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8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愛吃冰不喝水 中暑患者增2成
隨著氣溫不斷攀升,醫師診間觀察發現,平均每4人就有1人出現全身無力、發燒,甚至嘔吐等中暑症狀,入夏以來,患者至少增加2成以上。中醫師指出,以往中暑症狀多發生在老人、小孩,近來以年輕人居多,推測與現代人愛吃冰、少喝水的習慣有關。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指出,中暑是指汗腺及排汗功能受到暑熱、溼熱壓迫,導致汗水無法從體內排出,而滯留在皮膚內層,身體會出現大約38度的低燒狀況,多數患者並伴隨全身無力、頭暈、噁心、腸胃不適,甚至嘔吐等症狀。
黃中瑀表示,以往中暑的患者,多發生在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者,如小孩、老人,但近年來,卻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可能是因為現代年輕人缺乏運動,到了夏天,又愛吃冰、不愛喝水,導致身體代謝能力變差的生活習慣有關。診間觀察發現,入夏以來,患者至少增加2成以上。
詳全文

嚇!老阿嬤喝無糖綠豆湯 血糖瞬間飆兩倍

台中就有一名七十七歲老阿嬤,因夏天炎熱,想說喝碗綠豆湯解暑,雖此湯不加糖,但阿嬤喝完後血糖卻瞬間飆到240mg/dl,嚇得她趕緊就醫,醫師就提醒,綠豆也屬澱粉主食,糖尿病患應少吃!
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馬弘桓醫師表示,糖尿病與腎臟病患的血糖要比一般人更小心控制,長期血糖過高,容易引發慢性腎臟病,攝取過多的澱粉份量,血糖當然很容易飆高。
詳全文

蔬果攝取越多越健康?哈佛研究:每日5份即可
該研究只要是由大陸和美國研究人員,花費4年半到26年不等的時間,針對16份飲食和健康的調查報告進行分析,其中涵蓋超過83萬名參與者,而有5萬6000人在這段期間內過世。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若每多攝取1份蔬果,就能降低5%的早死風險及4%的心臟病與中風死亡風險,但卻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每天攝取超過5份蔬果能降低死亡風險,此外,研究更指出,大量攝取蔬果未必能降低癌症死亡率,而此研究目前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從便便看寶寶健康 2要點正確判斷
糞便,其實隱藏許多攸關健康的訊息,從內容物來看,包括纖維質、消化後的食物殘渣、細菌分解後的物質、腸道細胞、細菌與膽汁等,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黃清峯主任指出,「從糞便型態可判斷內容物的變化,顏色來自膽汁的染色;如消化不良從殘渣可知哪些食物不易消化;糞便的氣味由糞臭素引起,若氣味有所改變,可能是細菌感染;這些都可觀察腸道的功能是否出現狀況」。對於嬰幼兒而言,觀察便便狀況,是掌握其健康狀態的一種方式,需要父母幫寶寶換尿布時多加留意!
詳全文

嬰幼兒 純素不宜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許文音表示,對發育中的嬰幼兒而言純素並不適合,若真的不能吃葷食,最好是使用蛋奶素,例如三個月大的嬰幼兒應以母奶或配方奶為主,如果家長餵食母奶就應注意個人飲食,最好使用蛋奶素以確保母奶品質,等嬰幼兒逐漸長大後,添加副食品也有一些基本原則。
詳全文

延後副食品防過敏?醫:效果不佳
在2008年以前,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越晚添加越好,這樣的觀念再理所當然不過了。然而在2008年之後,觀念開始修正,慢慢發現這樣的延後並不能避免過敏。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越晚添加這些被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反而越容易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
詳全文



老人健康:

吃魚油防老人痴呆?醫:症狀輕微較有益
常聽人說:「老人吃魚油可以防老人痴呆」,難怪全臺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三分之一都在使用健康食品,其中竟然魚油佔12%,究竟這些營養補充品有沒有效?其實根據研究顯示,一般老人服用魚油對預防記憶力下降幫助不大,只有對輕微失智症患者有些微作用。
預防老人痴呆的好方法是什麼?或許可參考美國營養學會建議,每週至少吃兩次的魚,特別是深海魚以保健康。當然,對失智症預防來說,最重要且最有證據的還是多運動、多從事動腦活動,如打麻將或讀書。
詳全文

