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8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研究:多吃辣椒延年益壽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在涵蓋數十萬中國大陸民眾的研究發現,吃辛辣食物,特別是生辣椒,有助降低死亡風險。不過研究人員謹慎表示,對於辛辣飲食的益處還無法太早下結論,呼籲展開進一步研究,或許能「更新飲食建議」。
研究人員蒐集大陸49萬名30歲至79歲民眾的飲食數據,登記時間為2004年至2008年,平均追蹤健康情形7年。這段期間的死亡人數約2萬出頭。研究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
研究聲明:「和每周吃不到1次辛辣食物的受試者相比,每周攝取1到2天的族群死亡風險少了10%。」此外,和每周吃不到1次辛辣食物的人相比,幾乎每天吃辣的人,死亡風險相對少了14%。
辣椒有助延年益壽的答案,或許在於辣椒素,過去研究發現,這種成分有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與抗癌的特性。
詳全文


麥得飲食 大腦年輕7.5歲
想要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健康、不衰退,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還不夠有力,現在最夯的是「麥得飲食」(MIND diet)。這種飲食方式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主要作用在於延緩神經退化。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採用麥得飲食,有助延緩大腦老化,大腦老化速度可延緩約7.5年之多。
過去研究發現,麥得飲食或可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這次美國羅許大學研究顯示,麥得飲食或可幫助年長者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速度,就算不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群,也一樣可以受益。年長者越認真執行麥得飲食原則,大腦越年輕、越有活力。這項研究含括960名年長者,平均年齡81.4歲,研究追蹤4.7年。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阿茲海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
美國營養流行病學家瑪莎‧克萊爾‧莫里斯研究團隊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發展出「麥得飲食」原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原則都能幫助減少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麥得飲食含有十五種飲食元素,其中有十種食物對大腦健康很有益處,另有五種食物屬於不健康食物,盡量少吃為妙,這五種不健康食物為「紅肉」、「奶油與人造奶油」、「起司」、「糕餅與甜食」,以及「油炸食物或速食」。
若要實踐麥得飲食原則,每天至少需要吃三份全穀類食物、三份綠色葉菜類蔬菜與三份其他種類蔬菜,加上一杯紅酒。平常可以吃點堅果當點心,有時也可以改吃一點豆類食物當點心,一星期至少吃兩次雞肉、莓果類食物,一星期也要至少吃一次魚。為了避免認知功能急速衰退,民眾一定要控制不健康食物攝取量,特別是奶油、甜食、糕餅類食物、全脂起司、油炸食物或速食等,更要少吃,以奶油來說,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一湯匙(15ml),其他像奶油、全脂起司、油炸食物或速食等不健康食物,一星期不宜吃超過一份。
詳全文


