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活更久!研究:每天吃全穀 可降低死亡率
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族人數增加,以致有多數民眾攝取過多精緻食物,進而忽略蔬果纖維量的攝取,因此,為了民眾健康著想,就連國健數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也強調主食類應以全穀或未精製的原態食物為主,至少要佔主食類的1/3。根據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攝取越多全穀食物,例如:燕麥粥等,有助於延年益壽,降低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但這飲食方式不會影響死於癌症的風險。
每天攝取28克全穀 可降低5%死亡風險
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大學,從1980年中到2010年間,針對7.4萬名女性及近4.4萬名男性進行分析,結果在1984年時,受訪者的健康狀況皆良好,直到2010年時,卻已有2萬6000人死亡。
對此,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約28克全穀(如糙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的人,不僅可降低5%死亡風險,也能減少9%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只不過就算全穀類食物吃多,也並不代表死於癌症的機率會降低,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詳全文
營養師小叮嚀:
1. 對麩質過敏者
2. 消化能力有問題或剛作完腸道手術者
3. 患有腎臟疾病者
等不適合攝取全穀類食物。若非吃不可,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過後再食用。
兒童不愛吃菜改水果 營養師:不可
「孩子不吃蔬菜怎麼辦?不吃蔬菜可以改吃水果嗎?」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林京美說,蔬菜和水果不同。
林京美說,蔬菜和水果的差異在於,水果含(果)糖量高於蔬菜,因此若家長以水果(汁)取代蔬菜,在不知不覺中小孩會攝取過多來自果糖熱量,長期累積可能會增加長大後形成肥胖及肥胖帶來的慢性疾病危險。
她說,蔬菜在烹煮過程中,會添加油脂,促進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A、D、E、及抗氧化植物性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在體內吸收量及利用率,達到保健目的。
她說,現今飲食觀念是「蔬果579」及「彩虹原則」,2-6歲兒童,每天建議5份(包括2份水果);6歲以上、青少女及女性成年,每天建議7份(含2份水果);青少年和男性成人,每天建議9份(含2份水果)。
她說,「彩虹原則」是指蔬果的色彩如彩虹7色,不同顏色所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及多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類胡蘿蔔素及多酚類不同;多色且多樣化均衡攝取蔬果,可以抗自由基及抗氧化以促進身體健康。
詳全文
癌症35%飲食造成 適量彩虹蔬果健康防癌
根據癌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80%的癌症可能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其中飲食占癌症發生原因的35%。
衛福部豐原醫院營養科謝惠敏主任表示,壞的飲食會提供一個環境讓壞的基因表現,但好的飲食則會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來對抗壞的基因,均衡適量的健康飲食要從日常飲食中減少致癌物質的攝取開始。
江佳容營養師建議,防癌飲食守則因以均衡、高纖、低脂的飲食和多運動為主。增加蔬果攝取量,每天至少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各種顏色的蔬果都要攝取,食物類型可多變化;每日維持20~30分鐘的運動,例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選擇肌耐力運動,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以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來預防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全民應力行正確的蔬果攝取量,才能有足夠抗氧化營養素及植物化學物質,以利消除自由基、增加免疫力,並預防癌症及其他文明病的發生;抗氧化營養素及植物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穀類、豆類、蔬菜、水果等天然植物中。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嬰兒副食品6個月吃剛剛好
