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12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營養師帶路 美食健康吃
近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痛風病患增加,較油較鹹的小吃已不符合健康飲食需求,部分患者更因貪嘴多吃或進補過量,動輒尿酸過高痛苦不已。柳營奇美醫院營養師周雅婷建議,肉汁油膩鹽分及普林高不要淋太多,五花肉及豬頭肉脂肪含量較高建議適量攝取,荷包蛋一周不超過二至三顆,肝病病人建議選擇豆腐或油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高血壓病人配菜避免用含鈉量高的調味料或沾醬;粥類食品易使血糖升高應搭配青菜,魚皮脂肪含量較高,建議選用魚肉較好。內臟含有大量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患應減少食用,一碗豆菜麵熱量等於半碗白飯,需適當攝取。
周雅婷也糾正坊間流傳吃豆腐會使尿酸升高的不正確觀念。她表示,高尿酸原因可能是腎臟尿酸排除過少、尿酸生成過多或兩者皆有。人體內尿酸大部分體內自行合成,除限制高普林食物外,也需均衡飲食,搭配藥物控制並維持理想體重。
豆腐、豆乾或豆漿製作過程中擠掉黃漿水已溶解大部分普林,含量甚至比肉或魚類還低,且豆漿有大量水分,每日一杯不會造成普林攝入量增加,研究證實吃豆腐可改變血漿中蛋白質濃度及增加尿酸清除與排泄。反倒是發芽或生長中的嫩葉蔬菜,如豆苗、豆芽普林量比一般蔬菜高,建議急性痛風發作期應避免食用。
小吃通常口味較重且含油量偏高,周雅婷建議搭配青菜及適量攝取,尤其薑母鴨、羊肉爐或火鍋高湯都以肉類食物或動物骨頭熬煮,普林量高,又常加入酒精阻礙尿酸排泄,易造成血脂升高,許多人常在進補後引起痛風急性發作,建議冬令進補每月一次、以不超過一個飯碗量為宜,多吃青菜多喝水,才能享受美食又健康。
詳全文

降膽固醇有訣竅 3招控三酸甘油酯
台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羅佳琳說,即使飲食沒有半滴膽固醇,身體仍會自行合成,約占7成以上,而任何人吃了食物後,血中的三酸甘油酯就會上升,食物消化變成脂肪酸,若是沒有立刻去活動使用掉,就會被脂肪細胞儲存起來,當腹部、臀部、手臂等各部位都存滿了,就會轉存到肝臟,因此,三酸甘油酯高的患者,通常還會合併有脂肪肝的問題。
三酸甘油酯過高,不只是吃得太油,羅佳琳表示,吃進過多甜食、澱粉、水果等轉變為醣類,三酸甘油酯就會上升很快,不過,只要減少飲食攝取,並藉運動增加消耗,通常也下降得很快,這也就是為什麼酗酒者最為典型,只要戒掉屬於高濃度醣類的酒,三酸甘油酯就會下降得很快。
藉由飲食控制加上運動來降低膽固醇,效果並不像降三酸甘油酯那般良好,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飲食控制加上運動,膽固醇平均只能下降8%左右,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則平均可下降約40%~50%;雖然飲食及運動控管效率不高,但其加成效果仍不可忽視,建議想要降低膽固醇的民眾,最好要遵循減少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少碰高熱量的食物及多運動這三大原則。
【調控飲食3法】
方法1/吃好油,烹調有道
根據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建議,每人每天最好攝取10%~15%以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10%以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7%~10%以下的飽和脂肪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宜控制在7%以下)。
想要減少油脂量的攝取,調時宜採用蒸、煮、燉、涼拌方式,或自己以健康天然食材製作滷汁,如此油脂攝取量降低了,飽和脂肪的攝取比例也會降低。
方法2/多吃膳食纖維很重要
根據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應吃5~10公克水溶性纖維,以便將腸道中的膽酸包覆,從糞便中排出,身體的膽酸不足,便會啟動回饋利用機制,將膽固醇轉化合成為膽酸以彌補不足,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
方法3/別碰反式脂肪、少吃高膽固醇食物
想要避免膽固醇升高,除了富含膽固醇的食物要少吃,更要小心反式脂肪。植物油經氫化使油脂穩定、安定、可保存較久,但氫化的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吃多了會使壞膽固醇升高,像是甜食中常見的鮮奶油、酥油、人造奶油、奶精等,都是反式脂肪偏高的食物,吃多了只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營養師建議,最好每星期控制在2~3顆以內。一般沒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每日膽固醇的攝取量建議應在300毫克以內,以雞蛋為例,1顆雞蛋重量大約在60~70克之間,換算起來相當於含有250~270毫克的膽固醇,還在建議範圍內。不過,她提醒民眾,如果平日早餐已吃了蛋餅,午餐又吃番茄蛋炒飯,晚上還再吃荷包蛋,那可就一定超量了。
詳全文

