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4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甜」蜜的圈套 糖吃多影響學習
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糖以各種形式存在,不管是葡萄糖、果糖、蜂蜜或是玉米糖漿,都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據了解,超市裡74%的包裝食品都含糖。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每天卡路里的來源以攝取5%的「糖」為限,只不過,大部分民眾對糖的攝取量都超標。
神經學家妮可‧阿維納曾在TED教育影片《This Is Your Brain On Sugar》中表示,人腦的多巴胺機制,會讓我們對各種食物吃膩,但大腦卻不會對糖喊「停」,使糖像「毒品」一樣總是吃不膩,換句話說,嗜糖的的結果,會讓大腦的機制失控,對糖的接受度跟著提高,變得更想吃糖。
這種現象對小孩影響最大,因為如果孩子從小就依賴糖的存在,往後人生只會越來越嗜糖。一份在2012年發表於《生理學》期刊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結果指出,嗜糖會阻礙學習成效,也會讓記憶力變差。這是因為糖會損害大腦的神經連結,讓大腦細胞間的溝通受損。
【導致沮喪和焦慮】 同時,大腦也會開始拒絕控制血糖的胰島素,讓體內的血糖忽高忽低,導致情緒化和疲勞感。此外,血糖指數過高,也會造成沮喪和焦慮感。
詳全文

美研究:一天吃兩份綠色蔬菜可延緩大腦退化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一天攝取兩份綠色蔬菜可延緩大腦退化,有效預防老年痴呆症。
研究人員發現,綠色蔬菜,例如:菠菜,有助老人保持頭腦敏銳,只要每天攝取兩份綠色蔬菜,就能有效延緩老化。
研究報告指出,保護大腦的主要是維他命K、葉酸、為他命B9,還有葉黃素及Beta胡蘿蔔素等天然物質。
研究人員針對950年平均年齡約80歲的男女進行了1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習慣攝取菠菜、芥蘭菜等綠色蔬菜的受試者,他們的大腦明顯不易老化,認知能力的減退速度平均比其他人慢了11年。專家指出,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就能有效延緩老年痴呆症。
營養師小叮嚀:
一份蔬菜 = 可食部分100公克(大約直徑15公分小碟子量或七分滿碗)。

詳全文

全穀食品 刺激孩童腦部發育
董氏基金會透過健康兒童全球飲食教育計畫,與營養午餐的介入,培養學童的習慣,持續三年後進行學童調查,僅剩8.5%學童依舊表示自己不吃全穀、而天天吃蔬菜、水果的學童比例分別為51%、48%,整體過重及肥胖人數也少了11%。
家長不妨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全穀比率,讓孩子漸漸習慣全穀較有嚼勁的口感,而且多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幫助消化、按摩牙齦有助牙周健康,還能刺激腦部發育,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學齡前的咀嚼還會影響口腔齒顎發展、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影響未來說話能力的發展。
董氏基金會建議,改吃糙米飯最好,簡單又無油無糖,也可將紫米、全小米、全燕麥等入飯;點心可選擇紫米紅豆湯、糙薏仁湯等,而全麥、全榖麵包則要注意其全穀比例及油糖含量。
選擇全穀,看、聞、摸。全穀的種類繁多,品質較好的全穀粒顆粒較完整、質實飽滿、大小均勻,且顏色均勻有光澤,選購時應注意是否多雜質或是穀粒破碎;另外也應注意其包材上否有濕氣產生,或是有蟲蛀情形;另因全穀粒的胚芽油質含量較高,選購時還可用鼻子聞聞看,若有油耗味品質就會降低,也要記得儲存在常溫、乾燥、通風的環境中。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3歲前喝母乳 降低寶寶過敏機率
初春溫度變化大,嬰幼兒過敏拉警報!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每年此時,嬰幼兒出現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氣喘發作等情形都會增加,提醒父母務必把握3歲前的預防關鍵期,從嬰幼兒出生開始儘量哺餵母乳。
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王泰儒指出,除了天氣變化外,現今寶寶接觸的環境不良因子多,包括空氣污染、霾害、塑化劑及食品添加物等,長期下來,發生過敏的機會就會增加;一旦過敏被誘發,就可能啟動過敏進行曲,陸續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氣喘等症狀。
「3歲前的預防過敏關鍵期!」王泰儒表示,寶寶3歲前的免疫平衡調控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很容易被誘發過敏體質,也就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期,提醒家長務必掌握這段時間,做好環境控制,並為寶寶慎選飲食,才能避免孩子日後受過敏以及免疫失衡相關等疾病所苦。
如何預防寶寶過敏?王泰儒強調,母乳是最天然的抗體,富含多種營養素,更含有免疫球蛋白及抗發炎因子,能增強寶寶免疫力,對抗外在的不良環境因子,建議媽媽在孩子出生後,應儘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提供寶寶最妥善的保護,降低過敏機率,提升免疫平衡力。
詳全文