WHO建議餵哺全母乳的寶寶可於六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然綜觀全世界的寶寶添加副食品的時間早晚不一。
根據國外醫學網站(WebMD)資訊,小孩若出現一些徵兆,就代表他們已經準備好接觸副食品。包括:
一、小孩在有支撐的情況下可以好好坐著,頭部、頸部也都可挺直,不會歪歪倒倒。
二、體重為出生時的兩倍重。
三、大人吃東西時,小孩會很有興趣,甚至想去抓大人盤子中的食物。
四、小孩可以讓食物停留在嘴巴裡,當食物進入小孩口中,不會溢漏出來。
五、小孩吃奶非常頻繁,或者喝奶後,還是一直感覺很飢餓、一直想要吃東西。
美國兒科醫師珍妮佛‧舒表示,小孩四到六個月大為接觸副食品最佳時機,此時小孩消化系統已經可以處理固體食物,且這段時間開始吃東西,並不會讓過敏變得更嚴重。如果小孩超過六個月才開始吃副食品,可能會拒食、偏食。
小寶寶身體原本有儲存一些鐵質,到了六個月大的時候,鐵質開始耗損殆盡,雖然配方奶含有鐵,不過母乳中的鐵較容易被吸收,而有些寶寶無法從液體食物攝取足夠鐵質。如果讓小孩六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小孩就可以有多種含鐵食物可供選擇,像肉類、豆類、菠菜等都含有鐵,這樣就能解決小孩缺鐵困擾。
方旭彬主任建議,一歲以前,嬰幼兒主食應以母奶或合格配方奶為主。嬰兒首次吃副食品,建議先從稀釋果汁等液體食物開始,味道不宜過酸,以免小孩抗拒,也不宜過甜,否則可能影響正常喝奶量。可以在兩餐之間吃副食品,剛開始先少量嘗試。開始的時候,寶寶可能不太適應,家長不要灰心,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嬰兒開始吃新食物時,需要接觸、品嘗八到十次,才會慢慢接受,不要嘗試一、兩次就放棄。
詳全文
別用奶瓶餵食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營養師鍾政玲指出,吃副食品時,要讓小孩習慣口腔咀嚼、吞嚥動作,如果使用奶瓶餵食,就會剝奪小孩學習機會。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也提醒,最好不要將固體食物放在奶瓶中餵食,這種做法不只會延遲小孩飲食技巧發展,還可能讓小孩噎到、窒息,小孩也可能吃太多。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建議,家長讓小孩吃副食品,應盡量避免過鹹、過辣與含糖食物。小嬰兒也不宜食用堅果、種子、爆米花、薯片、脆脆的餅乾、生胡蘿蔔、葡萄乾、整顆葡萄、熱狗等食物,主要原因在於小孩吃這些食物容易噎到、引起窒息,因此最好避免食用。此外,蜂蜜可能引起感染、食物中毒,一歲以下嬰幼兒千萬不可以吃蜂蜜。
為小寶寶加熱食物時,不要使用微波爐加熱,以免小孩口腔、喉嚨遭燙傷。最好隔水加熱,或用蒸氣蒸熟,加熱後,記得搖一搖,確保熱氣均勻分布。當家長餵奶時,不要讓小孩含著奶瓶入睡。小孩含奶瓶入睡時,小孩可能含著配方奶,如此就容易造成蛀牙、窒息,且可能引起耳朵感染。
另外,準備副食品時,也要特別注意乾淨、衛生。鍾政玲營養師表示,裝盛食物的容器、餐具、砧板等都要清潔乾淨、晾乾。處理生、熟食的時候,最好使用不同砧板。
如果副食品吃不完,就要存放於冰箱。不建議副食品在冰箱冷藏室冰超過兩天以上。製做嬰兒副食品,也不要一次做太多,以免吃不完。如果一次做太多,食物容易變質、口味、口感也會變差,且小孩連續好幾天都吃一樣的食物,變化不夠,很容易厭煩。
鍾政玲營養師建議,對於七、八月大的小孩,可以將食物做為糊狀、泥狀。若可以每天製作副食品,當然最為理想,無法每天製作的話,一次製作兩天份還可以接受,食物變化可多一點,營養也要均衡。對於十個月、十一個月大的小孩,食物質地不需要太細、過於綿密,讓小孩有機會可以訓練咀嚼功能。
詳全文
老人健康:
天然食物預防失智 比健康食品有效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指出,研究證實,每天食用蔬果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約3成,每週吃魚則可降低失智症之一的「阿茲海默症」風險達35%,但市售營養品目前多無臨床數據證明有助神經細胞再生。營養師許薰云強調,缺乏纖維與過度攝取高果糖糖漿、鹽分、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都是易造成失智的不良飲食習慣。
【多吃魚少吃肉】 「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及中年血壓、血脂偏高者,都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王培寧強調,要預防失智症,至少從中壯年起就要特別注意飲食。許薰云指出,富含反式脂肪的糕餅、烤酥油,以及富含飽和脂肪的豬油、奶油、棕櫚油、椰子油等食品,都應儘量少吃;牛、豬、羊肉宜選擇精瘦部位,並多採魚類、去皮雞肉、黃豆製品等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許薰云說,研究顯示,每週吃2至3次總共約6兩(225公克)的深海魚,可降低失智風險約4成。
許薰云建議,食用油可多選擇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葵花油或紅花籽油,每天攝取量約2茶匙;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等,每天食用量約1.5至2湯匙。她分析,堅果、種子、酪梨等食物也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但由於熱量高,切忌攝取過量;酪梨可煮湯食用,堅果類每天則以1份為宜,約為7顆腰果、15顆開心果、4顆夏威夷豆、18顆花生、8顆杏仁或2茶匙黑芝麻粉。
