保證乳汁大噴發的不二法門哦!

詳全文

---------------------------------------------------------------------------------------------------------------
藥品健康:
頭痛猛吞止痛藥?恐釀「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習慣一頭痛就吞止痛藥?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小心,長期濫用止痛藥緩解頭痛,長期下來不僅止痛藥的效果會日漸下降,且伴隨有潛藏的藥物副作用問題;更會使惱人的「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找上門,讓頭痛症狀更為惡化,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全台25萬人飽受「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之苦 易釀焦慮、憂鬱上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吳致緯表示,根據2015年刊登於《Lancet Neurology》醫學權威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各種神經科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用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作為計算標準)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是第6大造成疾病負擔的神經內科疾病,而偏頭痛是名列第2。

而這兩種疾病同時也是嚴重影響青壯年人口、上班族生活品質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事實上,除了國外的統計研究結果外,台灣本土研究也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發生率約佔全台總人口的1.1%,用台灣總人口推估,國內可能有約25萬人深受此一類型頭痛之苦,數量十分可觀。

此外,近期的各種研究證據也指出,患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其腦部的神經內分泌物質,還有正子攝影(18F-FDG PET)下的腦部活性,都會產生改變。且其通常也較常人有更高的比例同時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障礙。
您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嗎?2原則診斷!

因此,「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也成為近年來台灣及國際頭痛專家們逐漸重視的問題。而臨床上對於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診斷方式經過反覆驗證後,也已經有一定的標準化認定。根據最新版的國際頭痛診斷標準(ICHD-3 beta),「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診斷為:

1.病患本身有每個月15天以上的頭痛(可以是各種原發性頭痛,常見為偏頭痛與緊張性頭痛)。

2.同時在超過3個月的時間裡,使用超量的止痛藥(各種藥物的標準見 原始網頁

改善「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先減藥 至頭痛門診就診

吳致緯主任也提到,針對此類患者在治療上首要關鍵,就在於減少止痛藥的使用。然而,臨床上常會遇到患者有這樣的問題:「減少止痛藥以後,頭痛起來的時候要怎麼辦?」。

其實,在治療初期,剛減少原先過量的止痛藥時,患者確實一開始會出現戒斷症狀,也就是頭痛的時間會有短暫增加的情形。因此,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在減少止痛藥的同時,也建議到專門的頭痛門診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安排門診減藥,或是住院戒除止痛藥(detoxification)療程,幫助病患處理剛減藥時的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ndrome)。

