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1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機能性飲料不健康? 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
平常有喝蠻牛、老虎牙子、紅牛等機能性飲料的習慣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一項新研究,飲用機能性飲料可能會提高青壯年人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研究員安娜的研究團隊發現,年輕人只要喝下16盎司(約453毫升)的機能性飲料,30分鐘內血壓會上升,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皮質醇,俗稱:壓力賀爾蒙)也會增加,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機能性飲料成份複雜  飲用後送診數提高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統計,12到17歲的青少年與18到24歲的成年人都超過三成會喝機能性飲料,比例極高。過去,藥物濫用和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發現,在美國,因飲用能量飲料送急診的數量,在2007年(10068件)到2011(20783件)年5年間,增加了一倍。醫師普遍認為,能量飲料中最有害的成分是咖啡因,光是一瓶(罐)內就含有80毫克到500毫克的咖啡因。而機能性飲料也具有高含糖量,更可能包含其他興奮劑。
飲用機能性飲料  血壓升高
梅奧診所團隊調查機能性飲料對人體的影響,調查對象包括25名,平均年齡29歲,無心血管病史的健康成人,每隔兩天至兩周,受試者須服用任何市售480毫升的能量飲料。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飲用完機能性飲料之後,增加6.2%的收縮壓和6.8%的舒張壓,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更提升了71%。
研究團隊的發現令人堪憂,因為即使是健康的人飲用機能性飲料,血壓和壓力賀爾蒙的升高,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研究主持人安娜醫生表示,醫師對於人們飲用能量飲料承擔的風險,應更謹慎,醫師應該病患是否有消費性飲料的習慣視為醫療過程中一定要問的問題。
詳全文


男多喝糖飲 傷心喔!
男性最好少喝汽水、含糖飲料,以免心臟越來越沒力。瑞典最新研究發現,男性一天喝大約四百毫升汽水、含糖飲料,出現心臟衰竭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二十三。
研究首席作者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研究院流行病學副教授蘇珊娜‧拉爾森表示,民眾若有喝含糖飲料習慣,應該考慮少喝一點,以減少心臟衰竭、肥胖症、第二型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
《美國心臟學院:心臟衰竭》期刊主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心臟中心主任克里斯多福‧歐康納表示,含糖飲料與中風、糖尿病、肥胖症,但很少人注意到,過多糖份也會影響心臟健康。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資訊,心臟衰竭代表心臟越來越虛弱、無力,逐漸無法將血液打到全身、供給全身所需。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喘等症狀,且足部、關節、腿也很容易水腫。
研究人員追蹤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間四萬兩千四百名男性健康變化,結果顯示,男性若每天喝至少兩份含糖飲料,心臟衰竭風險就會比沒喝含糖飲料者增百分之二十三。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十一月二日所出版的線上版《心臟》醫學期刊(Heart)。
詳全文


更年期女性宜多攝黃豆蛋白食物
女性更年期後想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妨吃點豆腐、豆漿、味增湯等黃豆製品。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若透過食物攝取豐富黃豆蛋白,或服用黃豆補充劑,或可預防骨質疏鬆症、減少骨質流失。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可以保護骨頭,避免骨質大量流失,女性過了更年期,由於雌激素減少,骨頭就會比較脆弱,容易斷裂。
黃豆含有大量蛋白質、纖維質,也含有一些維生素、礦物質。英國赫爾大學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黃豆中的異黃酮成分與雌激素結構很相似,可以產生類似雌激素效果,進而保護女性,減少骨質疏鬆症風險。
研究成果發表於在英國愛丁堡所舉行的內分泌醫學會年會。
研究當中,約有兩百名女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女性都是在最近兩年內進入更年期,有些女性每天服用三十公克黃豆蛋白,搭配六十六毫克異黃酮,其他女性則每天攝取三十公克黃豆蛋白,持續六個月。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後測量女性血液中?CTX、P1NP蛋白濃度,這些都是骨密度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攝取黃豆蛋白者相比,女性若常吃黃豆製品、攝取異黃酮,不但骨頭較健康、骨質流失速度較慢、骨質疏鬆症風險降低,也較少罹患心臟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黃豆蛋白、異黃酮安全、有效,可提供另一種選擇,以幫助改善骨骼健康。
詳全文


