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6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研究:紅肉可能與罹患乳癌有關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這項最新研究,分析1991年填寫問卷的8萬8000名婦女數據,她們的年齡介於26到45歲。她們攝取的紅肉量從沒有或一個月少於一次,到每天6份以上。初步研究成果最先發表於2006年,展現12年後食用紅肉與乳癌的初步關係。這項新研究以長期追蹤資料證實稍早的調查結果,並分析其他種類的乳癌。
科學家使用統計模式估計,經過過去20年的追蹤,食用最多紅肉的婦女,每1000名婦女就多出6.8起罹患乳癌病例。
科學家懷疑紅肉的蛋白質可加速細胞分裂與腫瘤生長,加工肉類含有的硝酸鹽等化學物質,已被歸為可能的致癌物。
詳全文


餐不離肉很危險 應依豆魚肉蛋順序
為降低心臟血管代謝疾病與癌症風險,衛福部2011年發佈《每日飲食指南》,推薦民眾以「豆魚肉蛋」為蛋白質的取優先順序。然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調查,三年來多數民眾的蛋白質取來源仍以肉類為主。
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植物性蛋白質佔食物的攝取量應佔3分之2,每星期一、三、五可飲用豆漿,減少肉類的攝取。除了豆漿以外,黑豆、大豆、毛豆都是豐含蛋白質的豆類,但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是屬於碳水化合物。包括豆干、板豆腐、嫩豆腐都是有益的豆類製品,但加工過的豆製品如素雞、素鴨或素肉,則不是很健康。另外,豆漿雖有益,但「過猶不及」,建議每日攝取不要超過兩份(每份260 c.c.)。許多早餐店添加過多的糖在豆漿中,也要小心。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新生兒黃疸久不退 當心膽道閉鎖恐致命
膽道閉鎖在新生兒當中是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新生兒出生後若發生膽道管腔封閉,而導致膽汁無法從肝臟流出到十二指腸來幫助消化,且膽汁滯留在肝臟中,將造成肝臟硬化。剛出生的嬰兒若出現黃疸,在兩週內未退,要注意是否有膽道閉鎖的可能,尤其許多家長認為黃疸與哺餵母乳有關,容易忽略膽道閉鎖的可能性。
「觀察寶寶的大便是父母迎接寶寶來臨的第一個功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兒童手冊內設計大便卡的主要用意是透過大便卡的比對,發揮提示功能,家長一旦發現寶寶大便呈現灰白或淺黃色,也就是嬰兒大便卡中1、2、3號顏色,應該儘速就醫。
詳全文


胖童減重紅綠燈!少鈉鹽遠離高血壓
胖不是福,特別是兒童肥胖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發生的風險。醫師指出,高血壓不是中老年族群的專利,台灣國小學童每日攝取鹽量,已經超過成人每日鈉攝取建議量(2400毫克)2倍,過量鈉鹽元素容易影響血管壁鈣化,容易增加高血壓發生機會。建議平日應減少鈉鹽的攝取量,或是多利用「紅黃綠燈交通號誌食物分類」,選擇吃些蔬菜,並配合運動減重,以遠離高血壓夢魘。。
1.綠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促進身體健康,是每天必需選用的食物。例如米飯、饅頭、低脂奶、涼拌豆腐、清蒸魚、烤雞、蒜泥瘦肉、燙蔬菜及新鮮水果等。
2.黃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油、糖、鹽分含量較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例如全脂奶、煎魚、大油炒蔬菜、水果沙拉等。
3.紅燈食物:
只提供熱量、油、糖、鹽分,而其他必需營養素含量很少。例如炸薯條、洋芋片、香腸、培根、炸雞、醬菜、蜜餞、甜果汁、糖果、巧克力、汽水、可樂等,最好還是保持安全距離。
詳全文



老人健康:
均衡飲食多運動 降低失智
老人失智症以原發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居多,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另一種是血管型失智症,這是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病變引起的。
成大醫院營養師黃晉瑩表示,綜合流行病學研究,想要留住記憶,飲食應以均衡健康為主,以全穀類為主食來源,適當吃些堅果及選擇適合的烹調用油,少用飽和或反式脂肪酸油脂,以魚類、黃豆製品、白肉取代紅肉、少甜食的得舒飲食,及傳統地中海飲食,都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氏症,高油脂的西方飲食,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性。特別是每週至少2至3次食用深海魚類,天天蔬果,適量的茶和咖啡,調整生活型態和體重管理,每週3至5次有氧運動。

營養師小叮嚀:
得舒飲食與地中海飲食二者的共通點:
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 ,少吃紅肉及攝取好油。
 得舒飲食原則:
1. 選擇全穀類: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全穀類 2. 天天5+5蔬果 3. 選擇低脂奶
4. 紅肉改白肉 5. 吃堅果用好油。
 地中海飲食原則:
1. 多攝取蔬菜、豆類、全穀類 2. 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
3. 以魚肉或家禽肉等白肉取代紅肉
4. 適量飲酒:以紅酒為例,男性建議約240c.c.,女性約120 c.c.