喝綠茶 減澱粉吸收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綠茶萃取物可以減少澱粉吸收。研究人員認為,綠茶萃取物往後也許可以用來治療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這項研究當中,共有28人參與研究計畫,年齡介於19歲到28歲。波蘭波茲南大學研究人員請這些人先禁食12小時,然後讓這些人吃一碗玉米片,接著,再請他們吃塊薄餅,有些人吃的薄餅含4公克綠茶萃取物,其他人吃的薄餅則沒有含綠茶萃取物。
澱粉經過消化、分解後,研究人員可以從一個人呼吸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了解其澱粉分解狀況。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與食用安慰劑者相比,食用綠茶萃取物的人,澱粉較不會被消化、吸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科學報告》期刊
研究作者指出,綠茶萃取物很好取得,且價格不貴,多數人身體都可以接受這種萃取物,由於這些特點,綠茶萃取物往後或許可以用來幫助控制體重、治療糖尿病。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綠茶主要含有「多酚」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也許可以減少澱粉吸收。不過若是直接喝綠茶,其中多酚含量可能有很大差異。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曾針對綠茶做過研究,綠茶對減重有何效果,目前還沒有定論。在2012年,有項含括18份研究報告、近1945人的研究指出,喝綠茶對減重幫助不大。不過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綠茶有助減少膽固醇。國外學者梅根‧瓦爾提醒,懷孕、哺餵母乳女性、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肝臟疾病、胃潰瘍、焦慮症患者最好不要隨便服用綠茶補充劑或綠茶萃取物保健食品。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塗氟前先刷牙 預防蛀牙效果增
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暑假期間,孩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容易罹患蛀牙,建議做好口腔清潔,尤其是身心障礙者,家長更要協助刷牙,並每半年進行塗氟。
據統計,一般小朋友約6成5有蛀牙,而身心障礙兒童,蛀牙率則超達9成5。台北巿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一般牙醫科主任馬魁指出,身心障礙兒童不容易學會刷牙,也不懂得刷牙技巧及漱口,加上家長重視其障礙相關疾病,而忽略兒童的飲食行為控制,蛀牙率較一般人高。
馬魁表示,牙齒、細菌、食物及時間,是蛀牙形成的4大類因素,攝取過多甜食容易導致細菌侵蝕牙齒,進而造成蛀牙。根據研究顯示,塗氟可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抑制細菌的生長及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的目的。
馬魁提醒,塗氟前應先將牙齒清潔乾淨,尚未洗淨必須在塗氟前再刷一次;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免效果不佳,建議每半年進行1次的牙齒塗氟,能有效的預防蛀牙產生。
詳全文


準媽媽多吃「碘」 寶寶智商更高
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指出,若讓國內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補充適量的碘,可讓孩子的平均智商提升1.22,「孕婦多食用碘,可節省大筆健保花費,她們的孩子也可為國家貢獻更多收益,」專家指出,「全世界國家都應提倡碘的好處,增進人民健康並減少智能遲緩兒。」
根據英國伯明翰大學發表在《刺絡針糖尿病及内分泌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懷孕及哺乳中的婦女若攝取足夠的碘,平均每人可幫英國國民保建署省下約199英鎊(約新台幣1萬元)的醫療費用。研究員也估計,若準媽媽碘的攝取充足,孩子的智商平均可提高1.22,等小孩長大後,一人一生可為國家增加4476英鎊(約新台幣22萬)的收益。
「婦女在懷孕期間缺碘,一直是世界各地孩童發育及智能遲緩的主因,」伯明翰大學公共衛生教授凱特‧裘莉表示,「即使母親僅輕微缺碘,也可能讓孩子智商較低。」她指出,世界上32個國家中,約19億人口及2.4億年齡介於6和12歲之間的兒童都缺乏碘。
事實上,人體並不會自然生成碘,而必須藉由特定食物如奶製品及海鮮的攝取來補充。若母親懷孕時缺碘,輕者會使智商降低,嚴重者將導致孩童發展遲緩及永久的精神損害。
根據我國國民健康署,有51.9%國人的尿液碘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碘濃度下限的100微克/公升,民眾除了可選用碘鹽外,也可多食用海帶、紫菜、海苔等海藻類食物或海水魚貝類來攝取足夠的碘。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老人吃鎮定劑 51%會認知錯亂
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鎮定劑藥物的老人中,有51%的人容易產生認知的錯亂,並推論出抗失眠和焦慮的鎮定藥物和阿茲海默間存在潛在的關聯。因此美國老年醫學會建議,可考慮用較天然的方法治療焦慮和失眠。
研究團隊橫跨法國和加拿大大學的學者,分析穩定看病6年以上的1796份魁北克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病歷資料,再比對7184位超過66歲、不同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的人,目的是了解阿茲海默症與製作鎮定劑藥物苯重氮基鹽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相較那些從不吃藥的人,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鎮定劑藥物的老人中,有51%的人容易產生認知的障礙,服用高劑量抗焦慮和失眠藥物的人較容易罹患痴呆症。但此研究並無法顯示兩者有直接的因果關連,研究的領導者博士蘇菲說,「這可能只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在前期會失眠、焦慮,因而使用了藥物的結果。」
儘管無直接的關連,但這樣的發現可以改變醫生對失眠、焦慮的老人的診斷方式。蘇菲博士說,醫生們在開處方給老年人前應該三思,對於那些需要使用鎮定藥物的病患,應該把益處和可能造成的風險都納入考慮。
美國老年醫學會已提出警告,服用鎮定劑藥物可能會增加頭暈、錯亂和事故發生的風險。事實上,社會學報告就曾顯示,跌倒、骨折、車禍導致住院甚至死亡的案例中,服用鎮定劑的長者是未服用的2倍,因此美國老年醫學會建議,可考慮用較天然的方式,治療焦慮和失眠。
詳全文