老人愛吃糕點出問題?恐老年癡呆
家中如果有老人喜歡吃精緻食物,包括香甜的麵包、糕點,或是軟綿綿的粥和麵條,要注意不能過量,因為根據美國梅奧診所一項調查指出,老年人如果吃大量的主食點心和糖等碳水化合物,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近4倍。
發表在《阿茲海默病雜誌》上的這一篇調查,是由美國梅奧診所調查1230名年齡在70至89歲之間的老年人,經過4年的研究發現,攝入碳水化合物量最多的老年人,比最少的老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1.9倍;攝入糖分含量最高的老人,比攝入最低的老人患該病的可能性增加1.5倍;當同時考慮到脂肪和蛋白質的總攝入量時,攝取碳水化合物最多的老人患此病的可能性會增加3.6倍。
詳全文

肥胖老人減重運動 不傷筋動骨撇步
老人已經不是青少年十七、十八了,自然身體機能也不再靈活,各器官機能開始慢慢衰退,尤其老人過度肥胖,甚至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此階段的骨骼也不再強健,很有可能因為一個猛然外力即「卡嚓」斷裂,因此肥胖體型的老人想透過運動減重,必需特別注意,以免傷筋動骨。

詳全文

預防老人失智多動腦  記憶訓練大考驗
預防老人失智症,必需多動腦、勤健走,有效推動大腦保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46年台灣失智人口即將達到62萬人,位居全球之冠,台灣又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針對失智症議題不可忽視。
詳全文



心理飲食:
研究: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孩子表現更優秀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家人經常坐在一起共享晚餐,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優秀,學習更專注,而且更善於社交。這項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結果顯示,要想達到孩子表現佳的效果,全家人一週共進晚餐的次數最好不少於4次。
先前研究顯示,全家聚餐能讓心靈脆弱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穩定,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降低孩子吸毒和抑鬱的機率。
俄克拉何馬大學和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分析了2007年「美國兒童健康調查」中2.4萬餘名兒童的飲食習慣與行為、學校表現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數據,發現全家人共進晚餐頻率越高,孩子社交能力更強,學習專注度更高,總體表現比很少共進晚餐家庭的孩子優秀10%左右,而出現不良行為的機率則低8%。
詳全文

美研究:多吃魚 有助記憶、認知
吃魚好處多。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說,每星期吃一次魚有助大腦,因為吃魚者腦部主管記憶、認知的部位較大。
另一組美國科學家稍早發現,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保護老年人視力健康。
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將愈來愈多,估計2040年的病患將多達八千萬人,對家庭和健保體系造成沉重負擔。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調查260人的飲食習慣並掃描其腦部、進行認知測驗,發現吃魚有助記憶。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幹細胞療法 中風病人恢復行動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一項初步研究顯示,腦部注入幹細胞或許有助於中風後的復元。5名接受該實驗的嚴重中風病患,在病發6個月後,恢復說話與行動能力,認知能力也明顯改善。
實驗的患者包括3名男性、2名女性,其年齡在45歲至75歲之間。他們皆罹患嚴重的缺血性中風,也就是供血給腦的動脈阻塞;該情況發生時,腦細胞因缺氧而死,並引發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包括顏面下垂、四肢癱瘓,以及吞嚥與說話等問題。
有別於其他在病發6個月後進行的幹細胞療法實驗,這項治療在病患中風7天後展開。研究人員從病患臀部抽取骨髓樣本,並分離出幹細胞「CD34+」,該幹細胞有促進血液細胞與血管再生之效。
CD34+透過鼠蹊部的主動脈注入,進入患者腦部,結果引發中風受損的腦細胞快速再生;6個月內,4名病患中有3人的身體狀況進步到可獨立生活,他們可以洗澡、穿衣、吃喝及行走。而在一些協助下,5名患者都能活動,並參與日常細務。
詳全文