外食孕媽咪,營養不減分
孕媽咪的外食隱憂
外食的5項危機,提醒孕媽咪出外享用美食之餘,也別忘了為健康著想。
1.高油、高鈉、高糖
2.膳食纖維不足
3.營養素攝取不足
4.體重增加太多
5.衛生堪憂
輕鬆吃,健康無負擔
除了控制分量多寡,也要重視食物的質量,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才能攝取完善的營養,只要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就能避免妊娠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產後身材回不去的窘境發生。
孕期所需營養知多少?
1.懷孕初期
孕媽咪在懷孕初期難免有些不適,如孕吐、噁心感等,建議孕婦可選擇較清淡食物,減少不適的情況發生,張斯蘭營養師表示,懷孕初期(1~3個月)和孕前的飲食內容大致相同,提醒孕媽咪無須刻意進補或是增加熱量。此階段孕婦應攝取的營養素有碘、鎂、鋅、維生素C、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E。
2.懷孕中期
懷孕初期不適症狀漸漸改善,並且開始恢復以往食慾,相較懷孕初期,此階段為提供胎兒生長所需的養分,像是胎兒的器官發育,因此,孕媽咪每天應該增加300大卡的熱量,並加強蛋白質攝取增加10公克。
3.懷孕後期
進入懷孕後期,胎兒的成長速度會大幅提升,比起懷孕中期,孕媽咪一天可多增加300大卡熱量以及蛋白質10公克,張斯蘭營養師提醒,此階段因為孕婦的胃口變好,應留意體重增加速度是否過快,若是胎兒體積過大可能導致生產時困難。
Check!不良飲食習慣
1.飲食不正常
2.飲料、零食取代正餐\r
3.睡前吃消夜
4.水分補充不足
5.水果取代蔬菜
6.錯誤的體重迷思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老來增進社交活動 可延緩記憶、思考退化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神經醫學會所出版的《神經學》期刊。
研究含括兩百五十六人,這些人平均年齡八十七歲,研究開始時,這些人並沒有任何記憶、思考能力病變。
研究追蹤歷時四年發現,如果這些人從事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進行木工、陶器、縫紉等手工藝活動,或常看戲、參加閱讀俱樂部、打電動、上網搜尋資料、進行網路購物,往後較不會出現認知缺損。
研究人員發現,中年、老年人進行藝術活動,出現記憶、思考問題機率就會減少約百分之七時三。若進行手工藝活動,出現認知缺損風險也會減少百分之四十五。進行社交活動,也能減少百分之五十五認知缺損風險。若老年使用電腦,認知缺損風險則可下降百分之五十三。
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羅斯巴德‧羅伯特斯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改變生活習慣,似乎就能幫助預防認知功能缺損問題。這些行為也許可以保護神經原,避免大腦細胞死亡,或刺激大腦長出新神經原,進而讓老年認知功能維持正常。
詳全文

老人葉酸足 助血管擴張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補充葉酸,可幫助血管擴張,當天氣炎熱的時候,就能增加皮膚血流,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安娜‧史坦黑維茲表示,大家都知道,年長者處於炎熱環境時,皮膚血流增加情況不如年輕人,因此天氣炎熱時,年長者就會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中暑、中風,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也會上升。
研究作者指出,之所以發生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當血管老化,便逐漸無法產生足夠一氧化氮。當年輕、健康的人面對炎熱環境,身體就會有比較多的血流流向皮膚,加上流汗,就能幫助身體降溫。
血管必須使用一種名為BH四的酵素,才能產生一氧化氮,隨著年齡增長,這種酵素作用就會遞減。過去研究發現,如果增加年長者體內BH四酵素濃度,就可以產生更多一氧化氮。研究人員認為,葉酸可以讓身體更有效地運用BH四、提升BH四濃度,當BH四濃度增加,身體也就可以製造較多一氧化氮,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臨床科學》期刊(Clinical Science)。
詳全文