長者喝咖啡 護腦
義大利巴里大學溫森左‧索佛瑞茲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團隊以1445名65歲到84歲年長者為研究對象,追蹤這些人平常喝咖啡的習慣與其大腦健康變化,平均追蹤三年半。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與平常沒喝咖啡、很少喝咖啡者相比,持續每天喝一、兩杯咖啡的年長者,出現輕度認知功能缺損的機率較低。但如果每天喝兩杯以上的咖啡,大腦健康就不會產生多大變化。
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年長者每天若多喝一杯以上的咖啡,出現輕度認知功能缺損機率反而比每天只喝一、兩杯咖啡者多增加一點五倍。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因或許有保護神經效果,可以減少澱粉樣蛋白堆積對大腦所產生的傷害。而澱粉樣蛋白堆積很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過去有老鼠實驗顯示,老鼠適量喝咖啡,有助提升記憶力,但一旦咖啡因劑量偏高,則可能傷害記憶力。
研究人員解釋,糖尿病患者較容易出現記憶缺損問題,適量攝取咖啡因或許也能促進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進而延緩大腦老化。
詳全文

心理健康:
智慧型手機可偵測憂鬱症徵兆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指出,智慧型可透過偵測民眾使用手機的時間、活動量、活動範圍及睡眠品質,了解民眾是否長時間不願外出,間接預警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西北大學行為介入科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大衛莫爾表示,智慧型手機透過衛星定位系統與適當的軟體,可以清楚紀錄民眾外出或前往的地點及出門家的頻率等。如果民眾無故出現不願活動,提不起勁出門的情況,確實是精神健康的一大警訊。研究已刊登在《網路醫療研究》期刊。大衛莫爾指出,診斷憂鬱症常仰賴患者的主訴,而手機紀錄的資訊更能提供相對客觀的訊息。
研究人員分析28名19至58歲的男女,先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憂鬱傾向,再分析手機使用資訊,共追蹤兩周。結果顯示,手機紀錄中外出時間的多寡及拜訪地點的數目與受試者的憂鬱症傾向有關聯。研究同時發現,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較長的受試者,憂鬱的機率比較高。憂鬱症發作時,有些人未必出現明顯的情緒低落或哀傷,反而較常表示食慾差、不想出門或睡不好,無法專注。
詳全文


研究:和好友聚會 壓力指數降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對女性進行研究後發現,平常有在經營朋友圈的女性對壓力的反應較不明顯,而且當跟其他女性在一起的時候,研究發現她們會釋放較多的「催產素」。催產素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緩解疼痛,只有雌性哺乳動物在生產時才會大量釋放,目的是促進分娩以及刺激乳頭促進乳汁產生。
另一項發表在《社會心理學期刊》研究也發現,不分男女,在壓力大的時候跟三五好友聚會可以讓「壓力荷爾蒙」的濃度降低。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濃度變化與憂鬱症、壓力有關。長期面臨壓力的人,體內皮質醇濃度通常較高。
上述兩項研究都顯示,建立好的社會關係可以讓人們的歸屬感提高、揮別孤獨和孤立感、增進自我價值,以及有助於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因此建議,要留點時間與好友共進午餐,公司也應創造更多社交互動的機會。
另外,寫日記也是有效的舒壓方式,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把心情寫在紙上再把紙揉爛丟掉,是很有效的舒壓方式。寫下消極負面的心情,當然可以紓壓,但寫下感恩的事也是很好的做法,建議每天花幾分鐘寫下3件最感恩的事。
詳全文


