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08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鹼性離子水能改變體質?專家:只是迷思!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34期 2023/08/11

許多廣告宣稱喝鹼性水,可以抗氧化、改善酸鹼體質,甚至抗癌、排毒,而且更好吸收,真的那麼神奇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為大家說明鹼性水的正確知識。 

鹼性水怎麼做出來的? 
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鹼性水顧名思義就是酸鹼值偏向鹼性的水,市售鹼性水pH值約在7.5~9.5之間。鹼性水多以電解方式製作,在電解過程中,水分子會在陰極得到電子,形成氫氣(H2)與氫氧根離子(OH-);水中微量的鈣、鎂等金屬離子也會因為帶有正電往陰極聚集,這些氫氧根離子與金屬離子使得陰極附近的水偏向鹼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鹼性水。而電解時氫氣也同時生成,因此又有人更進一步稱呼為鹼性氫水,然而氫氣在水中溶解度低,且不易保存,沒有特別強調的必要性。 

鹼性水有功能嗎?別花錢買個錯誤期待! 
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鹼性水有調整酸鹼體質、抗氧化、排毒抗癌的效果,喝鹼性水和一般飲用水對身體健康的效果是一樣的。部分業者標榜鹼性水分子更小、更好吸收,事實上也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

莊培梃助理教授也強調,人體裡血液、胃部等各部位的酸鹼值,都有保持酸鹼恆定的機制,單靠喝鹼性水並不足以影響酸鹼恆定。如果真的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值,那將使得體內的細胞代謝、酵素作用無法正常運作,反而會造成疾病,因此喝鹼性水調整酸鹼體質的論點並不足以採信。 

莊培梃助理教授特別提醒,「水」是維持人體機能的重要物質,但五花八門的包裝水產品、水處理設備,所宣稱的療效、機能,大多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因此,不要嘗試以特殊的水產品取代正規醫療,試圖達到抗癌、治病、抗氧化目的。疾病治療仍需要透過正確醫療支持、均衡營養飲食輔助,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至於日常補充水分的功能,任何水產品的效果都相同,自來水公司提供的自來水、市售包裝水皆合乎飲用水水質標準規範。因此,喝煮沸過的自來水就是很好的補水選擇,也可以依個人對產品的喜好來挑選。但是,如果是地下水,則需留意可能含有其他污染物質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喝足量的水有益健康,但鹼性水並沒有改善體質、治療疾病的功能,民眾勿聽信傳言、購買來路不明或宣稱具有療效的高價水產品,以免受騙上當。
祥全文

食安健康

發芽的馬鈴薯究竟能否食用?低溫陰涼處存放能減緩萌芽時間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35期 2023/08/18

臺灣常年氣候潮濕,食材如何安全儲存是常見討論話題!其中,又以馬鈴薯發芽後究竟能否食用最為常見,民眾不想浪費,但又對食用的安全性充滿疑惑與不安,這到底該怎麼辦?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來為民眾詳細解說。 

馬鈴薯發芽會產生大量茄鹼 
「其實馬鈴薯所產生的茄鹼是一種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陳泰源副教授笑著解釋,馬鈴薯產生的「配醣生物鹼」,主要成分是龍葵鹼(α-Solanine)與卡茄鹼(α-Chaconine),統稱「茄鹼」,是一種天然毒素、不溶於水,且裂解溫度高達190~285℃的物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人體攝取「過多」的茄鹼會造成神經中毒性病症,症狀包含噁心、腹瀉、神經失調,甚至是出現幻覺的現象,其中幼童、孕婦、年長者屬於高風險族群。

以人類視角來看,可能無法理解做為食材的馬鈴薯為何會產生茄鹼,但對於馬鈴薯來說,這類茄鹼在生長個階段尤其是發芽時會大量產生,是抵禦害蟲、動物與病菌在其生長過程中侵襲的重要防禦機制。為加強管理,食藥署也明文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之總和限量為200mg/kg。 