生活健康:
梅雨季膝痠痛 6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趙顗絢醫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濕冷的天氣可能是造成關節不舒服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以下所列的6大好發族群,在濕冷的天氣更應做好關節保暖的動作:
1)活動量較大的勞動者/這類族群因時常需要負重工作,尤其是需承受全身重量的膝關節、腰椎及頸椎,退化的機率也較高。
2)更年期/退化是必然的過程,因此,年紀較長的民眾,因關節磨損而退化比例也較高。
3)女性/研究指出,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原因與賀爾蒙雌激素有關係。
4)O型腿或外八/當腿部構造不正常或發育不良時,因膝蓋受力或施力不當,導致膝蓋內側軟骨過度磨損,膝關節退化的機率也跟著增加。
5)膝蓋曾受過傷/如:骨折、韌帶斷裂或軟骨受傷等情況下,膝關節退化比例較高。
6)肥胖/體重越重,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速磨損的速度。
膝蓋僵硬、痠痛、無力 關節恐怕已經開始退化了!
「該如何知道自己的關節開始有狀況?」醫師舉例,分辨膝蓋退化的方式很簡單,若發現自己起床時膝蓋會僵硬、痠痛、無力,下樓梯時感覺痠痛,甚至是蹲下後站不太起來,這都這說明你的關節退化了!
事實上,很多民眾都會藉著攝取葡萄糖胺來改善退化的膝蓋,對此,趙顗絢醫師強調,葡萄糖胺是軟骨形成的主要成分,的確有研究指出,透過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可改善初期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每天的建議量約為1500毫克,一次療程約兩個月,但還是需要聽從醫囑建議下服用。
3招強化大腿肌肉 預防膝關節退化!
最後,趙顗絢醫師也建議民眾,透過運動來強化膝蓋周邊的肌肉,絕對能夠預防及緩和膝關節的疼痛,運動的方式相當簡單,趕緊來試試看!
1)找一張椅子,腰挺直,維持正確坐姿。
2)右腿往前用力伸直,這時會感覺大腿肌肉緊繃,維持5秒鐘,反覆做10次。
3)左腿重複以上動作,每日做3回。
詳全文

走路法減肥 秉持長、慢、遠三原則
春暖花開適合戶外走走,專家建議使用LSD(long、slow、distance)走路法,此法是以長時間、慢速、長距離3原則達到訓練肌肉的效果,每次最好中途不休息,持續1.5小時至2小時,速度是可輕鬆與旁人談話的程度,此方法可避免成為「易肥胖體質」或「易疲勞體質」,各年齡層均適用。
【緩慢速度鍛鍊肌肉】原則是持續長時間緩慢地刺激肌肉,鍛鍊有氧運動時會使用到的「慢肌」,其是「負責緩慢動作的肌肉」,占全身70%至80%,日常中許多動作都是慢肌負責,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有效利用脂肪,若慢肌功能好,就不易變成「易肥胖體質」或「易疲勞體質」。
長時間慢速走路更能感受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過程中應專注在肩胛骨的位置(避免聳肩、肩膀要放鬆)、骨盆扭動狀態(稍微左右扭動骨盆)、身體重心位置(挺胸、身體成直線不駝背)等,並專心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
因為開始走路15至20分鐘後,脂肪燃燒量最大,故不停頓,持續走下去,效果最好。但金哲彥提醒初學者剛開始不要過度。國內推動健走的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網頁上也提醒民眾,健走前要先慢走5分鐘暖身再伸展,才不會拉傷肌肉;健走前中後都要補充大量水分,若健走超過1小時,則要補充碳水化合物或含鹽飲料。
詳全文