愛喝糖飲初經早報到 醫:熱量過多惹禍
哈佛研究團隊於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過多含糖飲料,恐會使小女生的初經提早來臨!小兒科醫師指出,月經來潮的重要條件是,身體必須擁有足夠能量,而小朋友最愛的含糖飲料、油炸食物、精緻甜點等往往含有高熱量,因此可能造成青春期提前報到。醫師提醒家長,除了避免讓孩子喝糖飲,也要少喝鮮榨果汁,直接吃整顆水果最好!
哈佛研究:日喝1.5杯糖飲恐初經提前
哈佛研究團隊今年3月在《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於1996至2001年間針對5583名年齡介於9至14歲的美國女孩,探討含糖飲料對於初經來潮的影響。結果發現,每天喝1.5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孩,跟每周只喝2杯以下糖飲的小女生相比,初經報到的時間提前2.7個月。
過多糖分形成脂肪 提前進入青春期
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表示,攝取過多高熱量的糖飲,容易導致肥胖,而當體內的白色脂肪細胞越多,受體素也就越高,接著就會通知下視丘「身體能量充足,可以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女孩的月經也隨之而來。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也表示,過多的糖分可能會刺激脂肪細胞和下視丘,提早讓性激素增加;如果孩子有家族性的卵巢瘤或乳癌,也比較可能產生早熟情況。
性早熟兒童恐肥胖 小心代謝症候群
現代飲食充斥許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舉凡甜甜圈、巧克力、薯條、炸雞、香腸等都是小朋友的最愛。正因為攝取過多熱量,現代兒童才會經常出現性早熟的現象。羅福松醫師表示,不少性早熟的孩子體型可能較肥胖,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風險也可能增加。長期攝取高糖分的飲料和甜食,除了容易肥胖,也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提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
避免高糖分高脂肪 鮮榨果汁也不要
想要避免吃進過多熱量而導致性早熟,羅福松醫師建議,孩子口渴就應該喝水,家長勿提供糖飲代替,即使是自己新鮮壓榨的果汁也最好不要,因為果汁裡面的纖維含量較少,直接吃洗淨、削皮的整顆水果,才能攝取到較多纖維,而且可以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
除了減少糖分攝取,也要避免高脂肪食物,例如鍋貼、水煎包、蛋餅等,建議以水餃、包子、小籠包代替。早餐可以吃一份夾有蔬菜、番茄、鮪魚的三明治,搭配一杯200c.c.低脂鮮奶。家長平日烹調,應減少油煎、油炸的機會,多使用水煮、滷、烤等方式,肉類建議以白肉為主,搭配適量紅肉補充鐵質,就能避免吃進過多油脂。
避免孩子肥胖 睡眠充足適度運動
另外,羅福松醫師提醒,避免肥胖除了控制熱量攝取,也要擁有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孩子每天應至少要睡滿8小時,每周進行中強度的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包含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打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研究:肥胖兒童 8歲就可能出現心臟病徵兆
美國心臟學會發表的研究指出,有些肥胖兒童甚至年僅8歲就出現心臟病徵兆。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將20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與20名正常體重的同儕做比較,發現高達40%肥胖兒童心肌肥厚,可能影響心臟的「幫浦」功能,因此被視為心臟疾病的高風險群。
根據這篇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美國心臟學會科學會議(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Scientific Sessions)發表的研究,大致上來說,肥胖組中,27%的左心室肌肉擴張,12%有心肌增厚現象。這兩者皆為心臟病徵兆。
部分肥胖兒童也出現氣喘、高血壓與憂鬱症等問題。
這些參與研究的兒童沒有表示自己出現心臟問題症狀,但是研究人員透過核磁共振攝影(MRI)發現他們的心臟受損情形。
研究人員警告,年幼時就出現心臟問題,成年後可能會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與增加早死風險。
研究主筆、賓州丹維爾(Danville)蓋辛格衛生系統(Geisinger Health System)研究人員說:「我們應加強鼓勵父母協助兒童維持健康體重。」
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發現最小至8歲兒童就可能出現心臟病徵兆,「對我們而言是項警訊」。
詳全文


