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4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餐餐美味兼減碳! 我的餐盤三原則 吃健康又顧地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19/04/19 發部單位:社區健康組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為響應這個國際重要環保節日,國民健康署邀請大家透過每天的飲食來節能減碳愛護地球!民眾只要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圖像和口訣,就能輕鬆達到健康飲食6大類食物的比例和份量,適量採買、食用不浪費,並透過選擇多樣化的原態食物,挑選當季在地食材,減少購買加工食品,一起建立健康飲食型態,共同減少購買、食用、廢棄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共同對居住環境更友善,愛護地球也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9成9的國人乳品攝取不足,逾9成堅果攝取不足,近9成蔬果攝取不足,顯示國人飲食攝取不均衡。國民健康署提供3原則「均衡適量不浪費、當季在地品質好、多樣原態少加工」,邀請民眾一起落實均衡飲食、減少碳排放量,共同守護地球。

1、 均衡適量不浪費:
建議民眾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圖像,以及「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口訣,均衡且適量攝取6大類食物,維持理想體重。建議依照所需份量適量烹煮,並透過烹煮技巧,例如透過刀工將食材切小塊,以縮短烹調時間,或利用悶燒鍋等器具做菜,更節省能源。

2、 當季在地品質好:
在產季收成的食材,其生產效率高、品質好、口感佳,可大幅降低農藥及肥料的使用量,同時減少冷藏、加工保存的機會,節省儲藏所需的能源。建議民眾優先選購我國當季在地食材,例如香蕉、鳳梨、柳橙、橘子、西瓜、木瓜等水果供應充足,可搭配不同季節做選擇。當產地距離愈遠,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愈高,且長程運輸也會增加食材被添加防腐劑的風險,因此,選在地食材有助於減少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衝擊。

3、多樣原態少加工:
建議選擇不同的新鮮食材,取代加工產品,均衡攝取多元營養素,且直接食用原態的6大類食物能保留更完整的營養。每餐全穀雜糧類至少應有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紫米、胚芽米等;每餐蔬菜攝取量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通常蔬菜的顏色越深綠或深黃,含有的維生素A、C 及礦物質鐵、鈣也越多;每餐水果攝取量大約1個拳頭大,水果應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可以攝取到更多的膳食纖維,也減少廢棄物產生及過多的廚餘;豆魚蛋肉類可優先選擇相對碳排放量較低的豆類,取代白肉及紅肉;每餐搭配大約1個「大拇指節」(約1茶匙)的無調味堅果種子做為開胃菜或飯後點心,如杏仁果2粒、腰果2粒或核桃仁1粒,選擇無調味堅果種子能減少添加油、鹽、糖的攝取。
另外,口渴時喝白開水最健康,並自行攜帶環保杯,減少購買瓶裝水,也別忘了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原味乳品,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



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將「我的餐盤」均衡飲食落實於日常生活三餐中,各項飲食建議及相關訊息,可於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主題/健康生活/國民營養/相關出版品(http://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70)查詢及下載。
詳全文

老人健康:
找到了!專家發現免疫細胞缺陷 失智症藥物研發開啟新契機

康健雜誌
2019/04/17 作者 / 謝佳君 · 出處 / Web only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人人都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失智症患者,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約佔失智症的6成,估計全球患者高達3千萬人,但迄今人類仍對它束手無策、找不到有效治療方式。不過,最新國外研究發現,利用調控免疫細胞的代謝,有望找到對付它的新藥物,為失智症患者帶來一道曙光。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性的疾病,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念榮表示,已有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和大腦中異常蛋白質(乙型澱粉樣蛋白,amyloid-β , Aβ)的堆積有關,它會破壞周邊神經細胞,加速病變。

這時,有賴大腦中的清道夫---微膠細胞(microglia,屬於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一種,分布於腦部組織中)去包圍、清除這些堆積的異常蛋白質。但是當微膠細胞表面的第二型髓系細胞觸發受體(TREM2)發生突變,微膠細胞會慢慢凋零,無法正常清除異常蛋白質,導致神經細胞死亡,阿茲海默症日益惡化。這個發現引起國際關注,專家學者試圖解密,從中尋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方式。