就算沒藥 有下藥動作就能止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患者身體出現疼痛時,有時不一定要用藥,醫師只要讓患者感覺好像有接受治療,疼痛症狀就會緩解。舉例來說,患者手術後往往需要使用止痛藥止痛,當患者使用自控式止痛給藥機器時,若讓患者相信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止痛,就算沒有藥物進入血液循環,也同樣可以達到止痛效果。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研究團隊指出,重點在於,患者需要花一點時間相信安慰劑可以發揮治療效果,研究人員以四個療程時間讓患者相信安慰劑可以止痛,就算後來知道療程是假的,患者疼痛現象還是可以緩解。但如果只治療一個療程就馬上告知患者療程是假的,安慰劑效果就無法持續下去。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疼痛期刊》(The Journal of Pain)。
研究人員認為,醫療人員進行疼痛治療時,若多強調、暗示治療可以發揮很好效果、幫助提升預後復原情況,同樣也可以發揮止痛安慰劑效果。研究作者解釋,在這次研究中發現,患者不但要相信治療有效果,且需要一段時間體驗,感覺自己真的好轉,等大腦對治療有所回應,安慰劑效果才會持續下去。此時就算知道療程不是真的,大腦還是會持續對治療產生反應。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做法未來可以應用於兒童或可能對止痛藥上癮的族群。以兒童來說,先讓兒童感覺藥物發揮效果,然後中途撤掉藥物,改成使用安慰劑,讓兒童繼續使用安慰劑,效果就會持續下去。
詳全文

生活健康:
餐前喝點酒 開胃吃更多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對部份民眾來說,酒有開胃作用,有些人飯前喝了餐前酒,大腦更會將注意力放在食物香氣,導致吃更多食物。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肥胖》醫學期刊。
研究作者指出,喝酒開胃效果雖然沒有很強大,但這或許可以解釋「開胃酒作用」背後原理,讓醫界、民眾更了解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時會感覺更加飢餓。研究作者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康西汀表示,有個笑話說,每間餐廳都知道,只要讓客人先喝酒,客人就會點更多、吃更多,這可能是真的。
在這項研究當中,共有35名健康女性參與研究計畫,她們去實驗室兩次,實驗室都有供應午餐。其中一天,這些女性接受酒精輸液靜脈注射,另有一天則是接受生理食鹽水輸液靜脈注射。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酒精輸液後,三分之二的人午餐吃得比較多。
康西汀表示,大腦下視丘會分泌荷爾蒙,幫助調節飢餓感與各項生理機能,而酒精似乎直接作用於大腦,讓下視丘更注意食物美味。
詳全文


年輕時參加社團 更有成就活更長
根據英國愛丁堡大學發表於《身心醫學:生物行為醫學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析了一項自1947年開始、對1059名蘇格蘭男女的社交活動進行的長期調查,其中約有3分之1人在18歲時,加入了社區青年團、教會團體、運動社、手藝社或政府團體等社團。研究員追蹤發現,到了他們26歲時,有參與社團的人在社會上更加活躍,成就更高。到了2014年他們78歲時,研究人員發現參與社團的人中,有47%仍然健在,而沒有參加社團的人,僅有31%活著,顯示參加社團活動的人死亡率也比較低。
「有許多研究試圖證實,中老年人的壽命和他們的社交活動有關,然而這些研究容易產生『因果謬誤』,因為這些人可能正是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才缺乏社交。」愛丁堡大學研究員凱瑟琳‧凱文指出,本研究會因長時間的觀察而更加準確,證實與他人互動良好確實能帶來健康的身心。
「社交活動能夠調劑身心、增加自信並減少因接觸社會而產生的壓力。」凱文表示,除了參與社團外,此研究同時也證實,年輕時認知能力強、性格較穩定及擁有更高的社會背景等特質,壽命也會比較長。
詳全文