老人健康:
研究:中老年人腿力佳 腦部較健康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一項長達10年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老年婦女如果有好的腿力,腦部也較健康。
研究人員對150多對年齡在43歲到73歲的女性雙胞胎進行研究,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測量她們的腿力,包括速度和伸展力,同時再進行記憶力與資訊處理能力的腦部測試。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初始腿力較佳的雙胞胎,10年後不僅認知能力較佳,同時也較少有腦部老化情況,研究人員將她們的生活方式及健康風險因子等都列入考慮後,仍是相同的結果。
帶領這項研究的斯蒂維斯博士(Dr Claire Steves)指出,在認知老化這個項目,腿部肌力是影響最大的因子,其它如心臟健康等因素雖然也很重要,但在將心臟健康因素考慮進去後,腿部肌力的影響力仍是最大。
研究人員認為,運動時身體釋放的化學物質能刺激年長者的腦部,但腿力與腦部健康的連結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英國慈善單位「失智症協會」研究部主任布朗(Doug Brown)表示,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London)的這項調查再次證明,體能活動有助腦部與身體健康,但如何擴大這個連結的效應,需要更多研究。
失智症專家指出,保持體能活動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除了有氧運動,也應該做重量訓練。
倫敦國王學院的這項研究報告公布在「老年學」期刊」(Gerontology)。
詳全文


長輩有憂鬱症,不吃藥治療行不行?
當醫生說長輩罹患老人憂鬱症需服藥治療時,長輩可能會排斥,擔憂吃太多藥會傷身。到底罹患憂鬱症,能否不吃藥?若長輩對服藥感到排斥,又該怎麼辦?
老年憂鬱症有一個特性,常伴隨許多身體不適,如腸胃不適、失眠或睡眠品質下降、記憶變差,情緒焦慮不安、持續抱怨或抑鬱等。本身是精神科醫師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提醒,老人憂鬱症的症狀是漸進出現的,像他的母親,起初只是腸胃不適,並出現焦慮不安、睡不好、記憶變差……,和一般老化現象相似,但後來母親一直抱怨,甚至向兒子表達「不想活下去」,他警覺不對,找老人精神科同事診斷後,確定是憂鬱症,治療後症狀才改善。
陳永興醫師強調,老年憂鬱症患者不常見外顯的憂鬱情緒,易被家屬誤以為是「老化」或「老番癲」而忽略!據羅東聖母醫院統計,近3年老人因憂鬱症就診比例,約只占全體1.3%。而老人在情緒及自尊心上,對家人把他當成「起笑」充滿憤怒,也造成長輩排斥到精神科看診,甚至害怕吃藥傷腦部,造成「變笨」的後遺症。對此,陳永興醫師認為,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問題,應從根本教育做起,為人子女也應幫助家中長者,以健康心態看待憂鬱症。畢竟,憂鬱症和感冒一樣,只是某種疾病,感冒醫好就沒事,憂鬱症也一樣。
在治療方面,陳永興醫師表示,老年憂鬱症跟其它年紀患者的治療方式無太大差異,但作法上需要家人更細膩的陪伴與鼓勵,以免老人覺得沒人陪伴,愈老愈淒涼。
輕重度憂鬱,治療大不同
重度憂鬱必須用藥物治療
面對老年憂鬱症,經科學證實最多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其中又以藥物治療最有效,即便再嚴重的憂鬱症,只要老人肯吃藥,抑鬱症狀可明顯消除。不過,麻煩的是老人拒絕服藥,這時可能要多管齊下,搭配運動休閒、找樂趣、交朋友,外加心理諮商,幫助老人脫離憂鬱陰影。
憂鬱症治療方式依嚴重度而有差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精神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陳正生表示,有憂鬱情緒不代表是憂鬱症。臨床被診斷出的患者,雖都統稱「憂鬱症」,但依據症狀不同,可分成「輕度」和「重度」憂鬱症。
陳正生醫師解釋,憂鬱症的表現有很多種,如:什麼事情都不想做、萬念俱灰、覺得對不起社會大眾或家人(或覺得社會大眾、家人對不起自己)、吃不下、睡不好等。上述症狀裡,假如患者僅有少數症狀,屬於輕型憂鬱症;若有許多症狀,則為重型憂鬱症。當症狀越多、時間持續越久,表示患者的憂鬱症程度越嚴重。
陳正生醫師表示,不同程度的憂鬱症,治療方式不同。
■輕度憂鬱症:患者不一定要服藥,其治療方針主要依據患者狀態及主治醫師診斷做決定。
■重度憂鬱症:可分「急性期」與「維持期」,無論急性期或維持期,只要重度憂鬱症患者,就必須用藥物治療。不同的是,急性期併用藥物與心理治療效果較佳,症狀緩解後,建議持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維持憂鬱症狀不復發。
陳正生醫師說:「急性期治療目的是穩定患者情緒、狀況,讓整體回到可控制範圍,避免患者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而維持期治療目的則是透過一段時間、持續性療程,避免患者憂鬱症狀復發。」
若長輩服用治療慢性病藥物
應主動告知精神科醫師
藥物治療是緩解憂鬱症很重要的一環,陳正生醫師表示,臨床常見的抗憂鬱劑為口服錠狀或膠囊狀劑型。有些藥物也研發出滴劑,但臨床較少使用,目前也還未研發出針劑型抗憂鬱藥物。
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藥理機轉大多是調節大腦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等,藥物可以調升這些單胺類功能不足的情形,改善憂鬱症狀。可依作用機轉不同分成6大類:
1三環抗鬱劑(TCA)
2單胺氧化酶抑制(MAOI)
3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SRI)
4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NRI)
5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NDRI)
6其他(如:血清素調節劑、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NSM……)
近年來新發展的藥物是調解大腦褪黑激素的功能,藉由改善生理節律,治療憂鬱症。陳正生醫師表示,上述每一種作用機轉,都被做成好幾種不同名稱的藥物,主要的治療藥物也囊括其中。目前並無針對青(少)年或老年憂鬱症使用不同藥物,不過,用藥時會考量個人身體狀況,為減少藥物副作用,而在給藥上做調整。
陳永興醫師指出,人體老化後,易罹患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失智症,也許早就服用其他藥物,為避免藥物間交互作用,加上身體功能逐漸退化,對於藥物副作用也較敏感,通常會從低劑量開始給藥,沒問題後再調高劑量。
另外,若患者肝腎功能不佳,服藥更需注意。家人陪同就醫時,應事先向主治醫師說明目前有哪些慢性病,或正服用哪些藥物,以免藥物間交互作用產生後遺症,讓老人抗拒服藥。
詳全文


