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07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滑溜溜的銀耳湯,真的能補到妳的膠原蛋白嗎?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76期 2022/07/01

       濃郁滑溜的銀耳湯是許多女性的最愛,許多人認為它富含「膠原蛋白」,不僅能養顏美容,對於皮膚、骨骼也大有益處!然而,食用銀耳真的可以補充身體裡的「膠原蛋白」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李瑄妮營養師來為民眾進一步說明。 
       李瑄妮營養師指出,銀耳屬於蔬菜類中的菇類,脂肪與蛋白質含量不高,卻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許多人以為銀耳含大量的膠原蛋白,實際上,膠原蛋白多存在於動物中,植物不含膠原蛋白,那滑溜的口感其實就是多醣體!多醣體屬於水溶性纖維,能吸收水分、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同時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

均衡飲食,才是合成膠原蛋白的王道 
       李瑄妮營養師進一步說明,膠原蛋白就像膠水,可以支撐著身體結構,但是當年紀越大、膠原蛋白流失越多,最明顯的就是皮膚缺乏彈性、膝蓋軟骨也隨之退化。 
       對於想補充膠原蛋白的民眾,李瑄妮營養師說,豬腳、蹄膀、魚皮、軟骨等動物性食物含膠原蛋白較多,但是,過量很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加上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進入腸道後會先分解成較小的胺基酸,當人體要合成膠原蛋白時,還必須仰賴甘胺酸、脯胺酸、羥脯氨酸以及維生素C、鋅、銅等幫助才能合成。因此,營養師建議,除了魚皮、軟骨之外,應多攝取豆類、魚類等優質蛋白質,加上豐富多元的蔬菜、水果、堅果等,均衡飲食對膠原蛋白的合成更有幫助。 
       營養師叮嚀,當人體的自由基過多時,膠原蛋白很容易流失!因此,少吃油炸品與加工品,可減少身體發炎的機會;食藥署也提醒,日常生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均衡的營養,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減緩膠原蛋白的流失,讓皮膚與骨骼維持在最佳狀態。
詳全文

食安健康

五大秘訣,讓您遠離沙門氏桿菌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76期 2022/07/01

       現代人追求健康,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像是能做出千變萬化料理的雞蛋,就廣為民眾喜愛。但是,容易污染雞蛋和禽肉的沙門氏桿菌,廣泛存在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應該如何避免沙門氏桿菌的孳長,確保飲食的健康呢?就讓食藥署帶您一起來了解吧! 

未經高溫烹調者易有風險 
       當我們未確實把食材清洗乾淨、未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或烹調時未徹底加熱,沙門氏桿菌就有可能在食品中孳長。而提拉米蘇、慕斯蛋糕及美乃滋等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食品,如果使用受沙門氏桿菌污染的雞蛋,就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的情形,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及頭痛等症狀,約持續4至7天,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為嚴重,且容易因為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吃生蛋要注意,可選擇品質良好者或殺菌液蛋 
       想要預防沙門氏桿菌污染,應經常用肥皂洗手,並將食品徹底加熱煮熟。注意食材清潔、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若餐點真的要使用生蛋時,要選擇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或殺菌液蛋;另外也要記得防止病媒入侵調理場所。若有身體不適的症狀,應避免接觸食品,以免食品受到污染。 
       想要安心享用美味又營養的料理,必須掌握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口訣: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更多預防食品中毒相關資訊,歡迎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查詢;也歡迎追蹤臉書粉絲團「食用玩家」及食藥署官方LINE,獲得正確的食品中毒防治訊息。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如何維持砧板清潔?魔鬼藏在細節裡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77期 2022/07/08

       砧板是家中廚房的必備用品,功能單純,但若使用與清潔不當導致細菌孳生,可能會成為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教大家砧板的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

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正確清潔 
        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生食與熟食應該使用不同砧板,且用後立刻仔細清潔。他建議家中最少準備兩塊砧板:一個專門切生肉等生食,另一個專門切熟食,例如熟滷味等食品,避免生食上的微生物因交叉污染傳到熟食,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果會更好。生熟食的砧板可以做標記,或直接以不同顏色砧板分別,方便自己與家人辨認。 
砧板應避免鋼刷與滾燙熱水 
        砧板使用後須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孳長。清洗時以洗碗精、沙拉脫等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以防刮痕損傷,也不可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否則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 
       砧板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若想額外對砧板施行消毒,可以用75%酒精或200 ppm的漂白水(以市售5%漂白水為例,可將40mL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調配)消毒,避免消毒液殘留砧板而污染食材。
詳全文

疾病健康

肝病只要沒有明顯症狀,就不需要接受檢查及治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2/07/12

1.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約有1萬1千多人,其中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根據癌登資料顯示8成肝癌是由B、C型肝炎造成的,且大部分肝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感染B、C型肝炎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 
2.目前C肝口服新藥治療成功率近99%,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可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國民健康署從109年9月28日起擴大放寬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如果不符前述年齡資格,且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進行肝功能之GPT、GOT等項目檢查,檢查結果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 
4.目前全國近7千家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符合資格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檢查,如為原住民身分,請攜帶戶口名簿。院所名單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連結路徑:首頁>健康主題>預防保健之公費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提供服務院所查詢,請於該頁面項目「8.預防保健」點選「成人預防保健」】,並請事先向醫療院所洽詢服務時間及掛號費等事宜。 
資料來源:本署官網
詳全文