詳全文



心理健康:
她照護失智婆婆 壓力大到得身心症
多數罹患身心症的民眾,都會有一輩子要吃藥的疑慮及掙扎,但醫師提醒民眾,其實提供藥物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你渡過一個緩衝期,讓身心狀態正處於極度混亂中的病患,能藉由藥物達到穩定的效果,當不適的症狀緩解後,你能運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去對抗壓力,就可以停藥。因此,當壓力過大時,若能適時的舒解的話,也能使問題緩減,不加重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就能遠離身心症找上門:
1)規則生活與充足睡眠。 2)均衡營養。
3)持續有恆之運動。
4)學習一種舒壓技巧。
5)休閒安排。
6)培養正向思考,念頭轉個彎,改變自己負面的想法。
詳全文



生活健康:
預防高血壓 謹記722口訣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顯示,國內20到39歲高血壓自知率僅26%,且「98年的健康訪問調查」結果也指出,有高達33%的18-39歲民眾過去「一年」內都沒有量過血壓,顯示年輕族群並未有量血壓的習慣,不易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
有鑑於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100年第八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便提出了「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1次、每次量2次,便可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換句話說,要降低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應落實定時量測血壓,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詳全文


5招保腸道健康 遠離大腸癌
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國人喜好油炸、醃漬食物,以及嗜肉的飲食習慣,導致腸道的壞菌比好菌多,每年罹患大腸癌的人數約有1萬4千人,連續6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
如何保持腸道健康?專家建議日常生活中簡單可以落實的5招,就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第一招,多喝水、少紅肉,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以上蔬菜、水果,多攝取全榖、根莖類等高纖食物。
第二招,飲食應細嚼慢嚥,並保持進食好心情。 第三招,補充好菌。
第四招,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把握運動333原則。 第五招,每天固定排便。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循序漸進 保持正確姿勢
當路跑訓練開始,絕對不要好高騖遠,非要跑五千公尺以上,其實運動新手一千公尺就很足夠,若跑一個禮拜後發現體能可以負荷,就能再增加百分之十,也就是一千一百公尺,隨著訓練時間拉長,總有一天會達到馬拉松所需距離,若再配合重量訓練執行,可以讓跑步效果更好,越能夠達告計畫目標。
不過醫師提醒,膝蓋曾經發生傷害、腿部骨折、十字韌帶破裂,都不適合長時間跑步,很可能加重傷害,跑步時發現到腿部有異常疼痛,可能導致跑步姿勢不良,最好停止繼續,避免傷害擴大。
詳全文


運動強身
三高患者一定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能幫助病情控制;運動時為了保持血液流動速率,血管壁會擴張,讓血壓能夠降低。另外,運動能夠幫助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更重要的是,因為運動時肌肉需要大量養分,會降低血糖阻抗,讓血糖值能夠快速降低。
醫師提醒,常有的運動守則,每周運動五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每次心跳提高到一百三十下,但現代社會許多人工作忙碌,又經常外食,能夠找出時間運動實屬不易,很多民眾都不知道,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一天之內分三次快走,每次只要十分鐘,就可以達到加強心肺能力目的,至少有動比沒有動來得強。運動時間越久,脂肪代謝率越高,自然減去身體多於體重。
詳全文


培養運動好習慣 把握4招遠離慢性病
基隆市生所張賢助提醒民眾,每天最好運動30分鐘,透過運動來維持健康,肌膚看起來也會更年輕。而這30分鐘的運動量,可以採分段式累積,像是每次15分鐘分為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為3次完成,效果與一次做完30分鐘相同。
衛生局提供4招運動小技巧,幫助民眾在運動過程中,能更有動力、方法持續下去:
1)計步器/提醒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每天快樂行。
2)自行車/加裝消耗卡路里功能,騎自行車到處趴趴走,代步買菜、購物或逛街樣樣行,不僅省油錢,節能減碳、環保又健康。
3)體重計/天天量體重,力行聰明吃、快樂動。
4)健康操光碟/上下午做健康操,增加身體活動時間,維持動態生活,透過健康飲食與運動來維持健康體重,預防及改善慢性疾病。
詳全文



疾病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 規律運動減發病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身體局部、系統性發炎反應,對改善病情很有好處。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抗風濕病聯盟聯盟年會(EULAR 2014)。研究認為,運動可以抑制身體局部、系統發炎反應,若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規律運動,可幫助達到治療目標,讓病情趨於穩定。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有一種稱為「NF-kB」的蛋白會控制多種發炎相關基因,如果這種蛋白長時間處於活躍狀態,就會造成許多發炎性疾病。但透過運動可以讓「NF-kB」蛋白不再那麼活躍,進而減緩發炎反應。
詳全文


糖尿病患規律服藥、血糖控制 預防眼睛病變
糖尿病患者沒有控制好血糖,血管壁容易因為高糖份失去彈性,讓血管壁越來越硬,逐漸無法承受血壓衝擊,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規律服用藥物,穩定控制血糖數值,才能降低血管硬化速度,加上血壓控制,才能下降微血管破裂風險。
另外,高膽固醇與血脂病患也必須特別注意眼睛健康,由於血液雜質容易堆積,可能堵塞細小血管,若視網膜細胞沒有獲得足夠養分就有死亡危險;不僅如此,視網膜原有血管若堵塞,血液會另外開通新血管,新生血管會四處亂竄,不但沒有原來血管輸送養分功能,還因血管壁薄,很容易破裂出血。
慢性病患者一定要特別注意眼睛健康,維持各項健康數值外,最好每半年到眼科檢查,突然間發現視力模糊,或似乎有小黑蚊亂飛,就必須立即就醫不要延遲。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