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12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白白乳品學問多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743期 2019/12/13

您喜歡喝冰涼的鮮乳或常溫的保久乳嗎?由於各種乳製品的加工製程有所差異,保存條件也不一樣,萬一存放不當,很容易腐敗變質,食藥署特地為大家細說分明。

鮮乳、奶粉與保久乳來源都是生乳,不同的是殺菌方法。只有100%以生乳為原料,經過加熱殺菌,殺死大部分病原性細菌,必須冷藏保存的產品才能叫鮮乳。奶粉則是先高溫殺菌後,再透過噴霧乾燥等方式,讓液態的生乳變成乾燥粉狀。保久乳是以更高的溫度及時間進行商業滅菌,所以可在常溫下久放。其他乳含量只有50%以上,還添加調味料等,增加口味變化的「調味乳」和「乳飲品」,都不能稱為鮮乳,還需依規定在包裝明顯處加標「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等文字,以便消費者參考選購。

建議您在結帳前再拿取需冷藏的乳製品,縮短回溫變質時間,且返家後立刻放進冰箱冷藏存放。保久乳在未開封前,可常溫存放在陰涼乾淨的櫥櫃內,避免陽光直射或溫度太高的地方,以免影響品質。飲用乳品前最好先觀察乳品的狀況,確認沒有異味、變色或稠狀物等異樣,倒出後沒喝完的乳品,就不要再倒回原來的瓶子裡。

鮮奶、保久乳、奶粉的營養成分差異很小。選購乳製品時,要挑選包裝清潔完整、沒有破損滲漏的商品,包裝上除了有負責廠商、製造廠商的資料,也要有完整的營養標示,以及保存期限、保存條件等說明。對於不習慣喝冰冷鮮奶的長輩,可以選擇奶粉或保久乳飲用。
詳全文

生活健康:
戒菸,讓您「心」好「腦」活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2019/12/23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心血管相關疾病占據國人十大死因中的3項,導致39,080人死亡,所造成的危害已接近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48,784人)1。其中菸害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佔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的17%2,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吸菸除造成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加中風及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率,每天多抽5 根菸,會增加12%中風的機會3。吸菸也會增加1.81倍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機會4。研究也指出,中風後繼續抽菸,會增加再次中風的機會5。

心臟科醫師號召神經內科醫師響應「心」領「神」會助攻戒菸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榮譽理事葉宏一表示,男性肺癌患者在罹病後其吸菸率會由77.8%降至7.7%,但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梗塞後,仍有35.6%患者未戒菸,而男性在中風後,亦還有2至3成未能戒菸,顯示民眾對吸菸造成心血管危險的認知性仍不足6。為協助國民健康署擴大戒菸服務之提供及轉介,把握民眾至醫院就醫的黃金勸戒時刻,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自107年起與國民健康署合作辦理「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鑑於吸菸對於神經內科疾病影響,今年度更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合作,鼓勵神經內科專科醫師投入戒菸服務的行列。本次競賽共14家醫學中心、17家區域醫院、191位心臟科醫師、121位神經內科及復健科醫師共312位醫師參與,在短短4個多月協助2,266位吸菸民眾戒菸,其中在心臟科或神經內科就診時,直接接受戒菸服務的病人共1,785位,7月至8月就診的民眾共191位戒菸成功 (三個月點戒菸成功),醫師搭配戒菸衛教師,持續給予關懷和追蹤個案戒菸情形,期降低復發和死亡的風險。

從「心」開始,戒菸不痛苦

王先生,菸齡已超過30年,想到自己才50幾歲心臟血管阻塞已放支架3支,門診時醫師建議戒菸,驚覺「性命愛顧」,配合戒菸門診給自己一個重生機會。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願意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哪怕只是一個念頭,都是一個成功戒菸的開始。

戒菸及早,健康到老

陳先生年僅45歲,但是菸齡已將近30年。自國中開始抽菸,菸癮逐漸變大,到後來也已經習慣煙霧環繞的感覺;且自覺身體健壯,沒有什麼慢性疾病,對於家人戒菸的勸說,也總是聽而不聞。某天晚上,正在享受飯後一根菸的悠閒時光時,突然右手無力、無法說話,緊急送醫診斷為腦中風,幸運的是在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症狀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住院期間檢查,陳先生的血管狀況動脈粥狀硬化及狹窄的情形相當嚴重,再次中風的危險性很高;在此次的震撼教育之下,終於下定決心要戒菸,然而遺憾的是,腦損傷是不可逆的,症狀雖然改善,但後續的疾病預防及藥物控制,是一輩子的課題。