用藥健康

家中藥品樣態多?藥師教您正確保存!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78期 2022/07/15

       面對家中琳琅滿目的藥品,您是不是經常覺得苦惱,到底該如何正確保存,才能確保療效與品質呢?有鑑於此,食藥署特別邀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的陳映蓉藥師來為民眾深入說明。

維持原包裝,避免陽光直射與濕熱 
       陳藥師指出,一般藥品需存放於室溫下,避免陽光直射或濕熱環境中,除非藥袋、藥罐容器上特別標示,或是藥師有特別提醒,才需冷藏(2-8℃)保存。藥品也應存放於兒童不易取得或可上鎖之處,可利用安全瓶蓋裝置,以免被兒童當成糖果誤食。 
       民眾若有使用藥盒整理藥品的習慣,也請儘可能保持原包裝完整,並保留藥袋或藥品仿單。此外,應注意藥品的有效期限(Expiration Date),通常會以英文”EXP”或”E” 印製於外包裝,應參考包裝上的期限儲存。

藥品樣態百百種,保存方式大不同 
對於已開封或非原包裝的藥品,陳藥師提醒,不同藥品的保存大不同,民眾應建立良好的基本觀念: 
(1)拆封的裸藥: 拆封過的裸藥(錠劑或膠囊),建議保存期限為從調劑日起算六個月內。 
(2)磨粉藥品: 兒童因病況需要的磨粉藥品,因藥品經過磨粉後易受潮變質,建議僅於醫師開立的天數內使用。若沒服用完應直接丟棄,不宜作為備用藥品儲存。 
(3)懸浮液: 兒童用的抗生素藥品需要先依指示,另外加水配置成懸浮液才能服用,故通常從泡成溶液的當天起算,依各廠牌藥品不同,可室溫或冷藏(2-8℃)保存7-14天不等。領藥當下除了藥師會說明使用與保存方式之外,民眾也可再次利用藥袋或仿單確認。 
(4)眼用藥: 眼藥水、眼藥膏建議在開封後一個月後丟棄,並留意藥師說明與藥袋資訊,部分眼藥水需要冷藏(2-8℃)保存。 
(5)胰島素: 胰島素針劑在未開封時須冷藏(2-8℃)保存,且可放至包裝上的有效期限。若已開封或常規使用中,則依廠牌不同,通常可在低於30℃的室溫下保存4-6星期,領藥時務必諮詢藥師。 
(6)外用藥: 外用藥膏在開封後可於室溫存放至多半年,且不建議大罐分裝成小罐。民眾除應留意有效期限外,舉凡藥品的外觀是否破損,藥膏是否變色、變硬、發臭等,都是避免使用的異常狀況。 
(7)栓劑: 除非藥袋有特別說明冷藏保存,請將栓劑連同藥袋放置於室溫且陰涼乾燥處儲存,避免陽光直射造成藥品軟化或變形。若出現變質或外觀異常,則不建議繼續使用。 
食藥署提醒,民眾有問題時可諮詢藥師,清楚各式藥品的保存重點,只要依上述建議妥善管理居家藥品,並養成閱讀藥袋資訊的好習慣,就能共同為自身的用藥安全把關。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盛夏車內如烤箱 切勿獨留幼童在車內 多一分留意 避免憾事發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2/07/07

       今(7/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臺灣諺語: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亦即小暑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高溫炎熱的天氣將持續發威,7月正值學校放暑假,呼籲家長特別要注意,幼童因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悶熱環境容易引發「熱傷害」,嚴重甚至會致命!過去曾有新聞報導,幼童不慎被照顧者獨留於車內,造成中暑及危及生命之憾事,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幼童照顧者,開車外出務必要保持警覺,到達目的地時,必務確認後座及安全座椅上的幼童有隨同下車,多一分留意,就能少一分遺憾! 

酷暑保幼有三招 再三確認保平安 
       夏日豔陽高照,易使車內溫度急速升高,經過30°C以上的高溫曝曬,緊閉車窗的車內溫度,半小時內即可高達60°C,因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是幾分鐘都有可能導致熱傷害,因此幼童照顧者在臨停或停車時,務必謹記「保幼3招」以避免憾事發生: 

一、後座務必要檢視、確認幼童已下車再關車門 
       養成每次下車應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務必與幼童一起下車,切勿因幼童睡著而暫時獨留車內,或是開空調獨留孩童在車上。另幼兒園娃娃車負責接送人員,應確實清點並核對上下車幼童人數,最後下車前,應仔細確認所有幼童已不在車上,才能關車門或離開。 

二、 鑰匙保管好、備份鑰匙不可少 
(一) 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 
(二) 為避免不小心關門後車門上鎖,但孩童仍在車內之情形,除每次下車前務必先行確認幼童已下車再關門,另可攜帶備用鑰匙,以防萬一。 

三、留意幼童行程,未到要聯繫 
       不論家中幼童是乘坐娃娃車或其他接送方式,只要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請教師立刻通知,或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安親班)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確認幼童的行蹤。 
孩童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起因於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而且3歲以下的幼童可能無法明確表達體感的不適,或對於「溫度」的認知尚未完全,以及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這些都需家長及幼兒照顧者多加留意。 

     不只幼童,大人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就應提高警覺;當情況趨於嚴重,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