基因突變、免疫細胞失去能量,無法正常運作
但為何TREM2的突變會讓微膠細胞自我凋零,甚至引發一連串神經發炎、死亡等反應?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馬可科隆納(Marco Colonna)日前在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2019福爾摩沙免疫學校與會議」,發表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他指出,TREM2會對微膠細胞發出訊號,讓微膠細胞在吸收養分後啟動代謝過程並產生能量,可如常運作,對於微膠細胞的存活、增生、功能都有密切關係。
但是,當TREM2突變,微膠細胞接收不到訊號,便無法吸收養分去啟動代謝、並獲得能量,最後會造成細胞功能不健全,無法發揮功能、完成清理異常蛋白質堆積的工作。
「最有趣的發現是,科隆納把『代謝啟動缺陷』這件事用藥物去取代,回復能量提供,讓微膠細胞又能正常運作!」陳念榮解釋,科隆納的團隊嘗試讓TREM2基因突變的老鼠補充肌酸類藥物(cyclocreatine),發現微膠細胞可以跳過吸收養分及代謝的步驟,重新產生能量,也就是繞過缺陷處,直接從中間缺口修補因TREM2缺失所造成的代謝缺陷,讓微膠細胞回到可以正常工作的狀態。

現成藥物讓免疫細胞重獲能量,清除異常蛋白質堆積
「如果只從TREM2突變進行基因修補,太遙遠且緩不濟急,」陳念榮說,基因修補通常需在人類胚胎時期就進行幹細胞修補,避免出現和父母一樣的疾病。但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疾病,不會一出生就造成明顯疾病,所以不太可能這麼做。
但科隆納的實驗找到了新契機。
肌酸類藥物目前較常用於治療先天代謝性疾病「肌酸缺少症候群」,是一種現成藥物,取得容易,只是過去沒有發現、並用來治療TREM2突變的問題。如今專家找到免疫細胞與代謝、能量轉換的連結,也許將來就能依此研發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
「這也突破過去藥物研發的瓶頸,」陳念榮說,這幾年一直在發展失智症藥物,著力點大多放在異常蛋白質的生成過程、異常蛋白質為何會堆積;也有一些抗體藥物試圖用抗體標定出異常蛋白質,幫助微膠細胞更能夠偵測到並將它清除。
但困境在於,一方面發病位置在腦部,這些抗體不容易進入腦屏障的環境中;或者即使進入了腦部,「但光有這些標記,卻沒有正常運作的微膠細胞將它清除,這些抗體藥物、標定工具也無用武之處。」
如今找出異常蛋白質無法被清理的原因、以及微膠細胞傷害自己的過程,再藉由藥物干擾,克服了基因突變的缺陷,重新活化微膠細胞如清道夫的功能,「如果再搭配抗體治療,標記出異常蛋白質,就像清道夫能清楚看到垃圾,更能將異常蛋白質有效清除。」


(最新國外研究發現,利用調控免疫細胞的代謝,有望找到對付它的新物,為失智症患者帶來一道曙光。圖:鄭佳玲製圖)

恢復免疫細胞正常功能,找出研發失智症藥物新契機
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副教授楊皇煜也表示,了解到阿茲海默症和微膠細胞的能量代謝有關係,或許有機會從這方面下手,減輕或延緩疾病惡化。
細胞代謝對於免疫的影響是近來相當熱門的題目,代謝不正常可能影響免疫功能,若能解決代謝問題,就有助於恢復免疫細胞正常功能,應用在阿茲海默症,不僅符合最新潮流,也是重大的突破性發現。
科隆納的研究也提出阿茲海默症治療的時機,可以從代謝介入藥物的想法去設計,對於藥廠開發新藥具有啟發性,若能藉此研發出有效對付失智症的藥物,將會是失智症患者的一大福音。
詳全文

生活健康: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真的取消對膽固醇的限制嗎?
食力 food NEXT
2019/04/20 撰文=徐嘉(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營養學專家)
2015年之前,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天膽固醇攝入不要超過300毫克(相當於1.5 個雞蛋)。最新的飲食指南不再對膽固醇攝入量進行限制,於是又有各種推文紛紛出爐為膽固醇「平反」。如果真的因為這些資訊而忽略之前對膽固醇攝入的警告的話,你會後悔的。

人體能自行合成膽固醇卻不能自行分解 須透過複雜途徑排出
膽固醇是動物細胞的必要成分,所以它存在於所有動物性食物中,而且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因為膽固醇的必需性,所有動物,包括人,可以合成100%自身所需的膽固醇。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果我們的身體不能合成的話,2天不吃就會餓死的!不幸的是人體沒有分解膽固醇的能力,只能透過較為複雜的途徑排出膽固醇。所以在完全能夠自身合成的情況下,如果大量攝入,會面臨體內膽固醇升高的危險。