延年益壽!研究:地中海飲食能減緩基因衰老
據《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中的蔬菜、橄欖油、新鮮魚類和水果的搭配,可阻止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基因衰老。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針對近5000名護士的進行了10多年的健康追蹤研究,以抽血檢驗代表身體老化程度的白血球基因「端粒」長度。結果顯示,長年以地中海飲食的受試者,端粒普遍較長,體內細胞衰老程度慢於其他人。
雖有助保持基因健康 但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提到地中海飲食,經常讓人聯想到「有利於健康」,比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截至目前的研究,雖然尚未表明是什麼物質使得地中海飲食有這樣的作用。但是與紅肉、動物脂肪等相比,地中海飲食當中含有大量的新鮮蔬果、魚類和白肉都對人體健康有益。
且過去的研究已證實,這些富含維他命的食物,有利於減少壓力對人體組織和細胞所造成的傷害。再加上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地中海飲食還有助於保持基因健康。不過專家也強調,此結果並不表示某單一的飲食習慣是最好的,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營養師小叮嚀:
 地中海飲食原則:
1. 多攝取蔬菜、豆類、全穀類 2. 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
3. 以魚肉或家禽肉等白肉取代紅肉
4. 適量飲酒:以紅酒為例,男性建議約240c.c.,女性約120 c.c.。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打造S號孕婦 健康養胎不養肉
打造S號媽咪的第一步就是依照懷孕前的BMI值來制定「孕婦健康補計畫」。懷孕前BMI值在18.5以下的準媽媽,孕期可增加13.6公斤,日本較嚴格,約9-12公斤;BMI值18.5-24,台灣與日本標準一致,應增胖7-10公斤;BMI24以上,應增胖到7公斤。建議準媽咪們,在懷孕初期就要做好體重控制,不僅可幫助順產,產後也能很快速回復纖細身材。
第一孕期(前三個月)寶寶還只是胚胎,此時增加體重、只會胖到媽媽,建議體重持平、飲食份量跟懷孕前一樣,只要飲食均衡,每餐都有澱粉、蛋白質和蔬菜,還是可提供胎兒足夠營養。若是第一孕期能做到體重持平,那恭喜妳已經取得S號媽咪的門票了。
第二孕期(4-6個月),每個月各增1公斤(約3-4公斤),並多吃優質蛋白質,包括魚、肉、豆、蛋、奶,多吃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纖維質,預防便秘。另可補充葉酸和鈣質。若飲食不均、常外食,可諮詢營養師,看是否需要補充營養補充品。
第三孕期(6個月後),每個月各增1公斤(約3-4公斤),飲食習慣照常,但要增加膠原蛋白的攝取,有助增加肚皮延展性、減少妊娠紋出現。但不建議吃雞皮、雞爪、豬皮類,因為膠原蛋白分子較大,人體不易攝取,油脂也較高,建議可買膠原蛋白粉。
程涵宇說,孕期過瘦過胖都不健康,健康攝取營養,控制體重,懷孕期間不宜減重,整個孕期最少也要增加7公斤的體重,以免影響到胎兒的正常發育。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壓力大易患高血壓 如何從飲食降血壓?
透過飲食,不僅可以降低壓力,也可預防高血壓的形成。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壓力大的人應多補充植物性食物,特別是蔬菜類;同時,鉀會促進鈉排泄,因此,攝取高鉀食物將能有效預防高血壓。
要如何從飲食上來緩解高血壓呢?程涵宇建議可多吃高鉀的食物,因為高鉀有對抗高血壓的作用,可幫助鈉離子排出,同時具有降血壓的效果。高鉀食物如香蕉,還富含維生素B6,可有效促進放鬆、舒緩情緒,以及幫助睡眠;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代謝能力和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可幫助情緒穩定,並可抗憂鬱。人體缺乏葉酸時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造成失眠和抑鬱症的出現,而菠菜含有大量葉酸,多吃菠菜可預防高血壓的形成。> >哪些食物可以舒緩情緒呢?程涵宇營養師說,均衡飲食,少吃加工食物,蔬菜每日3碗,並多攝取天然來源的食物可有效降低壓力。現代外食族多,蔬菜類常攝取不足,將會降低身體抗氧化能力,使自然調節壓力不平衡,因此應多攝取蔬菜類。進一步建議,壓力大的人不應攝取高油,以及高糖的食物,雖然這類食物可促進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讓人短暫心情愉悅,但若長期攝取,會吃進過多飽和脂肪酸,造成內分泌失調,嚴重恐引發憂鬱症。
詳全文

