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11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生活健康:
在陽台吸菸,應該就不會對家人或孩子造成危害?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 11/ 12
大錯特錯!在陽台吸菸,依舊會有二手菸與三手菸的危害。
很多癮君子認為在陽台吸菸,戶外通風就可以吹走二手菸,但實際上二手菸還是會飄進自家或鄰居的室內,造成危害。
而菸熄滅後,也會在環境中殘留有害污染物質(即為三手菸),其中含尼古丁化學反應後產生的亞硝胺等11種致癌物質,會黏附在牆壁、家具、窗簾、地毯上,甚至附著在吸菸者的皮膚、毛髮上,殘留時間長達6個月。研究顯示,三手菸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也會增加嬰幼兒哮喘發作機率,造成孩童體質及抵抗力下降,以及增加中耳炎風險。
不論是開窗、開門通風或是打開電風扇等,也無法杜絕三手菸的有毒物質。為了守護家人的健康,吸菸後接觸家人及寵物前,最好洗澡並更換乾淨的衣物,以降低對他們健康的傷害。
詳全文

藥物健康:
綜合感冒藥怎麼吃才對?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792期 2020/11/20

「哈啾!我好像感冒了。」秋冬季節交替、日夜溫差大,感冒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了!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但卻忽略了許多用藥的注意事項,食藥署請您先閱讀以下3個用藥小撇步喔。
1. 綜合感冒藥種類多,您吃對了嗎?
⑴鎮痛解熱劑:常見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的最高劑量為4,000毫克,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肝毒性,引發藥物性肝炎,甚至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

⑵抗組織胺劑:常見成分包括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 maleate)常用於緩解打噴嚏及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

⑶止咳祛痰劑:常見成分包括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rphan)、可待因,作用是抑制中樞或周邊的咳嗽反射神經,來降低咳嗽發作頻率和強度,改善咳嗽的症狀;應特別注意若成分含有可待因,未滿12歲兒童及孕婦,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

⑷解鼻充血劑:常會添加麻黃素類(Ephedrine)的藥品成分讓血管收縮,以緩解鼻塞症狀,副作用可能會有躁動、心跳較快、失眠等。
2. 感冒藥多多吃、快快好?
這個觀念真是大錯特錯!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服用過多的藥品,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一般成人建議每隔4-6小時服用一次,且24小時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是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患有肝、腎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服用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3. 藥好苦,只能配白開水服用嗎?
有些食物及飲品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含咖啡因的飲品、葡萄柚及酒精,可能會增加藥品的副作用風險。食藥署提醒,若感冒症狀持續或是惡化,則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喔。
詳全文

運動健康:
運動越激烈越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 11/ 24
運動可增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健康,但運動並不是越激烈就越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依據美國心臟病學會建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再加上一週2次肌力強化運動(例如手扶椅背做半蹲動作)即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對於運動強度的定義指出,中等強度運動指的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高強度運動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時,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這類活動會讓身體感覺很累,呼吸和心跳比平常快很多,也會流很多汗。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運動之前須做好熱身,至少做暖身運動5至10分鐘,且視個人身體健康狀況以漸進方式來增加運動量,但須注意如果運動時出現不適,持續10至15分鐘未改善,就要緊急就醫,或已經發生心血管疾病者(如心肌梗塞),可以向專科醫師諮詢運動模式相關的建議。
詳全文

飲食健康:
聽說水果的維生素C及檸檬酸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防止骨質疏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 11/ 17
水果中的維生素C與檸檬酸可以幫助鈣質吸收,但骨質疏鬆的成因不僅僅是鈣質攝取不足,還有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骨骼健康,所以不能只靠吃水果來預防骨質疏鬆症。
而骨質疏鬆的預防方式,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鈣質,依照「我的餐盤」建議,每天攝取1.5至2杯(每杯240毫升)的乳製品,並適度的曬太陽以幫助維生素D的合成,不僅促進腸道對鈣質的吸收,還能促進骨鈣的形成,另外還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是幫助骨質健全的好方法。
資料來源: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水果的維生素C及檸檬酸可以幫助鈣質吸收,可以防止骨質疏鬆?」
詳全文

疾病健康
2020 全球防疫大作戰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 11/ 23

詳全文

食安健康:
微波食品怎麼吃才對?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792期 2020/11/20

微波食品方便又美味,但微波食品的包裝容器可以直接微波加熱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微波加熱食品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周志輝教授,為大家分享微波食品加熱的訣竅。
確認容器材質看編號
周志輝教授建議,一般便利商店的微波鮮食,通常已選用耐熱容器,不必太過擔憂,至於其他微波食品與塑膠容器,加熱前應注意標示資訊,可參考容器底部或外包裝標示的耐熱溫度、微波符號及材質標示等,確認可否微波,並依材質特性正確使用,避免過度加熱而超過塑膠材質的耐熱溫度。

一般來說,可微波塑膠容器多以PP(聚丙烯,三角形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會註記為5號)材質製作,PP與其他塑膠材質相比耐熱性較好,適合在微波加熱時使用,其他如1號PET、3號PVC、4號LDPE等塑膠則通常耐熱溫度會比較低一些。而同樣名稱有「膠」的矽膠容器,耐熱溫度遠高於塑膠,一般來說,作為微波容器是安全的。

微波爐加熱原理是利用微波使水分子振動產熱,水的最高溫度為100°C。因此微波塑膠容器耐熱溫度建議需達100°C以上,食藥署提醒,加熱後容器若有變形,表示塑膠結構已產生變化異常,應避免繼續使用。

當心「突沸」燙傷!
「大家常誤會微波爐很危險,其實微波爐是封閉的,把微波隔絕在裡面不會跑出來,是很安全的。」周志輝教授說明,微波容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可耐熱塑膠,但不能使用帶有金屬的容器,否則在微波時會產生火花;其次是微波時建議加蓋,因微波加熱時食物容易噴濺在爐壁,累積髒污形成衛生問題,加蓋使用的蓋子也必須是可微波的材質。此外,也要避免將水微波加熱過久,也不要裝太滿,因水微波後在杯碗中看似平靜,但取出時可能會突然沸騰,這樣現象稱為「突沸」,容易使人燙傷,建議加熱前可先稍微攪拌,或者在杯中放入木製攪拌棒等。

此外,食藥署提醒為了避免加熱產生的水蒸氣導致容器爆開,建議可以在容器包材上預留讓水蒸氣逸散的孔隙或小洞。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