戒菸,讓您「心」好「腦」活

只要開始停止吸菸,體內的尼古丁、一氧化碳與菸焦油就開始排出,不再堆積,戒菸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減少一半7!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民眾「越早戒菸,效果越好」,如能盡早戒菸,就能降低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請大家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二代戒菸、戒菸專線或戒菸班等多元戒菸服務,提高戒菸成功機率。戒菸,從「心」開始,讓自己與家人「神」「心」氣爽!
詳全文

用藥健康:
食補強身 間隔服藥好過冬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744期 2019/12/20

近來寒流來襲,喝一碗當歸鴨、十全藥燉排骨、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藥膳料理,都是補冬食材,透過中藥材的功效達到滋補、調整體質的目標。但別忘了是中藥也是「藥」,會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導致藥效過強或減弱,千萬別中西藥一同服用,才能避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喔!

藥物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機制複雜且不易預測,常與民眾攝取「量」及「種類」相關。以藥膳中常見的當歸、人參、黃耆及芍藥,與治療三高及慢性疾病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使血糖或血壓難以控制;常用來入藥的薑,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品併用,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食藥署提醒食補前要注意下列事項,以免補出後遺症。

①清楚了解所服用的藥物及藥膳成分。
②了解特殊疾病應注意攝取的藥膳成分,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
③可以諮詢醫師、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食品或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需留意。
④適量食用,避免因藥膳或食品中過量成分而影響藥物作用或增加健康的負擔。
⑤吃完藥膳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再服用西藥。
⑥如果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即與醫師或藥師聯絡,及時求助。

只要掌握「詢問專業、了解成分、適量攝取」3原則,就能健康進補,安心過冬喔!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想幫孩子戒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董氏基金會:大人先戒掉用零食獎勵的習慣!
食力 food NEXT
2019/12/30 審稿編輯:林玉婷

想幫孩子戒除不健康的零食飲料?這些小細節你一定要注意!以零食作為孩子聽話的獎勵只會讓孩子更難戒除吃垃圾食物的習慣!想幫孩子戒掉不健康的含糖飲料,就連「放在家裡」都不行!

許多家長與老師會以提供含糖飲料、零食、糖果、巧克力或餅乾等高油糖鹽食品等不夠健康食物,給孩子當成是獎勵或者是解決孩子情緒的手段。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許多師長誤以為不夠健康食品的壞處只有增加蛀牙、發胖的機率,但其實還易造成長不高、增加過動、提升未來罹患慢性病之風險、甚至容易成癮,此外還會影響孩子學習力及行為動機!

以零食作為孩子獎勵?當心反造成反效果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荷蘭2009年一項針對父母餵養方式的研究指出,父母以食物當作給孩子的獎勵、或以食物解決孩子哭鬧行為,都會顯著增加孩子零食攝取量。建議師長,別將提供不夠健康食品當作獎勵孩子的方法,易讓孩子覺得「這些食物沒這麼不健康吧」外,還可能減弱孩子對行為主動性。

想幫助孩子戒含糖飲料?連放在家裡都不行!

董氏基金會之前調查亦發現,當孩子家中有習慣放含糖飲料時,飲料攝取量為家中沒放的2倍,而當同時有含糖飲料和白開水可以選擇時,僅2成孩子會選擇白開水。許惠玉提醒師長,應減少環境中出現不夠健康食物的機率,當孩子看不到自然就不會想吃(喝),即使想吃也會因不能馬上吃到、可獲時間被延遲,自然就會減少攝取。

研究顯示:孩子吃得越好,學習力越佳!