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大腸癌
根據國健署大腸癌檢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3年6月為止,篩檢數已有76948人次進行篩檢,陽性個案有5557人,確診瘜肉數1793人,確診癌症數為126人。
主要原因是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食物纖維的攝取減少,再加上國人喜愛油炸、醃漬與燒烤類食物及缺乏規律的運動,所以,衛生局提醒年滿50~74歲的民眾們,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大腸癌篩檢,如此一來,才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詳全文

子宮頸為婦女癌症之首 定期檢查降低風險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署分析99年30歲以上婦女,208萬餘筆子宮頸抹片檢查資料發現,平均每38名40歲以上且超過10年未做抹片婦女,就有1人可能為癌前病變或癌症。
有鑑於此,臺南市衛生局提醒,若有6年以上未做抹片的婦女朋友,篩檢要趁早,且只要有過性行為的婦女就應該進行抹片篩檢,不要以為沒有性行為、或很久沒有性行為,就沒有罹患子宮頸癌風險。
詳全文



運動健康:
運動好處多多! 還可對抗重度憂鬱症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精神醫學部所進行;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是重度憂鬱症患者的首選,然而,訓練肌力與肌耐力的阻力訓練也有效果。
研究者並建議,憂鬱症患者每週運動3到5次,每次約45到60分鐘;只要進行4週運動,病情就可能獲得改善;但是,要達到最好的抗憂鬱效果,必須至少持續10到12週。
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劉嘉逸主任表示,在治療憂鬱症時,促進腦部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增加非常重要,除了藥物之外,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詳全文

過動兒不專心 運動證實可改善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洪聰敏,帶領團隊進行3項研究,發現運動能有效幫助過動兒,抑制衝動能力,以及提升專注力。
洪聰敏表示,第1項研究主要是瞭解運動與過動兒認知功能的關連性,招募32位、年齡介於8到12歲的過動兒,測驗其串珠、投籃等,結果發現運動能力較佳的過動兒,發現其具較好的抑制衝動和過動的能力。
第2項研究則招募28位、年齡介於8到12歲過動兒,先測量過動兒的體適能,再記錄其處於安靜狀態下的腦波,發現體適能較佳的過動兒,其腦波較接近正常兒童。洪聰敏以汽車發動舉例說明,正常的車引擎啟動後,踩油門很快就能往前進;過動兒則是發動引擎後,踩油門第一時間反應很慢,體適能較佳的過動兒,其腦波狀況與正常兒童較為接近。
第3項研究則招募27位、年齡同樣介於8到12歲的過動兒,並分為運動組14人、控制組13人,運動組維持連續8週,每周2次各90分鐘的水中運動,發現運動能促進ADHD孩童的抑制衝動能力與專注力。
詳全文

運動有益健康? 至少維持10分鐘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資深護理師魏淑貞表示,所謂的運動並不是指類似打籃球的激烈運動,而是指大肌肉群的運動,例如跑步、游泳,甚至大步快走等,只要能夠促進心肺功能、肌耐力都可以。
魏淑貞指出,一般建議一星期需要運動150分鐘,可以分成每天或三餐做運動。有運動習慣的人,一天可分配約30至60分鐘,一次約30分鐘;沒有運動習慣者,則可循序漸進,從10分鐘慢慢增加,變成15分鐘、20分鐘,最後增加到30分鐘。不過,魏淑貞強調,雖然運動可以分次進行,但如果只維持5分鐘,對於促進心肺功能及肌耐力的程度較有限,建議每次運動時間至少要達10分鐘,才能夠達到運動的強度,才能促進健康。
詳全文