同時,醫師也會針對病患原本的頭痛問題,給予適當的頭痛預防藥物,並且治療頭痛相關的誘發與共病因子。藉此達到減少止痛藥使用,以及改善原本頭痛問題的目標。

詳全文

疾病健康:
誤會了!豆漿、香菇痛風止步?這些才是殺手


「痛風」又稱富貴病,來去如風,腳趾劇痛、關節紅腫,疼痛起來真要命!很多人以為痛風是吃了太多高普林食物造成的,有痛風的人,大概都視黃豆製品如豆漿與香菇為地雷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痛風患者這一些食物真的都不能碰嗎?有哪一些NG飲食習慣會引發痛風?來聽藥師怎麼說。
痛風與飲食息息相關
導致痛風的原因主要與遺傳因素和日常飲食有關,尤其每餐大魚大肉,無肉不歡及常常應酬喝酒,以及常吃火鍋者、體胖者、缺少運動者、高血壓病患、更年期女性,都是造成痛風的高危險族群。
如果攝取高普林食物及過多的蛋白質時,會使體內普林的量增加,普林會經由代謝形成尿酸,血中尿酸會隨之升高,當尿酸超過正常值時,會形成尿酸鈉結晶,沉積在器官中,最常見的是腎臟和關節,於是患者便會感到關節疼痛,醫學上稱為「高尿酸血症」,若有症狀出現才能稱為「痛風」,可見痛風是與飲食息息相關的疾病。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指出,普林(Purine)又稱嘌呤,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普林會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當體內普林過高時,就會代謝出過多的尿酸,過多的尿酸會形成結晶,漸漸沉積在關節處,而痛風患者就是因為體內的尿酸在關節的地方形成結晶,容易被體內的白血球認為是外來物而加以攻擊,過多的白血球攻擊會造成發炎反應,引起關節紅腫、疼痛等,變成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
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一定發生痛風
趙藥師指出,一般正常人血液尿酸平均值男性每1百毫升血中尿酸值在7毫克以上,女性超過6毫克以上,稱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一定發生痛風,研究顯示,只有近百分之十左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會發生痛風的症狀。但長期高尿酸血症可能引起腎臟疾病、尿路結石,同時常合併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對於高尿酸血症亦不可輕忽。
高普林食物是造成尿酸偏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衛福部的建議,在均衡的飲食原則下,儘量減少攝取富含普林的食物如:內臟類、肉汁、肉湯(普林易溶於水,久燉的肉湯中含有大量溶出的普林)、魚肉類、香菇、胚芽及乾豆類。此外,痛風病患應儘量避免飲用酒類,因為酒精在體內代謝所產生的乳酸會影響尿酸的排泄,並促使痛風發作。
高普林食物,其實不是痛風的主要決定因子
但是,近年來許多的國外醫學研究卻顯示,高普林食物並不是引起健康人罹患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的主要原因,食物種類才是可能的原因。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國民營養調查的數據後發現,吃較多的肉類、海鮮與喝太多的酒,血液中的尿酸顯著高於其他族群,反而比吃高普林的黃豆與香菇來說,更會增加高尿酸的風險。
除了哈佛大學的研究,2004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也探討了飲食與痛風發生的關聯性,也指出攝取較多海鮮的人也有較高的痛風罹患風險,但是吃植物性食物包含黃豆、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風險。
最近國外醫學研究顯示,植物性普林的食物較不易產生痛風,因此植物性普林的食物可適量少量食用。以最近的研究顯示,並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機會,因此並不用太嚴格限制這方面的食物。並可適量攝取咖啡、維他命C和奶製品,以及能產生酸痛感的運動鍛鍊,而不是散步、慢走,應增加肌力訓練,才能有效減少痛風的風險及改善新陳代謝的效果,減少併發症、活得健康。
趙順榮藥師指出,除了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外,適度的運動也很重要。雖然運動對於調控尿酸幫助不大,但卻可增加關節活性,減少尿酸沈積的機會,可預防痛風發作,但痛風患者不要採取過於激烈的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或韌帶受傷。一旦受傷,反而可能增加尿酸鹽沉積引發痛風的發生機率。痛風患者的運動以增加肌力為主,應避免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如蹲、走陡坡、下階梯、瑜珈等運動;較適合痛風病患的運動為游泳,或建議到健身運動中心由專業教練引導正確適合的運動,而且減重可以降低尿酸,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代謝,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常喝含糖飲料,痛風罹患率增加2.4倍
此外,容易被忽略的是,含糖飲料雖然低普林,但是卻與痛風呈現正相關,因此也必需注意。
在 2010 年JAMA期刊發表的文章研究指出,分析含糖飲料攝取量和痛風罹患率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平日飲食如攝取過多的添加糖分,除了會提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如天天喝含糖飲料,每天一份者的痛風罹患率增加74%,每天兩份以上者的痛風罹患率是對照組的2.4倍;而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每周只喝一份含糖飲料者高出百分之二十九。
常喝含糖飲料,易罹患子宮內膜癌
飲用含糖飲料的研究對象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高,喝得越多,風險越高,攝入含糖飲料最多的那一組,風險達到78%。
常喝含糖飲料,易導致糖尿病
一個成年男性每日需熱量為2200至2300大卡、女性為1500至1700大卡計算,只要一天喝上個幾杯含糖飲料,再加上日常飲食,十分容易超過每日所需熱量。長期下來導致肥胖,進而引發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症。
【預防痛風健康小叮嚀】:
趙順榮藥師提醒,痛風患者應使用藥物加上飲食控制,兩者雙管齊下較佳。國人40歲以上者應定期健康檢查,並接受血中尿酸值檢查,若罹患高尿酸血症,除了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即可停藥,並且平時必須從生活與飲食杜絕一切痛風的誘因,因為影響痛風較大的是肥胖、喝酒、水分不足、海產食物及肉類吃太多。
痛風應注意的事項:多飲水,要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預防尿路結石的發生。避免暴飲暴食或飢餓、節制菸酒,尤其不能酗酒。不喝濃茶、濃咖啡等飲料。想要健康,只要平時保持作息正常、不熬夜,落實均衡飲食、少油炸、少燒烤食物、高纖、低脂、多蔬果、多喝水,平日更應養成適度規律運動,就可為身體打下良好的免疫基礎,也能藉機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身體年輕、健康、充滿活力,為健康加分。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