許惠玉分享,2016年《Medicine》期刊韓國首爾大學附設醫院一項研究指出,孩子飲食越好,學習力越佳。該研究分析359264名12至18歲兒童與青少年飲食與學業表現,結果發現:有規律吃早餐、攝取水果、蔬菜、乳品者,有顯著高學業表現;反之,攝取糖飲、泡麵、速食頻率則與學習表現呈負相關。

學校是除家庭外,培養孩子生活能力包括食育最重要的場域,因此董氏基金會邀請學校連署「健康校園四不宣言」,以宣誓表達校園不提供、不獎勵、不販售、不出現不夠健康食品的決心:

1、本校規範食品業者、師長、行政人員和家長委員不能在校園內以獎勵、贈送或慰勞、販賣的方式提供含糖飲料、零食、糖果、巧克力或餅乾等高油糖鹽食品(以下簡稱為「不夠健康食物」)給學生。

2、本校校園內合作社、販賣機不能販賣「不夠健康食物」。

3、禁止學校周邊食品業者外送「不夠健康食物」到校園內供學生攝食。

2019年活動12月中旬起至今已有32所學校連署響應,董氏基金會表示,將進一步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學校建立孩子正確觀念、培養良好飲食行為。
詳全文

老人健康
高齡飲食質地新觀念 「食」在好美味~這樣吃營養健康跟著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19/12/19

常聽到長輩說「食不下嚥」、「食物太硬咬不下去」等在飲食上的問題,高齡者因咀嚼功能退化、飲食習慣和多重用藥等,造成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等現象,這不僅是「吃」的問題,嚴重者還可能有肌少、衰弱等情形發生。國民健康署為了照顧高齡者的營養,參考國際作法,並根據我國的飲食習慣和在地食材,發展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希望透過食材的挑選、改變切割烹煮技巧,並以家中常用餐具檢測,就可自己做出適合高齡者「軟硬度」的飲食,天天「吃得下」,營養跟著來。

瞭解飲食質地,呷飯免操煩

高齡營養飲食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質地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高齡者可以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的營養師或是其他專業醫事人員,依其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質地種類。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容易咬軟質食」和「牙齦碎軟質食」適合牙口咀嚼差但其他功能正常的長者,長輩或家人可運用在地食材,參照質地衛教手冊中的簡易圖文和食譜說明,或是掃描QR code連結至食譜教學影片或網站,就能煮出一頓適合長輩的美味營養均衡飲食。

製備小撇步,軟化食材質地

一般人認為不好咬的肉排、芹菜等,其實透過小技巧就可以改變軟硬度。像肉類食材先以肉槌槌打、去除肉片筋膜,如果能把國產新鮮鳳梨打成汁加入醃製,就可大幅嫩化肉類質地;一些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洗淨切好先冷凍1-3天,拿出直接烹,質地不但變柔軟且不影響色澤。長庚科技大學樓迎統校長表示,只要利用家中常用的筷子、湯匙和叉子等餐具,就可以輕鬆瞭解食物軟硬度是不是有符合長者需求。後來與喜憨兒基金會新竹分店合作試推「喜樂餐」,深獲長者們好評。

初嚐此喜樂餐,曾爺爺感動的說:「因牙口不好,平常多以軟爛食物為主,沒想到能吃到那麼精緻、完整又適口的料理,覺得很開心,真的很感謝國健署發展長者餐點,讓我在平常的家族聚餐也可以不缺席」;謝奶奶表示:「品嚐到這些精美的愛心料理,真是甜在心裡,讓我們在這年齡還可以吃到健康又美味的飲食。」。
王英偉署長關切的叮嚀,高齡者的「呷飽沒?」要建立在「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三好一巧新觀念,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口訣和手勢,加上適當處理食材,注意質地軟硬度,用食物好好照顧我們所愛的長輩,為他們的營養打好基礎。
詳全文

疾病健康:
糖尿病年齡下修節節攀升,改善「糖胖症」掌握4大原則!
每日健康
2019/12/26 責任編輯:葉韋廷

輕忽肥胖,糖尿病風險增2-3倍

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調查發現,台灣人體重過重增加的比率逐漸減緩,但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所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胖的問題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

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

改善糖胖症先減重,掌握飲食、運動4原則

如何逆轉勝「糖胖症」呢?肥胖是百病之源,除了會造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因此近年臨床興起「以肥胖為中心」的治療趨勢。也就是說,想要改善糖胖症,應從減重著手,才能治標又治本。

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
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
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
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
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

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

而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