血液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已經很明確。3個美國大型臨床研究追蹤了8萬人,發現當血液膽固醇大於6.2毫莫耳/升時,冠心病死亡率比低於5.2毫莫耳/升的人高出1至2.6倍。為減少高膽固醇血症的風險,300毫克膽固醇曾經被定為每天建議攝入的上限。
可是2013年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顯示,飲食膽固醇與血液膽固醇之間沒有顯著關係,於是在2015 年初發佈的為《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徵求意見的科學報告中,原來對膽固醇攝入的限制被取消了。
飲食膽固醇存在於大部分動物性食物,血膽固醇則是脂類與蛋白質合成的脂蛋白,負責在人體內輸送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

飲食膽固醇和血液膽固醇真的不相干嗎?這不合乎邏輯!
科學家已經知道,長期少攝入或不攝入膽固醇的人,比如說蔬食者,他們的血液膽固醇遠低於長期吃肉的人。不同人群的膽固醇數值,隨食肉—食魚—蛋奶素—純素的順序遞減。
健康新生兒、野生靈長類動物沒有或基本沒有攝入過含膽固醇的食物(動物性食物),他們的血液膽固醇在2.6至3.6毫莫耳/升的範圍,遠遠低於當前約4.9毫莫耳/升的中國人平均值。而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平均血液膽固醇為3.3毫莫耳/升,當時我們攝入很少的動物製品。

是什麼造成了1992年和2013年2篇文章的區別?主要有2點
1. 當血液膽固醇趨於飽和時,飲食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變得不敏感,所以飲食膽固醇多一些或少一些,對血液膽固醇影響不大。近年來進行臨床試驗的對象,主要是現代西方人,剛好屬於這種情況。

2. 在一頓動物性餐食後,血液膽固醇會迅速飆升,但是由於高膽固醇對血管壁有很大傷害,我們的肝臟會努力工作,儘量把血液膽固醇拉下來。這個過程需要幾個小時。也就是說,在餐後的數小時內,升高的膽固醇真的會對血管壁造成破壞。

因為多數臨床研究使用受試者空腹膽固醇的指標,也就是抽血的時間距離上一餐有8個小時以上,這時膽固醇已經回到較低的範圍了,於是飲食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的改變沒有被記錄下來。短期沒有顯著變化不等於長期不出現顯著變化。此外,在動物製品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是相伴相隨的,攝入膽固醇就意味著同時攝入了飽和脂肪,攝入飽和脂肪也會升高血液膽固醇。因此取消對膽固醇攝入量的限制,並不等於取消對動物性食物攝入量的限制。

取消對膽固醇攝入量限制? 實際上建議儘量吃蔬食!
2016年發表的《美國2015–2020 飲食指南》最終版本,仍然取消了對膽固醇攝入量限制,但是後面還有一句:
“Individuals should eat as little dietary cholesterol as possible while consuming a healthy eating pattern.”即:「每個人應當儘量避免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因為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實際上新的飲食指南建議大家要儘量吃蔬食!雖然動物性飲食導致的高血液膽固醇不一定會產生明顯的不適感,但是長期下去引發的血管硬化,是多種致死或致殘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中風、心肌梗塞、冠心病、部分老年失智、腰椎間盤退化等。

當今,心血管疾病已經是10大死亡原因前5名之列,而且仍處於上升的趨勢。保護我們的血管,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對家人的負責。若干年後,當周圍的人因為心血管病而痛苦時,你會慶幸當初有人提醒你對美國飲食指南的正確解讀。

詳全文

運動健康:
怎麼跑步都不瘦?久坐超過13小時 狂運動也白搭
康健雜誌
2019/04/12 作者 / 張雨亭編譯 · 出處 / Web only
拚命地慢跑、游泳,或上健身房,你期望快速燃脂、全力瘦身,不過《紐約時報》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假使長時間久坐、而且每天走路少於4000步,就算有運動習慣,一樣不利於新陳代謝。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最新研究,恐怕打破你對運動效果的幻想,負責這份研究的人體運動學教授愛德華.柯爾(Edward Coyle)表示,長時間不動將使人體對運動所提升的新陳代謝產生阻抗,簡單來說如果坐得太久,運動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

連坐四天不動 狂跑步一小時也徒勞無功
這份研究找來10位身體健康、常活動的研究生進行實驗,要求他們減少活動量,每天走路不超過4000步,並久坐超過13小時。
這些受試者連續四天坐著不動,但也同時減少熱量攝取,讓體重不至於增加,好確實觀察僅「久坐」這單一變數,對新陳代謝的影響。到了第五天早上,受試者喝下含有牛奶、鮮奶油,以及冰淇淋的高熱量奶昔,研究人員記錄他們三酸甘油脂、血糖以及胰島素在接下來六小時的變化。