涼爽、乾燥存放,減緩發芽的解方 
「馬鈴薯只要發芽就應避免食用!」陳泰源提醒,多數民眾認為只要將發芽處(芽點)去除就能解除可能造成的中毒危害,但事實是只要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量就會以5~6倍量增長。因此,民眾只能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減緩發芽速率。 

「試想馬鈴薯是碰到壓迫就會警覺要保護自己,溫濕度波動、碰撞都算是威脅。」陳泰源舉例,若是習慣放冰箱則是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畢竟太冷也算是一種迫害。最好的儲存方式是讓馬鈴薯保持在涼爽、陰暗的地方,常溫存放時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這樣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
祥全文

生活健康

小傷口的守護天使!認識液體絆創膏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33期 2023/08/04

近年來,俗稱「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越來越常見!到底這是什麼產品?食藥署解釋,此為「J.5090 液體性繃帶」品項之醫療器材,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用於覆蓋皮膚傷口或燒燙傷部位,以提供外部保護,依照傷口受傷程度、產品成分等,區分為第一等級或第二等級,無論列屬何種等級,均應依醫療器材管理法相關規定辦理查驗登記,確認產品安全、效能及品質無疑慮,並取得許可證後,始得製造或輸入。 

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液體絆創膏 
依照液體絆創膏的使用方式,可分成塗抹式及噴霧式2大類,其目的皆為「保護」傷口,適用於邊緣整齊之切割傷、非嚴重灼傷或燒燙傷等傷口類型。該產品成分包含Pyroxyline(硝酸纖維素)、Benzyl alcohol(苯甲醇)及Camphor(樟腦)等,利用苯甲醇及樟腦先於皮膚傷口表面微消毒,再藉由硝酸纖維素快速乾燥後,形成一層透明保護薄膜,可避免水份或細菌的侵入及刺激,所以該產品又稱「液體OK繃」或「醫用三秒膠」。因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樟腦」成分,所以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

食藥署提醒,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液體性繃帶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許可證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如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http://www.fda.gov.tw>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若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通報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02-2396-0100;網站:http://qms.fda.gov.tw/)。 
祥全文


疾病健康

風一吹就痛?快來認識「痛風」是什麼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33期 2023/08/04

隨著飲食文化趨於多元,許多代謝性疾病也層出不窮!像是有「皇帝病」之稱的痛風,也變得更為普遍。究竟甚麼是「痛風」呢? 

食藥署指出,痛風(GOUT)是一種體內普林(purine)代謝異常的疾病,導致尿酸濃度升高。當體內產生太多的尿酸,或是身體不能有效將尿酸排出體外時,多餘的尿酸就會結晶沉積在關節(俗稱痛風石)造成急性發炎反應,導致病患劇烈疼痛或行走不易。

造成痛風的主因,尿酸生成過多或代謝減少
(1) 尿酸生成過多:包括過量攝取普林、腫瘤溶解症候群(白血病或惡性淋巴瘤)、溶血性貧血以及化療的併發症等。 
(2) 尿酸代謝減少:例如先天尿酸代謝機能異常、慢性腎臟炎、糖尿病酮酸中毒及酒精中毒等。 

預防痛風,從飲食做起 
人體約有20 %的普林是由飲食獲得,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體內尿酸濃度上升造成尿酸結晶,因此,「控制普林攝取」對於曾有痛風發作的患者而言尤其重要: 
(1) 控制肉類攝取:少吃紅肉(牛、羊、豬肉),可以用魚肉、豆類、蛋、乳製品來取代,吃火鍋時儘量不要喝湯底。 
(2) 降低高普林食物攝取:如甲殼類海鮮(蚌蛤、蛤蜊、干貝、蝦、蟹)、菇類(香菇、草菇、洋菇)、豆類(黃豆、黃豆芽)、酵母粉、小魚乾。 
(3) 降低酒精攝取:部分酒類本身就含有很高濃度的普林,如紹興酒和啤酒。且酒精會影響尿酸代謝,酒精濃度愈高,對腎臟健康影響也愈大,故平時不常喝酒的人若短時間攝取大量酒精,也可能誘發急性痛風發作。 
(4) 降低脂肪攝取:攝取過多脂肪會抑制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動物性脂肪(尤其是肥肉)和油炸類食物要降低攝取。 
(5) 每日充足飲水:每日飲水量務必維持在2000 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 

