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腎臟病患者吃蛋白質會加重腎功能的負擔嗎?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2/11/29 一、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飲食及營養介入方面,需注意每日總熱量與蛋白質的攝取量,才可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機能並避免肌肉流失,若擔憂腎功能變差而少吃或不吃,就會導致腎功能加速惡化,因此腎臟病患者須遵守以下飲食原則,以確保個人健康。 (一)初期慢性臟病(CKD,stage1-3),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不超過每日1.5g/kg)。 (二)腎臟病晚期患者(CKD,stage4-5)應遵守「低蛋白飲食原則」,蛋白質攝取量應為每日0.6-0.8g/每人每公斤體重。 (三)蛋白質攝取應以優質的蛋白質作為主要首選,如雞肉、魚肉及黃豆製品等,以提高蛋白質吸收量。另可選用低蛋白澱粉(米粉、冬粉、粄條等)取代部分主食,既可維持熱量均衡也能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 二、另提醒腎臟病患者在飲食上有相關疑慮,謹記切勿聽信偏方,建議可與醫師、營養師諮詢與討論,以掌握您腎病照護,確保健康。 參考資料: 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詳全文 食安健康罐頭食品怎麼挑?四個小秘訣超上手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94期 2022/11/04 走進超市或賣場,層架上總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罐頭食品!到底罐頭是如何製成?應如何挑選呢?聽聽食藥署怎麼說:罐頭是將食品封裝於密閉容器內,在封裝前或封裝後,經過商業滅菌的加工方式,使微生物不再繁殖,且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進而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市面上的常溫保存罐頭,包括:金屬罐裝的鮪魚罐頭、肉醬罐頭,玻璃瓶裝的醬菜罐頭,殺菌軟袋裝的火鍋湯底,泡麵內的調理包,寶特瓶及鋁箔包裝的茶類飲料,以及常見的豆奶、保久乳等,都屬於廣義的罐頭食品。 不只看外表,也要看內涵 罐頭食品要如何挑選?食藥署提出下列四個觀察點,若遇到這些情形,應避免挑選與食用: (1) 金屬罐類:外觀出現膨脹、生鏽、凹陷、變形等。 (2) 玻璃瓶類:瓶蓋上設計真空安全鈕已浮起、或封蓋不完全的情形。 (3) 殺菌軟袋類:出現不正常膨脹或封口不完全造成內容物滲漏。 (4) 打開罐頭食品後,觀察內容物有無變色或不正常的變質現象,像是結塊、沉澱、異味、酸敗等。 此外,在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罐頭食品相關重金屬限量,如: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及錫之限量;非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之限量;一般飲料類訂有砷、鉛、銅之限量,以金屬罐裝之飲料訂有錫之限量,另針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容器包裝之飲料訂有銻之限量。為確保國人食用罐頭食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已自2019年起,執行罐頭食品工廠相關稽查專案並抽驗罐頭食品,檢驗結果其重金屬含量均符合規定,可安心食用。 詳全文 生活健康重「脂」不重量!體脂計購買注意事項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94期 2022/11/04 隨著健康意識與健身風氣興起,民眾不再只對體重斤斤計較,對於體脂肪的數字也開始關注。衛生福利部在參考國際管理規範後,已於2021年12月公告修訂「體脂計」的管理範圍,其中,若僅提供家庭使用或自我健康管理,不再以醫療器材管理,且不得標示或宣稱醫療效能;而具有醫療用途的體脂計,仍屬醫療器材,必須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相關規定,取得許可證並由合法醫療器材商販賣。 量測體脂,避免身體與體脂計潮濕 醫用體脂計的原理為生物電阻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藉由微量的電流通過人體,利用人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的含水量差異,再依據脂肪與水分導電率的不同換算出身體的體脂肪率,因此在使用時要避免身體與體脂計本身的潮濕,才不會造成測量結果的偏差。此外,也不建議同時使用醫用體脂計與其他的電子醫療器材,尤其是植入式電子醫療器材(如:心律調節器),以免造成危害。 購買體脂計,遵循醫材安心三步驟 民眾購買醫用體脂計時,請遵循「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先認識基於醫療目的之體脂計屬於醫療器材;第二,看清楚包裝上是否載明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相關資訊可至食藥署網站查詢(食藥署網站 http://www.fda.gov.tw >業務專區>醫療器材>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第三,使用前詳閱中文說明書,並依照刊載內容正確使用。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 詳全文 疾病健康少年得「痔」?醫師:別因害羞不敢就醫!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94期 2022/11/04 你曾得過痔瘡嗎?體驗過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痛苦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藍苑慈為民眾進一步說明痔瘡的生成與治療。 保守治療,從改善日常生活做起 藍醫師指出,痔瘡是位於肛門周圍皮下及黏膜下的血管組織,因為長期不當用力排便、老化等因素,導致血管充血擴張或結締組織鬆弛,引起出血、腫塊、脫垂、搔癢等症狀。現代人久坐沒運動,三餐外食少蔬果,排便不順再加上如厠時手機滑不停,導致許多人「少年得痔」,但又因害羞而不敢就醫。 「一般而言,沒有症狀的痔瘡是不用治療的!」藍醫師表示,早期痔瘡因症狀輕微,多以保守治療與藥物治療就可得到緩解。保守治療是改善飲食及排便習慣,增加蔬果的攝取與充足的水分,排便時避免久坐及不當用力,多用溫水坐浴以改善肛門不適,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認識治療痔瘡的三大類藥品 藥物治療方面,常見藥膏、栓劑和口服藥品三大類,其中,藥膏及栓劑多為複方,栓劑用於內痔,藥膏用於外痔。