每天快走20分鐘 燃燒脂肪、擺脫便秘
中年以上的人突然要開始運動,或許會覺得有些麻煩。但是想對抗便秘,就必須活動身體。不知道該要做什麼運動的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用稍微感覺「吃力」的速度快走,手腳前後擺動,以正確的姿勢前進。
快走令人心情愉悅 找回消失的便意
有時候走路完,身體馬上會產生便意。請事先決定運動路徑,並確認公共廁所的位置,運動時也要記得攝取水分。走路除了活動身體之外,還能使人感到愉悅。近年來成為話題的「血清素」是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研究認為它可以使人心情沉靜、感到滿足。也有研究報告說,走路可增加體內血清素,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走路完總是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
每天快走20~30分鐘 燃燒體脂肪
走路也是消耗體內氧氣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燃燒體脂肪。除了能提升心肺機能,對於肥胖及生活習慣病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一天最好走路20~30分鐘,因為有氧運動在運動開始的20分鐘以後才會產生效果。走路運動的時段不拘,不要勉強自己在酷暑或寒冬的清晨出門走路。身體有疾病的人,請先跟醫生確認自己的體能狀況後再開始運動。
詳全文



運動健康:
運動 改善脂肪肝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肝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
脂肪肝是俗稱,正式醫學名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醫界認為,這種疾病為新陳代謝症候群肝臟病徵,通常與肥胖、糖尿病有關。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但透過改變飲食、規律運動、減重等方式,就能幫助改善脂肪肝,且這些方式也有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情。
這項研究當中,共有四十八人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有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且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研究人員將他們隨機分為四組,第一組進行中、低強度、高負荷量有氧運動。第二組進行高強度、低負荷量有氧運動,第三組進行中、低強度、低負荷量有氧運動,第四組則是控制組(安慰劑組),沒有特別去運動。研究計畫為四星期。
研究結果顯示,三組運動組成員的脂肪肝病情都獲得改善,脂肪肝改善幅度從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九不等,平均改善百分之七點五,相較之下,沒有運動的人脂肪肝平均增加百分之十四。
研究人員也發現,進行高強度、低負荷量有氧運動,以及低強度、高負荷量有氧運動的人,脂肪肝、內臟脂肪減少幅度較大。
研究作者澳洲雪梨大學資深講師拿納桑‧強森博士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所有運動都能有效減少肝臟脂肪、內臟脂肪數量,無論運動強度、運動負荷量多寡,都能產生效果。
詳全文

揮汗運動 卡長命
澳洲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對於中年人、年長者來說,運動到有點喘、會流汗程度,才是避免提早死亡重要關鍵。
研究人員追蹤二十萬四千多人六年以上時間,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人員將運動型態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只有進行溫和游泳、做家事等中度運動,另一種則是比中度運動稍微更激烈一點的運動,像慢跑、有氧運動、競爭性網球等,都算有點激烈。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研究發現,運動稍微激烈一點比只做中度運動更能降低死亡風險,運動稍微激烈一點的人,死亡風險減少百分之九到百分之十三。一個人運動時,如果花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做激烈運動,死亡風險就會比完全不做激烈運動者減少百分之九,做激烈運動時間若超過所有運動時間三成以上,死亡機率更下降百分之十三。
研究作者詹姆斯庫克大學慢性病防治中心研究員克勞斯‧傑貝爾博士表示,激烈運動對所有年齡男性、女性都很有好處,不管一個人是否肥胖,是否患有心臟病、糖尿病,也不管花多少時間運動,只要有做激烈運動,即使時間不多,也能幫助維持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一星期至少要做一百五十分鐘中度運動或七十五分鐘激烈運動。研究作者澳洲雪梨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美樂蒂‧丁博士表示,這項建議讓民眾自行選擇運動強度,民眾也可以兩種運動強度交替進行。
詳全文



戒菸健康:
驚!孕婦吸菸 胎兒會擺臭臉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高層次超音波發現,比起不吸菸孕婦的胎兒,吸菸孕婦的寶寶會出現較高頻率的嘴巴動作,還會多次觸碰自己的臉,表現出不舒服的樣子。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指出,嬰兒養分是透過母親的胎盤供應,菸品中的尼古丁會溶入母親血液,再經臍帶和胎盤,進入嬰兒體內。
不過孕婦抽菸或吸入二手菸,易致胎盤剝離、流產、畸胎等風險,還可能讓胎兒體重不足,建議女性在準備懷孕前就戒菸。
這項研究由英國德倫大學教授瑞斯蘭(Nadja Ressland)主持,分析四名吸菸孕婦和十六名未吸菸孕婦,分別在孕期第廿四、廿八、卅二和卅六周時,透過超音波觀察胎兒活動發現,吸菸孕婦的寶寶容易動來動去,頻率較未吸菸孕婦的寶寶高,顯示孕婦吸菸對胎兒發育的影響極大。該研究刊登於今年小兒科醫學會雜誌(Acta Paediatrica)上。
除了吸菸會危害胎兒,郭安妮強調,孕婦也不能喝含咖啡因及酒精飲料,或任意服用成藥、泡溫泉等,以免影響胎兒神經發育、誘發早產及畸胎。
詳全文