【天然的尚好】 「研究證實,65歲以上健康成人每天飲用約3杯、420毫升的紅酒,可降低失智風險。」許薰云解釋,紅酒含有白藜蘆醇、花青素、兒茶素等抗氧化成分,有助預防失智症,但也不宜過量,若每天飲用超過4杯、560毫升,反而可能使智力退化加劇。
「天然食物預防失智的效果絕對優於人工食品。」王培寧強調,市售標榜能預防失智的維他命、銀杏、魚油等健康食品,多無促進神經細胞生長的臨床實證,唯一有助神經再生的方法就是「多運動」。而要維持神經細胞的功能,則需仰賴「常動腦」,例如旅行、打麻將、下棋、玩牌、使用電腦及從事料理、園藝等活動。
詳全文
心理健康:
正面思考、冥想 助癌患康復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研究人員林達‧卡爾森指出,正面思考、參與團體互助,甚至投入冥想的癌症患者,端粒縮短的程度較小,代表健康狀況較好。
研究人員表示,端粒為細胞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在細胞分裂的重複過程中,染色體也同時複製,但端粒卻無法完全複製,每一次端粒會隨著複製的過程變短,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便難以繼續分裂。端例縮短幅度較小、較慢,代表健康狀況較佳,國際上研究已顯示,長期壓力會促進或快縮短染色體端粒的長度。研究人員指出,癌症患者常面臨沉重心理壓力,需要卸除一些心理壓力。
禪修、打坐也被視為冥想的一種。由於藥物無法改善所有病患的症狀,放鬆身心的輔助改善健康方法近來受到肯定,常見的有冥想、打坐等。冥想時人體副交感神經取得優勢,情緒較為放鬆,同時啟動內在的修復功能,能使白血球活動力增強。適度活動可提高血清素和腦內啡,調節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改善負面情緒。
詳全文
保持樂觀 較能擁有「強心臟」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團隊發表於《健康行為及政策回顧》期刊的研究顯示,較樂觀的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普遍較佳。
研究人員整合5千多位52至84歲中高齡民眾的血壓、血糖、血脂、日常飲食內容、運動頻率、吸菸習慣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等數據,將受試者的心血管功能以低、中、高等3種等級呈現,並與樂觀程度比對後發現,較樂觀者「達到高標」的機率,是較悲觀者的2倍,且較樂觀者逾半數心血管功能都在中等程度以上。
「儘管中老年人無法避免肝病、腎臟病及關節炎等疾病,但常保樂觀心態,確實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伊利諾大學社工系教授羅莎芭赫南德茲解釋,樂觀者普遍較少抽菸、較常運動,血糖、血脂及BMI值超標的比例較低,是心血管功能較佳的原因。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小心吃到假肉!醫師教你10招安全「呷」肉
肉品是人類最好的蛋白質來源,而蛋白質又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所以選擇好的肉品,是相當重要的,顏宗海醫師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肉品食安須知:
1)選擇有CAS 認證的肉品。
2)選擇優質及信用的供應商。
3)平時多注意食安的相關新聞。
4)絕對不吃內臟、雞皮、雞胗、雞腳、雞脖子、鴨舌、鴨腳、鴨肝、肥肉等,會蓄積藥物或病菌的部位。
5)肉品買回來應儘速放進冰箱。
6)徹底煮熟再食用。
7)健康吃肉,不要吃高溫烹調或以雞鴨鵝油等動物油作為烹調油脂。
8)多吃原形優質肉品,不吃劣質肉品加工的食品。
9)不要迷信溫體現殺,要選擇全程低溫屠宰與運送保存有專業設備的物流公司。
10)注意肉品鮮度,避免買到灌水肉、添加藥劑保鮮的肉品。
當肉吃太多時,你可以這麼做/不管是重金屬、環境荷爾蒙、抗生素等等因素的污染,都可以藉由飲食內容的調整: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果促進排泄,纖維質高的蔬果,可以加速腸胃道內容物的清除,協助排除危害因素。
詳全文
3少3多 讓您遠離大腸癌
大腸癌位居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胃腸科主任蘇銘堯及臺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光濬都表示,罹患大腸癌和錯誤的飲食習慣非常有關,飲食最好注意以下細節:
1、少吃動物性脂肪的食物
這些脂肪需要人體分泌膽酸,而過多膽酸對於大腸有害。醫學研究也發現,高熱量食物會讓體重增加,過胖和罹患大腸癌有正相關。胡光濬醫師說,流行病學資料已明確顯示,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癌罹患機率。
2、少吃、避免吃醃漬食品
很多醃漬食品含有氧化物,易讓大腸黏膜突變、分化。
3、少吃油炸、燒烤、煙燻食品
燒烤、煙燻食品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自由基,易破壞再生黏膜,因此少吃可避免大腸癌發生。
4、多吃含纖維的食物
纖維可吸附致癌物質,有利腸道排除致癌物質。
5、多吃鈣質
鈣可在腸道和脂肪酸及膽酸結合,減少致癌物質接觸大腸壁。