戒菸健康:
人生逆轉勝!突破戒菸最難熬前7天
吸菸對於人體的健康危害,可說是罄竹難書,長期吸菸容易致癌,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0%都可歸咎於吸菸行為;為了提醒大家及早戒菸,重拾健康快樂人生,一個專業又有趣的衛教網站《人生逆轉勝》正式亮相,告訴大家用對方法,戒菸輕鬆不用ㄍㄧㄥ!必需像減肥精神一樣,要能持續有毅力。
戒菸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是許多人卻往往會在戒菸過程中突然放棄,根據「2013戒菸認知與行為調查」1發現,有超過5成戒菸者認為戒菸前7天最難熬,同時,將近70%受訪者曾經嘗試戒菸2次以上,更有1成以上有超過5次的戒菸經驗。至於為什麼戒菸會失敗呢?「無法抵抗菸友誘惑(71.0%)」、「無法控制菸癮(44.5%)」與「戒菸時間長(21.0%)」,是受訪者認為戒菸會失敗的三大主因。
詳全文

改抽淡菸助戒菸?董氏駁5戒菸迷思
想要戒菸的民眾,認為改抽淡菸,就能一步步戒除對菸品的依賴,看在專家眼裡,駁斥傷害反而更大!據董氏基金會統計,年前接獲的戒菸諮詢電話中,有九成求助民眾都有戒菸失敗的經驗,其中55%曾戒菸3~5次,探究過去戒菸失敗的經驗,主要有五大戒菸迷思導致戒菸失敗。
【迷思1:換吸愈來愈淡的菸,再設法達到戒菸?】
【迷思2:戒菸藥物不太有用?】
【迷思3:慢慢減量,再慢慢戒菸?】
【迷思4:戒菸容易肚子餓、就會變胖?】
【迷思5:生活與生活壓力大,須靠吸菸來紓壓?】
詳全文



藥品健康:
藥物交互作用 老翁姿勢性低血壓
一名70歲老翁,患有高血壓及攝護腺肥大病史,有長期服用藥物治療;不料,日前早上起床突然一陣暈眩、腳沒站穩,不小心跌倒撞到頭,所幸沒有大礙,家人趕緊帶至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治療攝護腺肥大及降血壓藥物產生副作用,造成姿勢性低血壓。
詳全文

美國埃博拉感染者試用新藥好轉 藥物研製現曙光

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兩名美國醫護人員接受一種仍處於實驗階段的血清後,病情出現好轉,為研髮針對埃博拉疫情的藥物帶來曙光。
據報導,新藥被稱作“ZMapp”,是混合了多種單株抗體的“雞尾酒”藥物,由聖迭戈一家生物藥企業聯同其他藥廠、美國政府和加拿大衛生部門研發。
這種藥物可透過特製的蛋白質阻止埃博拉病毒入侵新細胞,並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來對抗病毒,此前曾經在實驗中治愈感染埃博拉的猴子,但從未在人類身上試用。
詳全文

抗排斥藥物躍進 非血緣關係捐腎成功率大增

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六千名洗腎病患,正等待著腎臟捐贈,好脫離每周洗腎的惡夢,但隨著抗排斥藥物的發展,事實上,不僅具備血源關係的親屬能夠進行捐贈之外,就連夫妻之間也能互相捐贈,根據統計追蹤發現,有血緣與無血緣之間的捐贈方式,其所預後的程度,兩者並無明顯差別。
詳全文



疾病健康:
睡眠與消化系統疾病間的關係
睡眠不足與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有人忙到沒時間睡覺,卻也有人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消化系統疾病更是當今社會的文明病,有人忙得不可開交,有一餐沒一餐,也有人天天交際應酬,喝酒買醉暴飲暴食,各式各樣的壓力導致胃腸不適。睡眠與消化系統疾病間其實互相影響,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亦可改善睡眠品質。
最後談談胃腸功能障礙,所謂胃腸功能障礙表示消化系統並無器質上的病變,目前的致病機轉並不清楚,可能與腸胃道蠕動、腸胃道對痛覺過度敏感及個人精神官能症等因素有關,症狀主要有腹痛、腹脹、便秘及腹瀉等等。在西方國家的研究調查顯示,在腸躁症及胃腸功能障礙的病患中,有睡眠障礙的比沒有睡眠障礙的要多,臺灣的研究調查亦出現相同的結果。胃腸功能障礙的病患中大約25-30%有睡眠障礙,而且當晚的睡眠品質與隔天的胃腸症狀有很大的關係。
詳全文