食藥署提醒,想要遠離痛風,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運動、維持標準體重,都是讓您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祥全文

用藥健康

防制藥物濫用 入門秘笈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34期 2023/08/11

祥全文

老人健康

85歲獨居仍硬朗!規律生活是打造「成功老化」關鍵之一

heho健康-王芊淩
發布日:2023/08/25

人類壽命延長已是必然發展趨勢,加上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晚年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該怎麼自我定位?想要達到成功老化需要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彰化醫院臨床心理師楊雅如觀察到,在臨床上常發現很多長輩在退休之後,身體迅速退化,連帶的精神狀態也變得不好;也有長輩生理及心理狀態都維持得很好,邁向「成功老化」規律生活似乎是關鍵之一。

獨居的陳爺爺原本務農,目前只有輕微高血壓,生活都可自理,平日還到醫院當志工,醫師稱讚他是「成功老化」的典範,他笑著說:「再平凡也不過了,頂多是生活比較規律。」

保持健康正向人際互動 持續學習 

到底陳爺爺每天作息做了哪些事情?陳爺爺早上 7 點邊聽收音機,邊在庭院裡拉拉筋、走走路。9 點到社區活動中心學習畫畫等新東西,讓頭腦持續高度活動。中午回家吃飯及睡午覺,下午 2 點便會到醫院或廟裡當志工、5 點回家洗澡、吃晚飯,接著到鄰居或廟埕串串門子,晚上 8 點回家看電視節目,大約晚上 9-10 點,思考今天發生的好事情後入睡。 

楊雅如指出,從陳爺爺的生活步調,可以看出他除了生活規律之外,也會學習新事物維護認知功能,還有當志工維持正向人際互動,其實想要「成功老化」可能四個面向著手做起。 

一、保持身體健康,減少身體疾病
1.適度的運動,如走路、打太極拳、拉拉筋、慢跑等。 
2.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 
3.若有健康問題或慢性疾病應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控制疾病。 
二、維持正向人際互動
1.透過電話或視訊,與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聯繫。 
2.參加社交活動,如旅遊、定期聚餐、跳舞等 
3.參加有意義活動,如參與社區巡守隊、社區清掃工作、廟裡事務等。 
4.多參與日常事務,如買菜、做菜、家事。 
三、心理健康的維護
1.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如放鬆練習、冥想、腹式呼吸。 
2.建立正向的情緒調節策略,如每天思考 3 件好事。 
四、保持認知活動
1.持續學習和追求新的興趣和嗜好,如烹飪、插花、書法。 
2.利用不同方法來做熟悉的事情,如 3 個月改變物品擺放、收納方式等。

「情感狀態」隨著年齡層提高更好 

其實老年生活仍可以與社會高度連結,不論是在情感、 尊重、自尊的表達,從早期一篇研究探討香港的年輕老人、老人、高齡老人成功老化個案,研究呈現成功老化的四個面向:身體功能、情感狀態、認知功能、生產力。 
結果顯示大多隨著年齡有線性降低的趨勢,只有「情感狀態」反而隨著年齡層提高而更好。成功老化的相關因素則有:年齡越低、教育年數久、與朋友接觸頻率較)、財務困難較少、自評健康較佳、 聽力障礙較輕、生活滿意度較高。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健康不僅是減少疾病與失能,更希望能夠維持良好身體與心智功能,社會能提供的關注也很重要,有助老年人能更積極地享受豐富且有意義的晚年生活。 
祥全文