6、多吃維生素A、D、E、含硒食物
這類營養素要靠攝取蔬果得到。胡光濬醫師說,上述脂溶性維生素可抗氧化,保護大腸黏膜,防止大腸壁黏膜分化太快或是分化得不好。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居家阻力訓練 有效控制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多合併體重過重或肥胖問題,因此除了平時應持續養成飲食控制習慣以及配合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是仍須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鹿港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黃睦升指出,像是快走、游泳、有氧舞蹈等都是不錯的有氧運動,另外也可採以漸進式的阻力訓練,幫助提升運動效果。
研究證實,阻力訓練能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葡萄糖耐受性及降低糖化血色素比例;居家的漸進式阻力訓練,透過雙人使用X型核心訓練繩,不但能增加運動樂趣,更有助於改善肌肉強度和耐力。
包括扭腹部脂肪、腹肌阻力訓練、核心肌群訓練以及下肢阻力訓練,利用中央連結器與兩條彈力繩組成的X型核心訓練繩,依照訓練目的調整,可幫助產生拉力;黃睦升說,像是腹肌阻力訓練,就是兩人雙手插腰且背對站著,將X型核心訓練繩握把套在肩膀處,調緊後,兩人同時前彎腰鞠躬約30度,幫助達到肌肉群運動效果。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阻力訓練時,應從低量強度開始,且一周兩天,每個動作每回應重複10至20次為佳,在逐漸增加到一周三天;黃睦升提醒,若運動後出現不適,也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運動訓練的協助,幫助有效控制糖尿病。
詳全文
藥品健康:
正確剝藥 才能確保藥效發揮
多患者會在醫師要求下,將藥量減半,但多數患者都無法正確將藥品剝半,尤其若請藥師ㄧ次性處理,也可能會因預先剝半,容易碎成小片,不但藥量無法掌控,也容易變質;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張展維指出,其實只要懂得掌握幾個技巧,就能輕鬆自己將藥品剝半服用。
像是多數的口服藥錠中央都有明顯刻痕,這時就可藉由茶杯或手指的圓弧,從中央折半,輕鬆剝成兩半,但民眾要注意,要用手剝開前,一定要記得洗手;張展維說,若口服藥錠沒有刻痕,可到藥局購買簡易的藥品剝半器,就能順利將藥品剝半。
藥劑科組長張展維進一步說明,民眾若想使用剪刀等工具,就要注意刀具是否太厚以及是否消毒等問題,否則很容易就將藥品裂成碎片,建議民眾還是在服用前再進行剝半,才能確保在服藥時間內,吃到足夠的藥量。
若碰到特殊形狀或無法順利剝開的藥品,就應尋求專業的藥師協助,否則像是長效劑型藥物,有效成份就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釋出,屆時不但無法發揮藥效,也可能傷害患者健康;張展維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麻煩,剝不開藥品等,反而自行調整用藥方式,影響健康。
詳全文
疾病健康:
戒嚼檳改善大肚腩 登國際期刊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表示,家庭醫學科醫師廖婉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院長黃實宏的指導下,研究分析102年新北市老年農漁民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嚼食檳榔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約4成。研究論文刊登於2014年物質濫用醫學國際期刊「藥物與酒精依賴」(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依據民國101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
對於研究動機,廖婉秀表示,過去研究已經證實嚼食檳榔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但近年來有證據顯示,嚼食檳榔也可能與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相關,為了證實此論述是否屬實,研究團隊投入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系統化的研究,分析3177筆資料,發現嚼食檳榔造成肥胖是不嚼食檳榔者1.43倍,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到1.38倍,中樞型肥胖的風險更是遽增為2.27倍;此外,過度嚼食檳榔可能造成血壓上升、血管硬化等疾病。嚼檳榔的量愈大,對心血管的傷害愈大。
研究論文「嚼檳榔與心血管疾病之關聯:台灣之橫斷面研究」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同時發現,戒嚼檳榔可改善中樞型肥胖,也就是俗稱的「大肚腩」,進而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詳全文
肥胖、運動使關節軟骨退化 關節炎患者趨年輕化!