同一批受試者再次展開另外四天的不動生活,但這一次到了第四天傍晚,增加一小時的跑步機運動。第五天早上同樣喝下高熱量奶昔,並記錄三酸甘油脂、血糖等變化。
實驗結果當然不讓人意外,整整四天近乎零活動的生活,讓受試者的新陳代謝變得極緩慢,即使在食用高熱量奶昔好幾小時後,依舊記錄到高三酸甘油脂、高血糖,以及低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
不過更重要的是,運動也消除不了久坐的衝擊。在進行一小時跑步機運動後的隔天早晨,受試者的三酸甘油脂和血糖情況並沒有比較好。「雖然多了這一小時的跑步,受試者白天的燃脂量並沒有增加。」愛德華.柯爾表示。

每天至少要走8000步
雖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不多,實驗時間也不夠長,但愛德華.柯爾認為,數據已經足以顯示整日久坐對身體的衝擊。他認為久坐讓身體釋出更多不好的物質,可能阻礙運動的有益物質正常釋放。在另一項研究中,愛德華.柯爾發現一天走路超過8000步的人,只要1小時的運動就能增加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他建議每天至少走8000步,才能讓跑步、游泳等運動達到該有的效果。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用 不停動才能保持效果
要讓運動達到最佳效果,愛德華.柯爾建議經常保持在活動狀態,例如跑步的休息時間用走路增進新陳代謝,在辦公室也可以每小時起身上廁所一次,或在上班前或下班後散步半小時。即使週末已經排定要跑步,也不妨在週五就維持活動狀態。不停動才能讓身體這部引擎運轉得更順暢,也能讓雙腿習慣活動,避免運動傷害。

詳全文

嬰幼兒建康
勿劇烈搖晃安撫寶寶! 小心嬰兒搖晃症候群 拋接、旋轉及搖晃都可能危及幼兒生命安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19/04/03 發部單位:婦幼健康組
軒軒到了半夜哭鬧不休,爸爸擔心吵到鄰居,立即抱起左右搖晃,試圖安撫讓孩子入睡,沒想到軒軒出現嗜睡、嘔吐及意識受損的現象,經過醫師診斷是「嬰兒搖晃症」所致。軒軒的爸爸不明白為何只是搖晃哄睡,就足以讓軒軒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出現因家長等照顧者疑似力道拿捏不當而劇烈搖晃寶寶,讓寶寶因為腦部受傷而致死的案例發生。國民健康署呼籲,嬰幼兒的頭部比例較大,頸部肌肉發育尚未成熟,若無妥善支撐或過於劇烈搖晃,例如與嬰幼兒進行拋接或旋轉遊戲,很有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 從外觀可能難以察覺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曾在2017年提出,嬰兒搖晃症可能是劇烈搖動嬰兒的肩膀、手臂或腿部所引起的,而劇烈搖晃產生的「甩鞭效應」會讓嬰兒顱內或眼內出血,雖然通常不會有明顯的頭部外傷,但嚴重者會導致死亡。而臺灣兒科醫學會進一步說明,劇烈搖晃嬰兒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身體虐待,常發生在未滿3歲兒童身上,尤其以2-4個月大的嬰兒最常見。
有些家長或照顧者會利用拋接或旋轉方式逗弄嬰幼兒,但這樣的遊戲對寶寶脆弱的腦部可能會造成嚴重傷害,如蜘蛛膜下出血等。尤其新手爸媽們對「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嚴重性不了解,以為需要用拋接或搖晃來哄孩子,容易在未控制力道的情況下不小心傷害到寶寶。

兒童健康手冊 新生兒照顧錦囊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特別提醒家長及主要照顧者,寶寶哭泣是和大人溝通的一種方式,需要家長耐心安撫,絕對不可以劇烈搖晃、旋轉或將寶寶拋到床上。如果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對於照顧寶寶所產生的情緒無法控制,切記一定要向親友、專業醫師或諮詢專線(如孕產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尋求協助,以找出排解負面情緒的解決方法。
國民健康署提供每位出生的寶寶一本兒童健康手冊,有「新生兒照顧錦囊-不要劇烈搖晃嬰兒」(如附件)等內容,提供家長、褓姆、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照顧寶寶的入門技巧及相關提醒。另外,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健康99網站嬰兒搖晃症候群動畫影片(https://bit.ly/2UclVJd),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詳全文