嬰幼兒健康
嬰幼兒搭車安全 除了選對汽車安全座椅 「後、安、固、指」與「五大迷思」兼顧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3/08/11

少子女化的時代來臨,每一個寶寶的誕生,都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相信各位準爸媽在生產前,已經準備好寶寶的必備用品,尤其在搭車的安全上,如何正確選擇及使用適合嬰幼兒的後向式汽車安全座椅,更是保護嬰幼兒搭車過程中的重要關鍵。 
 

根據研究指出,大約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兒童死亡事件是可以預防的,在國民健康署「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報告-110年回溯個案」中,經回溯討論認定之19位高度可預防性的個案,其中有1位死亡個案是家長抱著小孩坐在副駕駛座,小孩沒有獨自坐在安全座椅遭到另一輛酒駕汽車的碰撞,而造成死亡。另外上個月台中市一名家長,開車載5歲兒子和3個月大女嬰外出,恍神失控撞上對向路標牌,整台車翻覆,所幸2名幼童皆坐在兒童安全座椅上,所以兒子輕傷,女嬰則奇蹟般毫髮無傷。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應重視使用嬰幼兒及小孩的汽車安全座椅,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開車時近2成嬰兒不常坐安全座椅 家長5大錯誤觀念要更正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未滿1歲嬰兒每次乘坐轎車時,有近2成家長不常將寶寶安置在安全座椅上,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共同呼籲,家長務必堅守使用符合國家標準CNS 11497檢驗規定之適齡汽車安全座椅,成為寶寶搭車的最佳盟友。為讓每位寶貝都能平安出生、安心返家,國民健康署彙集常見的5大迷思問題,與各位新手父母共同破除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 
■寶寶剛出生還小,還不需要使用安全座椅:依據交通部「小型車附載幼童安全乘坐實施及宣導辦法」規定:2歲以下幼童應安置於車輛後座之攜帶式嬰兒床或後向幼童用座椅,予以束縛或定位。提醒家長剛出生的新生兒,也應依規定確實使用汽車安全座椅。 
■距離那麼近,開車回家時我抱一下就好:無論行車距離長短,家長都應該為寶寶使用適齡之汽車安全座椅。家長抱著寶寶時如果發生車輛撞擊,家長手臂將無法阻擋承受其衝擊力(約孩童體重之30倍),寶寶很可能會因為撞擊慣性,而被拋出車外。 
■坐安全座椅就會哭鬧,只好在車上抱著安撫:家長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不可以因為寶寶哭鬧就不使用安全座椅。寶寶哭鬧可能有很多原因,建議家長可以先將車輛停於路邊,檢查寶寶是否因為乘坐汽車安全座椅而感到不適,或是其他哭鬧原因所致。 
■安全座椅總類太多,不知道如何購買及安裝:家長選用符合小孩身高、體重,且貼附商品檢驗合格標識之安全座椅。安裝時應依產品使用說明書,將後向式安全椅安裝於汽車後座。 
■怕寶寶剛出生冷到,在身上套上羽絨外套:因為羽絨外套的布料光滑,當發生車輛衝撞時,寶寶很容易滑脫甩出去。如果需要額外保暖措施,建議家長可於寶寶固定在安全座椅上後,再將羽絨外套蓋在寶寶身上。 

準備適齡汽車安全座椅 「後、安、固、指」四字訣不可忘
各位準爸媽在寶寶出生前,就要幫寶寶準備適齡的汽車安全座椅,寶寶在出院當天搭車時,牢記以下四字訣,才能為寶寶提供最安全的回家之路! 「後」:只安裝於「後」座,並選用「後」向式安全座椅。 
「安」:請依循各廠牌說明書「安」裝安全座椅。 
「固」:安裝完成後,必須確認安全座椅穩「固」不搖晃。 
「指」:確認寶寶繫緊安全帶,並保留一「指」寬的空隙。
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