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遺傳的體質,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構造,造成全面性的關節功能損傷,是全身性的破壞,可經由驗血檢驗出。
而市售強健關節與軟骨的保健食品多種,游醫師說:「葡萄糖胺是唯一對於膝蓋關節退化有治療效果,葡萄糖胺能藉由血液循環提供給軟骨再生能力,而且臨床被證實的。」其他如鯊魚軟骨、各類軟骨素等,目前為止並沒有被證實具有療效,民眾食用後如沒有特別的妨害,可當作保健食品食用或心理安慰劑使用,也許有療效。
維持體重、改變運動項目 皆是保養關節的良方!
游醫師建議,有關節炎的民眾,體重需要維持不過胖;在運動上可改變爬山、慢跑等項目,改為游泳、散步,也要買一雙適合運動的好鞋;平時減少走樓梯、拿太重的東西或維持一個姿勢過久。另外,治療關節炎的方式很多,除了服用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外,也有施打玻尿酸、血小板PMP等方式,但皆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獲得有效果的治療。
詳全文
年節飲食:
年節食品抽驗結果,除「硫」最重要!
新年假期結束,接下來準備過農曆春節了,但選購年節食品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喔!新北市衛生局今年首波抽驗金針、竹笙等年節商品,80件中,有19件的二氧化硫超出標準值,不合格率達24%,其中一件甚至超標86倍,建議民眾烹調前,可經冷、溫水浸泡,若再以熱水煮、流動水沖,「除硫」效果更佳。
《冷、溫水浸泡有助「除硫」》
二氧化硫可使食材不易褐變,因此經常作為漂白劑,通常以亞硫酸鹽存在食品中,食入過量的亞硫酸鹽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尤其氣喘患者,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不可不慎。
建議民眾採購時,選擇商譽良好、完整包裝的產品,烹調前仔細清洗,例如竹笙以冷水浸泡1小時(每30分鐘換一次水),或以45℃溫水浸泡半小時,可使二氧化硫減少97%,若再以熱水煮5分鐘,可減少99%,使用流動水沖1小時則完全消失。
詳全文
過年別貪吃 4大慢性病患要忌口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因此,在這歲末之際,家家戶戶除了忙著除舊佈新外,也開始紛紛準備或預訂年菜,但你知道嗎?在享用美味大餐的同時,若不經意恐會有損健康,尤其是慢性病友,往往在不經意間,就讓身體亮起紅燈。
對此,安南醫院營養師何宜秦及潘曉亮,特別針對不同的慢性疾病患,提供注意事項,只要謹記原則,就可避免貪吃對造成身體負擔:
1)糖尿病/應要多食用蔬菜,增加纖維質攝取,以減緩糖份提升幅度,不過,要特別注意含醣食物的攝取,如發糕、年糕、蘿蔔糕等,另圍爐火鍋物中常見的玉米、芋頭、南瓜、山藥等也容易造成糖份過高,因此,皆應多加留意。
2)慢性腎臟病/需控制蛋白質之攝取量,因年菜通常以魚肉、海鮮為主,而魚肉、海鮮、雞蛋皆屬於蛋白質食物,只要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過多,所以,須嚴格控制蛋白質之攝取量,以避免增加體內含氮廢物,引起尿毒。
如有血磷過高之患者,則需搭配醫生開立之磷結合劑,以免過完年血磷也跟著高起來,血鉀過高之患者,須盡量避免攝取生食、生菜、高鉀水果(如香蕉、棗子),且在食用水果時,可切成塊狀裝成一平碗,一日兩碗的原則,並以新鮮水果代替果汁,避免過量。
3)高血壓/要留意鹽分攝取,避免加工食品、太鹹及重口味的食品,減少調味料(如沙茶醬、蕃茄醬)使用,以及注意隱藏鈉含量的食物攝取(如香腸、燕餃),另外,也要節制瓜子、肉乾、蜜餞等,因為這些食物往往邊吃邊看電視、聊天,一不小心就過量攝取,導致血壓過高。
4)高血脂/應避免攝取可見油脂與膽固醇之攝取,例如:動物皮及肥肉、肉臟等,另外,加工食品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油脂,如貢丸、魚丸等,應注意攝取份量,而富含膽固醇食物如烏魚子、蟹黃等內臟類食物,也要酌量食用。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