常見的成份包括局部麻醉劑(Lidocaine,Benzocaine,Cinchocaine)能止痛;抗組織胺(Diphenhydramine)可止癢;血管收縮劑(Phenylephrine)可消腫;類固醇(Hydrocortisone,Fluocortolone)能消腫消炎;皮膚收斂劑(Zinc Oxide,Kaolin,Aluminium Acetate)可潤滑皮膚和鎖濕;殺菌劑(Bismuth Subgallate,Polycresolsulfonate,Resorcinol)可抗菌消炎、促進傷口癒合;尿囊素(Allantoin)可修補組織;維生素E醋酸酯(Tocopherol Acetate)能改善患部血液循環;薄荷醇(Menthol)有冰涼作用,可紓緩痛楚。 應注意的是,使用痔瘡藥膏時,如出現過敏及接觸性皮膚炎,應立即停藥,若含有類固醇成份則不要長期使用,以免造成皮膚黏膜萎縮、變薄等副作用。 此外,口服藥品常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和止血藥(tranexamic acid),用來改善痔瘡引起的疼痛和出血;緩瀉劑和軟便藥可改善便秘,減少因便秘不當而引發的痔瘡發作;靜脈張力調節藥物(phlebotonics,類黃酮植物萃取物),例如達促朗(Daflon)和艾歐復隆(Diosmin)對於改善痔瘡引起的出血和搔癢有幫助。 藍醫師提醒,若保守治療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治療後反覆發作,應進一步就醫,以排除肛裂、瘻管、膿瘍、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食藥署叮嚀,必要時做大腸鏡檢查,找出根本原因,勿一昧逃避,延誤治療時機。 詳全文 用藥健康正確用藥,改善攝護腺肥大!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95期 2022/11/11 關於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的藥品,顧芳瑜醫師指出,甲型交感神經抑制劑(α1-adrenergic blockers)是最常見的藥品,能讓攝護腺平滑肌放鬆,使尿道空間不再受壓迫,進而改善排尿不順等症狀。 不同藥品各有其優點,醫師會針對病患狀況給藥 甲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可分為三代,第一代如doxazosin等成分,同時有降血壓的效果,若沒有高血壓問題者,服用後可能會有頭暈情況發生;第二代藥品如tamsulosin等成分,由於作用機轉的專一性較高,較不會造成頭暈;第三代藥品則有silodosin等成分,其專一性更好,但可能有射精時沒有精液的副作用。由於不同代的藥品各有優點,因此醫師會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生活型態等,選擇適合藥品。 攝護腺癌患者,不得使用男性賀爾蒙抑制劑 除此之外,男性賀爾蒙抑制劑(5-α reductase inhibitor)也可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其原理是抑制使攝護腺增生的男性賀爾蒙,使攝護腺體積縮小、減輕症狀。此類藥品主要提供給攝護腺肥大程度達一定體積的患者,但攝護腺癌患者不得使用。其他如膀胱平滑肌放鬆的藥品,也可用於改善頻尿的症狀。 顧芳瑜醫師提醒,若有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以及青光眼的患者,務必在就醫時告知,以利醫師診斷開藥。由於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著重在改善症狀,肥大組織仍會存在,因此在用藥上如同慢性病藥品,須配合醫囑規律服用。目前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品皆十分安全,長期使用也不需擔心。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秋冬時節到,小兒腸胃炎『藥』注意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896期 2022/11/18 秋冬時節,正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的好發時期,常伴隨著上吐下瀉,讓許多家長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食藥署提醒,此時想妥善照顧幼童,應謹記下列四點: 一、瞭解上吐下瀉的原因:上吐下瀉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必須瞭解發生原因、對症下藥。當幼童出現不明上吐下瀉時,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二、補充水分:病毒性腸胃炎之治療重點是避免脫水,急性期可先禁食,讓腸胃得到足夠的休息,再逐步少量多餐,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吐司、粥。重要的是,應讓小孩持續補充水分,亦可至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液,以維持身體水分及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另外,不建議飲用市售運動飲料,以免攝取過多糖分,造成腹瀉加劇。 三、正確用藥:針對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目前並無專門的治療藥品,臨床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重點在緩解症狀、避免脫水。因此,使用醫師開立之藥品,應確實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切莫為了完全止吐或止瀉而過量用藥,反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四、妥善清潔 : 病毒性腸胃炎具有傳染性,可透過糞口傳播,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接觸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等。因此,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應小心處理,避免汙染周遭環境,並使用稀釋後之漂白水,適時清潔與消毒環境。其他同住家人也應勤洗手,尤其是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以避免交叉感染。 食藥署提醒,家中如有孩童出現上吐下瀉症狀,應先了解原因,並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對於醫師開立的藥品,應確實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使用,如不了解藥品使用方式,可諮詢藥師,以免導致藥物不良反應。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