三高族 別忘了心血管檢查
心血管疾病就是心臟病與血管疾病的總稱,不僅是已開發國家的頭號殺手,據衛生署每年都會針對國人10大死因做統計,2010年的第2、第3名及第5名,分別為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再加上第9名的高血壓疾病及第10名的腎臟病等等,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疾病,其加總起來的死亡率,已經超過位居榜首的惡性腫瘤,也顯示心血管疾病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年紀有很大的關係,殷偉賢表示,年紀愈大、發生的機會愈高,尤其是天氣一變冷,很多老人家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容易發作。不過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門診會發現有些年紀輕輕30出頭的人,就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歸咎其中原因如下,一是飲食的西化,大家都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再者是生活形態的改變,工作依賴電腦、少勞動,平日運動量也減少,星期假日也常被電玩、電影充斥,更是雪上加霜。
詳全文

感冒
感冒正式的名稱稱為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聲帶以上的呼吸道而引起的疾病統稱,如鼻、鼻竇、耳朵、咽喉,感冒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如擤鼻涕、咳嗽和手都攜帶而來的細菌,感冒的病毒有上百種,就算對某一種有免疫力,也不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感染。
感冒的症狀相當多,如打噴嚏、發燒、鼻塞、流鼻水、喉嚨痛、頭痛、聲音沙啞、肌肉痠痛、肌肉無力、咳嗽等。另外感冒也可能引發一些併發症,如肺炎、支氣管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竇炎等。
患者有及時且適當的治療,通常可以在一星期左右痊癒,感冒期間應多休息、多喝溫、熱開水,不要喝冰涼、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香蕉、橘子和西瓜。感冒在秋季最容易發生,此季節應特別勤洗手、外出盡量帶口罩、少出入公共場所,以避免感染。
詳全文

腸炎
腸炎又可稱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腸道炎症性疾病的統稱,通常是指大腸內的炎症,以細菌和病毒引起者最為常見,只有少數的病因不明。患者可能會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或血便等情況。
腸炎較常發生在抵抗力較差的小孩身上,其可分類為急性、慢性及敏感性,急性通常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所引發的,慢性則是由諸多原因所造成的,而過敏性則是發生於體質敏感的人。常見之病況可分為細菌性腸炎、病毒性胃腸炎、寄生蟲性腸炎以及真菌性腸炎,其患者可能會有一些相關之疾病,如壞疽性膿皮病、關節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
腸炎通常是因為不潔的東西所引發的,所以預防最要緊的是應保持食物的清潔以及維持環境的整潔,如注意家戶衛生、避免帶小孩去公共場所、勤洗手、食器之注意及清潔等。
詳全文



年節飲食:
蓮蓉月餅當早餐,10日肥7磅
抵抗節日美食是減磅人士的最大挑戰。已屆中年的陳小姐(化名)因為膽固醇偏高,一直跟從營養師飲食建議,努力減磅兼控制膽固醇水平。惟一到中秋,親戚朋友也送月餅做禮,家中月餅堆積如山,最初仍能自控,根據營養師建議淺嚐即止,但後來仍抵不住誘惑,越食越多,後來更將雙黃蓮蓉月當早餐,結果僅10天體重增加3公斤。
詳全文

確保飲食安全 中元祭品先加熱再食用
中元節將至,家家戶戶開始預備各式肉類、乾果、雜貨普渡,不過臨床上常見民眾吃了不潔的祭品,或是吃不完的祭品放在冰箱中,感染病菌,導致腸胃炎、食物中毒等案例,醫師提醒,如要吃太陽下曝曬或從冰箱取出的祭品,應以瓦斯爐煮滾或電鍋蒸熟,完全加熱後再食用。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