代謝症候群患者年輕化5項危險因子符合3項需就醫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國人10大死亡原因中,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死亡率高達35.7%,而世界各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持續上升中,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代謝症候群嚴格說來並不是一種疾病,可說是一種病前狀態,表示身體代謝開始出現異狀。此時血壓開始升高,但未達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血糖出現某種程度的胰島素阻抗,卻還未進入糖尿病的程度;血脂肪偏高則代表動脈硬化已具有初步威脅;若再加上腹部肥胖,危險性更高。
台南新樓醫院邱佩鈺衛教師說明,代謝症候群是可以有效預防的,主要方法在於建立「健康的生活形態」:保持規律作息,適當減重與保持標準體重,不抽菸、少喝酒,增加運動量、減少靜態活動,與適時紓壓。飲食則選擇低鹽、低糖、低油、高纖食材攝取,減少動物性脂肪、精製糖,及加工食品食用;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邱佩鈺衛教師提醒,符合健保署規定的特約醫療機構皆有提供免費的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的成人可享每三年一次免費;65歲以上成人每年一次的免費篩檢,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中的任一項目異常時,應該密切與醫師配合,適當的控制、治療,以減緩進展成為糖尿病,以及降低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季節保健-天冷防運動傷害 多暖身15分鐘
近來天氣轉涼,人體肌肉收縮、伸展性較天熱時差,民眾運動前熱身至少要比夏季增加15到20分鐘,年長者循環較慢,比年輕人更須注重熱身。復健科醫師李文任表示,最近因運動不慎導致肌肉拉傷、韌帶撕裂傷的患者增加不少,細問之下發現,多數人沒有做好暖身就直接開始跑步、跳舞、打球等劇烈運動,提醒民眾運動前暖身、運動後緩和都非常重要。
許多民眾運動前沒有熱身習慣,身體肌肉僵硬、收縮不順暢,再加上天氣涼、循環差,就容易發生傷害,活動過程中也可能會抽筋。
李文任提醒,做任何運動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讓肌肉、關節維持在最佳狀態,才不易受傷,若運動期間有任何不適,應立刻停止,做簡易處理後就醫,千萬別硬撐。秋冬期間運動前熱身,至少要比夏天多15到20分鐘,才能確保肌肉更具有彈性、穩定度更好。
運動健身教練Tina則說,民眾運動強身、減重也要注意循序漸進,像是跑步前一定要先緩緩扭動四肢、腰部,放鬆緊繃的肌肉,全身都感到微熱時再運動。跑步時要注意調整呼吸節奏,從慢跑逐漸加快速度,千萬不能在未暖身前,就以跑百米速度衝刺。
詳全文



戒菸健康:
吸菸 損耗Y染色體
根據這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科學家發現,和從未吸菸或已經戒菸的人相比,吸菸者血液細胞的Y染色體損耗較多。Y染色體在決定性別與精子製造上扮演重要角色。
杜曼斯基說:「男性一般而言壽命短於女性,以及吸菸對男性危害較大的原因,這項研究或許可以提供部分解釋。」
吸菸除了可能導致致命的肺癌外,也是各種嚴重疾病的重大風險因子,是慢性病早死的可避免主因,像是心臟疾病、中風與高血壓。
研究人員發現,吸菸者的Y染色體損耗似乎和吸菸量有關,吸菸量和Y染色體損耗成正比;然而有些男性戒菸後似乎能重獲Y染色體。
研究人員佛斯柏格(Lars Forsberg)表示,因吸菸造成的Y染色體損耗結果看來是可以逆轉的。他說:「這項研究發現對於鼓勵男性戒菸可能很具說服力。」
詳全文



藥品健康:

解酒藥真能解酒?藥師:沒這種藥
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彥儒藥師表示,臨床上尚無真正解酒的藥物,目前衛福部核可的藥品中,也沒有一項藥品的適應症是「解酒」,所以解酒最好的方法就是使酒精的代謝加快,建議可以多喝水、多休息,以減緩飲酒後帶來的不適。
黃彥儒叮嚀,市售所謂的「解酒液」多以同音諧音來規避法律,例如,解「久」液。這一類產品大多是食品,含有補充體力的維生素B群及其他抗氧化物質為主。由於酒精主要透過肝臟代謝,所以飲酒會造成肝臟負擔,比起飲酒後服用藥物,還不如平時就做好保肝工作。然而,若要保肝,藥師建議挑選有衛福部認證的健康食品較有保障,若是保肝藥品,則一定要有完整藥字號標示才不會買到假藥,購買時須確認藥品的適應症,並經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才會安心確效。
目前市售的健康食品如人蔘、牛樟芝與五味子等,聲稱可針對化學性肝損傷能夠保護肝臟,而且牛樟芝被炒得火熱,市售產品非常多種;但是,黃彥儒藥師特別提醒,購買野生牛樟芝是違法的,而且野生牛樟芝目前無完善管理制度,容易有重金屬汙染,品質較不穩定,沒保到肝反而會傷肝,故建議選用有通過安全檢驗,科學製成的牛樟芝較有保障。
詳全文