變健康可以很簡單 少坐多站
研究人員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最新報告指出,簡單的用站來取代坐,血液中的糖分、脂肪與膽固醇的含量都會顯著減少。這項發現指出,用不著多麼拚命像是去跑馬拉松,只要些微改變一下久坐的生活習慣,健康就能大大加分。這份針對澳洲將近800名男性與女性的研究顯示,少坐與更健康有相當顯著的關連。
研究指出,每天用站立取代坐著2小時,空腹血糖值可平均減少近2%,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脂肪)也平均降低11%。而且,與體內「好的」膽固醇含量增加也有正相關。若把這兩小時用來從事實際上的運動如「步行」,結果更好,不但體脂肪與血糖值會減少,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還可降低11%,腰圍平均能減少7.5公分。
詳全文

運動健康:
中年男規律舉重、跳躍骨頭能回春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中年、健康,但骨密度較低男性,如果規律進行舉重、跳躍等運動,持續至少6個月,就能大幅提升骨密度。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運動可以促進骨骼生長,進而幫助預防骨質疏鬆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骨骼》醫學期刊。
美國密蘇里大學營養科學系主任帕姆‧辛頓表示,舉重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不過很少研究檢視舉重是否會促進骨骼健康。這項研究顯示,中年、健康但骨密度較低男性如果進行舉重等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這些運動或許可以當作處方箋,幫助突破、逆轉骨質流失困境。
研究團隊以38名活躍、中年男子為研究對象,將這些人分成兩組,分別參與舉重、跳躍課程,持續一年。在課程當中,這些人每星期得完成60到120分鐘訓練,以達到特定目標。這些人也服用鈣片、維生素D補充劑。研究人員在研究剛開始,以及研究開始6個月、12個月後,以特殊X光檢視他們全身、髖部與腰椎骨骼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6個月舉重或跳躍訓練後,多數人全身、腰椎骨密度都有明顯增加,到了12個月,情況還是持續。而只有舉重的人髖關節骨密度有增加趨勢。
詳全文


戒菸健康:
吸菸者自殺率 較一般人更高
今年2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透露,包括腎病、腸缺血、高血壓性心臟病、感染、呼吸疾患、乳癌及攝護腺癌都可能與吸菸有關,這是過去從未發現的結果。此文發表後便接獲讀者投書,透過分析資料顯示,吸菸者自殺死亡率較一般人更高,男、女比例分別高出3.2倍和4.4倍,這樣的結果歸因於,尼古丁會改變人類大腦,產生憂鬱和自殺行為。
1964年美國醫務總署報告確立了吸菸和肺癌的因果關係,到現在包括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和氣喘、肺氣腫、COPD等肺部疾病,都被證實和吸菸有關。吸菸對人體有許多壞處,研究也發現,吸菸者的自殺率也較未吸菸者來的高。其實,這項研究並不算新,台灣也有研究指出,吸菸者自殺比率較不吸菸者多出2倍,分析原因是,吸菸者多患有憂鬱症,導致自殺的比例增高。
來自加拿大讀者的分析資料顯示,吸菸者自殺死亡增加,男、女分別高出一般人的3.2倍和4.4倍。吸菸者住院手術後合併症增加,吸菸者死於感染的機率,較不吸菸者高出2.2到2.5倍;腎衰竭死亡率高出1.9到2.1倍;吸菸者罹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則較不吸菸者分別高出30%和40%。
此外,根據一項發表於2012年精神病學研究雜誌的綜合文獻分析顯示,透過15個研究結果發現,吸菸者的自殺率較不吸菸者高出81%。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則探討來自5個長期健康研究十萬多名死亡吸菸者和已戒菸者,結果顯示,有21種疾病和菸有關,這些疾病占吸菸者死亡的83%,剩餘的17%可歸因於高血壓、肝硬化以及罕見癌症。
營養師小叮嚀:吸菸有害健康!
詳全文