疾病健康:
九成民眾鈣質攝取嚴重不足!全台陷骨鬆危機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六歲以下的兒童,六成鈣質攝取不足,其他年齡層,更高達九成以上鈣質攝取量全都未達標,讓全台陷入骨鬆危機!
除了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之外,事實上,全台百萬上班族,因長期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以及更年期婦女,都極易讓鈣質在不知不覺當中,悄悄流失,以下列出三大保鈣要點,除了在飲食上,應多攝取深色食物外,運動、曬太陽同樣不可偏廢: 
1)從各種食物勤補鈣/每日1.5~2杯低脂乳品,奶類除了提供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1、B12及鋅等營養素之外,更是豐富鈣質的來源,每杯(240毫升)低脂乳品約含240 毫克的鈣質,可提供青少年及成人一日約1/4的鈣建議攝取量。其他高鈣食物,例如,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
2)適當的日照、多運動/適當日照將有助於維生素D的製造,幫助體內鈣質吸收;若在冬季由於日照時間減少、皮膚裸露面積減少,人體合成的維生素D會隨之降低,提醒別忘了每天應適度日照,並避開中午及陽光強烈照射的時段,以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照射。
平日也建議從事適當的負重運動來增進骨質,如慢跑、散步、爬樓梯、健行等, 尤其是從事戶外運動時,還可兼顧適當日照。
3)減少咖啡、茶類攝取/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如:咖啡、茶及可樂等,而降低鈣質吸收。多喝白開水,保鈣又健康,民眾應養成多喝白開水的健康好習慣,同時可避免鈣質流失。
詳全文



年節飲食:

清明潤餅熱量高 營養師教你健康吃
北市聯醫營養師徐裴莉提供養生潤餅食譜,用瘦肉取代肥肉、黑芝麻粉取代花生粉,讓民眾吃得健康。
徐裴莉說,許多人以為潤餅屬清淡健康食物,對於份數不太留意,常常一吃好幾個。但實際上潤餅各項食材加總後,一份潤餅相當吃半碗飯,總熱量約250到290大卡,若加糖粉或食材經過油炸,熱量會更高。
徐裴莉表示,對於需要控制血脂或血糖的民眾,食用潤餅時更要注意油脂及醣類攝取。潤餅內餡避免用飽和脂肪高的三層肉、梅花肉或紅燒肉,可用瘦肉或雞肉絲取代。其他內餡不要油炒或油炸、油煎。
另外,花生粉屬油脂類,一湯匙有35大卡,且多數花生粉會拌入糖粉,不小心加太多會使血糖控制不易。餡料中可能會加玉米粒、葡萄乾、水果和紅燒肉裹粉皮等,都會影響血糖起伏。
徐裴莉也提供養生潤餅食譜,讓民眾自製潤餅時,可以吃的更健康。
養生潤餅1人份的食材包括(食材重量皆為熟重):高麗菜25克、銀芽25克、蘆筍20克、紅蘿蔔10克、地瓜10克、肉絲5克、五香豆干20克、海苔香鬆3克、(無糖)黑芝麻粉2克、葵瓜子1克、美乃滋1/2茶匙、潤餅皮2張。
作法是先將豬肉、豆乾滷好切絲備用;高麗菜、紅蘿蔔、地瓜洗淨切絲,銀芽、蘆筍洗淨,川燙瀝乾備用。將餅皮平鋪,加入上述餡料及美乃滋,最後灑上海苔香鬆、黑芝麻粉及葵瓜子捲起包住即可。
徐裴莉說,豬肉以瘦肉代替三層肉,可減少脂肪攝取量,蘆筍為當季盛產蔬菜,富含維生素A和葉酸,添加少許地瓜可增加甜度,提升整體風味、增加滑順口感。以黑芝麻粉替代花生粉,不但可增加鈣質攝取,搭配海苔香鬆使風味更加協調一致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