疾病健康:
防食道癌 火鍋忌吃大辣、過燙
「由於口腔癌與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都是菸、酒、檳榔,導致『雙癌並生』比例偏高。」王成平表示,檳榔會提高食道癌風險2.3倍、吸菸提高4.2倍,飲酒則提高7.6倍;若3者「通吃」,食道癌風險更高達195倍。白明忠透露,以全台嚼食檳榔人口比例為全國平均2至3倍的花東地區為例,民眾食道癌發生率也達全國平均的2倍。
「國外研究顯示,長期食用過於燙口的食物,罹患食道癌風險為常人的9.5倍。」白明忠解釋,長期嗜吃熱湯、辣食,易反覆燙傷、刺激食道黏膜,且熱辣食物大量進入胃部,會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食道逆流風險,而酸性胃液不斷刺激食道黏膜,易引起慢性發炎,使食道黏膜癌前病變風險激增。白明忠強調,民眾冬令進補、聚餐時常吃過量,又喝酒,極易嘔吐,造成食道黏膜受損,應儘量避免。
王成平指出,臨床上發現喉嚨有異物或頸部腫塊者,若習慣使用菸、酒、檳榔,會建議檢查食道,以防食道黏膜癌變。白明忠建議,頭頸癌患者若病理切片曾發現異常組織,應每半年做1次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而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者,則應每年接受內視鏡檢查。
詳全文

PRP幫幫忙 膝關節退化新選擇
台大竹東分院復健中心邱熙亭醫師表示,如果服用藥物等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則可依個人病情考慮接受增生療法,使用能促進修復的溶液,以周全性的注射治療法,分幾次注射在慢性受傷的組織上,幫助疼痛緩解。
近來廣受討論的PRP(platelet-rich plasma,血小板濃厚血漿)是增生療法注射的新選擇之一。它是抽取病患自身的血液,經由離心等步驟,去除掉大部分白血球、紅血球,再萃取出來的。裡面富含生長因子與血小板,可促進受傷退化部位的細胞與血管增生,加速修補組織的機制。因為來源是取自自身體內的血液,所以沒有排斥的問題。目前臨床使用範圍很廣泛,已使用於運動傷害、骨骼軟組織疾病、整形外科、眼科、牙科、糖尿病患慢性傷口等疾病治療。早在20多年前,國外已有醫師開始使用。
目前的研究報告發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特別是早期膝關節炎病患,其療效比玻尿酸注射好;PRP也可能有促進人體關節自行生成玻尿酸的功能。另外在網球肘、足底筋膜炎也有文獻發現比傳統類固醇注射療效好,並能避免肌腱斷裂的可能副作用。要注意的是,此種治療的較常見副作用有注射部位瘀血、短暫疼痛不適、感染等。不過大部分輔以口服藥物與熱敷,即可緩解症狀。
邱熙亭醫師提醒,如果有退化性關節與慢性軟組織疼痛的症狀,做過傳統保守療法沒有改善的話,一定要找專業醫師診斷,並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增生療法、PRP或其他治療。
詳全文



年節飲食:
吃1顆芝麻湯圓 走路20分鐘才消耗
國健署調查市售湯圓熱量,4顆包餡湯圓或54顆無餡紅白小湯圓的熱量,相當於1碗白飯;其中,以紫糯花生湯圓的熱量最高,其次依序是芝麻湯圓、鮮肉湯圓、無餡紅白小湯圓。
如果以運動熱量來換算,60公斤體重的人步行時速4公里,吃完1顆紫糯花生湯圓要走21分鐘,吃1顆芝麻湯圓要20分鐘、鮮肉湯圓17分鐘、無餡紅白小湯圓1.5分鐘。
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說,吃甜食會誘導胰島素抗性,造成現代人常見的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文明病,以及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風險;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吃甜食會上癮,甜食就像甜的毒品。
邱淑媞提出聰明吃湯圓的撇步,首先少量食用,甜湯圓在湯部分用清湯,以薑汁、枸杞、一點點的桂花釀來調味,三高以及肥胖、代謝症候群的人,要用湯圓來替換主食。
至於包餡鹹湯圓內餡則含絞肉及油脂,鈉含量是包餡甜湯圓的75倍,建議湯頭的配料不要再用熱油爆香,改採無油蔬菜湯,搭配茼蒿、小白菜等蔬菜食用,除減少油脂攝取,也能增加飽足感。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