疾病健康:
研究:低醣縮短四年壽命!營養師:低醣恐致癌友營養不良 正確補充營養才能抗癌
康健雜誌
2019/03/05 作者 / 廣告企劃製作 · 出處 / 廣告企劃製作
近年來「低醣飲食」正夯,許多人視其為健康新「食尚」,甚至有癌症患者認為不吃醣就能抑制癌細胞生長。
但根據著名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可能會縮減壽命,研究顯示醣份攝取適量者較低醣者多活四年壽命!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指出,低醣飲食並不適合癌友,因為反而可能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對治療更不利,呼籲均衡補充營養與抗發炎營養素,才是最適合癌友的飲食之道。

「低醣」餓死癌細胞?營養師:低醣恐加劇患者營養不良 造成體力體重流失
低醣飲食指的是減少每日醣類食物的攝取量,提升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夏子雯營養師澄清,癌細胞並非只吃醣,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而且醣本來就是人體所需營養,有醣份提供的熱量打底,吃進的蛋白質才能再去做利用,提升肌肉量、免疫力,當醣份不夠,身體只能靠燃燒蛋白質、脂肪,不僅耗能更多,飽和脂肪酸也容易促進發炎反應,提升癌症惡化風險,對癌友來說有百害無一利。

癌友營養怎麼吃?足夠總熱量、優質蛋白質、抗發炎營養素是關鍵
夏子雯營養師提醒,均衡且完整的營養才是抗癌關鍵,一般建議癌友飲食要注意幾大重點:足夠的總熱量、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以及補充抗發炎營養素,幫助維持良好體力,對提升療程效果更有幫助。

1、 足夠總熱量:
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學會建議,癌友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取25-30大卡的熱量。癌友應確保每日營養攝取,增加肌肉維持體重,才能為抗癌療程打下良好基礎。若癌友在治療時有噁心反胃、嘔吐導致食慾不振狀況,可以在正餐外另外搭配營養品,更快速補充均衡足夠營養,避免體重下降。

2、 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白血球的重要原料,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1.5克。若醣類攝取不足,癌細胞改變代謝途徑,與人體搶奪蛋白質資源,可能導致加速肌肉流失、體重變輕;而當白血球原料不足,將導致免疫力下降,若病毒趁虛而入,可能引發感染風險。

3、 抗發炎營養素:
癌症本身就是身體發炎的過程,因此補充能夠抑制發炎的營養素非常重要,像是魚油中EPA成份。依據歐洲醫學會建議,癌友每日應補充足夠的魚油EPA,換算成日常食物,大約等同4片足掌大的鮭魚,大多癌友較難從飲食中攝取足夠量,因此建議可選用癌症專用營養品,其中EPA成份含量每罐約有1公克,攝取EPA到足夠2公克幫助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反應。

飲食搭配癌症專用營養品補充 達到每日營養需求
夏子雯營養師表示,許多癌友因營養攝取太少,發生惡病質的狀況,需要更多心力與成本治療,也影響治療成效,因此營養照護不可忽視。許多癌友會因化放療副作用產生食慾不佳、的狀況,尤其以頭頸癌、腸胃道相關癌症,營養吸收上更加不便。為補充足夠營養,癌友可使用癌症專用營養品當作點心,可取代飲料、餐間點心等來增加營養攝取,另外因為癌友在治療期間容易有口味變化問題,這時可將營養品搭配食物來做變化,不但增加口味變化更增加營養素攝取,例如可以混合五穀芝麻粉來變化口味成香濃的五穀芝麻飲,或和新鮮水果攪打如香蕉加營養品變成香蕉牛奶等,因此建議可選用香草口味的癌症營養品可以有較方便簡單的食譜變化。
且要注意選擇富含濃縮熱量、優質蛋白及適量魚油EPA,且為低脂的營養配方,以保持體力與免疫力面對治療。
癌症營養品如何選擇購買?夏子雯營養師建議:
1. 有衛福部核准的特殊營養品
2. 外包裝上有清楚標示成效,如:維持體重、促進食慾等,通過科學實證,更 能幫助癌友達到營養需求
3. 營養標示注意:每罐可提供適量EPA成份的癌症專用營養品,選擇較低脂肪的配方可以幫助減緩癌症厭食或早飽的狀況,另外確認營養品的醣類占比,要有適量醣類,並搭配平日的飲食,讓飲食中的醣份(碳水化合物)不要少於40%總熱量或高於70%總熱量,這樣才可提供最佳的醣類或碳水化為熱量來源比例,門診上觀察發現,注重營養照護的患者,後續治療、復原表現也較佳,夏子雯營養師呼籲,抗癌之路需要持之以恆,一定要堅持完善營養、維持體重,更有助於治療。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