藥品健康:
抗憂鬱藥併服止痛藥 小心中風
南韓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同時服用抗憂鬱藥物與阿斯匹靈、布洛芬等止痛藥,中風風險會增加近四倍之多。這項研究含括約四百萬人,研究顯示,與單服抗憂鬱劑患者相比,患者若同時服用抗憂鬱劑、止痛藥,較容易出現顱內出血,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近四倍。
研究人員認為,許多止痛藥是成藥,不需要處方箋,在藥房就買得到,因此民眾如果一不注意,可能就會面臨中風、腦出血危機,嚴重甚至會致命。這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特別是男性,更容易因用藥而出現上述疾病風險。
南韓研究學者分析四百萬人就醫紀綠,而這些人都是第一次使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為研究重點,這些止痛藥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待克菲那等藥物,多半用來舒緩關節疼痛、背痛、痛風與其他常見疼痛疾病。
過去有研究顯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與部分抗憂鬱劑可能引起胃出血問題,而這是首次有人發現兩種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增加中風風險。研究人員提醒,患者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時,一定要提高警覺。
詳全文

疾病健康:
劍橋研究:喝含糖飲料易罹糖尿病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英國與美國地區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如可樂等的民眾,不論肥胖與否,易罹患第2型糖尿病,建議飲用不含糖的咖啡、茶或白開水以保健康。
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醫學研究委員會流行病學小組研究人員對17個觀察研究進行深入分析,並考慮各研究的設計和品質,以降低誤差,這項研究未接受任何企業資助。研究發現,經常飲用汽泡飲料,含糖量高的飲料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連那些常喝果汁及含有人工果糖「健怡」飲料的人,也是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研究人員今村文昭指出,不含糖的咖啡、茶或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料。研究人員指出,從他們能取得的資料中,無法證明過多的含糖飲料造成民眾罹患第2型糖尿病,但假如這個因果關係存在,過去10年來美國因為喝太多含糖飲料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英國則有8萬人。
英國政府的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上週才建議民眾減少糖分的攝取,不超過整體飲食的5%,特別是少喝汽泡飲料和含糖飲料。專家認為,劍橋大學這份報告再次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確實可能造成危害,應避免飲用。劍橋大學的這篇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
詳全文


體溫飆 易心臟病猝死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體溫突然改變可能引起心律異常,進而引發猝死危機。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生理學期刊》。足球選手比賽比到一半突然猝死,或小嬰兒睡覺時突然死亡多與心律異常有關。像DNA先天變異導致心臟蛋白結構、功能異常等因素就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加拿大西門莎菲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運動學教授彼得‧羅賓表示,心臟肌肉細胞協調良好、共同運作時,心臟就能規律收縮,血液就能有效流至全身。一旦心律失常,心臟就無法有效打出血液,有些嚴重病例甚至產生心因性猝死悲劇。而心臟細胞外膜有一些微小蛋白分子,這些分子會發出電子訊號促使心臟細胞作用,讓心臟可順利收縮。溫度變化會改變所有蛋白質作用,部分DNA變異會讓蛋白質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
羅賓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蛋白質對氣溫更為敏感。當運動時體溫上升,或睡覺時體溫下降,這種蛋白質就無法正常作用,此時就會干擾心臟收縮,進而造成心律不整,甚至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
羅賓教授建議,民眾可以檢視過去是否有家人因心臟病突然發作而猝死,或者自己是否常莫名其妙昏倒,如果有這些情況,最好到醫院就醫。透過心電圖檢查、基因檢測、改善生活習慣等方式,或許可以幫助預防心律不整,進而避免心因性猝死悲劇。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