體重控制-年輕人瘦的好 老人家圓潤是福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認為,老人家太瘦無益健康,反倒是比標準體重胖一點點,微微豐腴的狀況下,生病後存活率較高。他通常建議65歲以上長者,將BMI值維持在24∼26之間最佳,比一般認為正常的18.5到24略重一些。
以體重控制來說,不同年紀,會有不同的理想值,蕭敦仁表示,像是20多歲的年輕女性,BMI約20、21最佳,隨年紀增長、生產,到更年期左右,應控制在BMI值24,一旦超過65歲,研究顯示,BMI值介於24∼26之間者,死亡風險最低。
蕭敦仁表示,臨床上常可發現,瘦巴巴的老人,一旦生重病,死亡風險很高,稍微豐腴一點的長輩生場重病,也許人瘦了一大圈,卻還是能存活,脂肪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儲存,對年長者來說,瘦不見得是好。
除了維持適當體重,運動對長者也非常重要,物理治療師張新城說,建議長輩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適度做些訓練肌力與心肺功能的運動,如健走、游泳都是不錯的選擇。
詳全文



心理健康:
憂鬱易致骨鬆!運動、日曬助預防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發起「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發現其中憂鬱症與骨質流失有高度相關,醫師指出,積極從生活介入才能有效防治,包括銀髮族運動處方的運動介入,並強調透過日曬、飲食等有效補充維生素D3,預防憂鬱、提升骨健康。
銀髮族運動建議:平緩321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民眾熟知的333運動方案,並不適合60歲以上的老年人,建議銀髮運動處方「平緩321」,即選擇戶外平坦的場地、前後5分鐘為輕度緩和運動、每周運動3天但須隔天做、每次運動時間20分鐘、目標心跳率為每分鐘110下;場地的選擇上也應考量交通方便,同時配備高齡友善設施,讓老年人外出運動時能減少跌倒骨折的發生。
北歐、日本等高齡化國家,公園中配備完善的高齡友善健身器材,台灣也逐漸普及,常見如扭腰機、上肢牽引機、漫步機、肩肘活動機等,民眾可多使用這些高齡友善設施來輔助運動,能幫助肌力、預防跌倒及骨流失,並選擇交通方便且安全、座椅數量足夠,且高度較高方便長輩起身、指示字體大等的公園,讓老年人外出運動時減少跌倒骨折的發生。
補充維生素D3、戶外運動 有效改善骨鬆
黃兆山醫師補充,維生素D3的補充對於改善骨鬆及憂鬱症皆有幫助,其重要吸收來源為陽光,根據國內運動習慣調查,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較高的規律運動比例,且有運動習慣的民眾,約有8成會選擇在戶外運動,研究也顯示,戶外運動的確比起室內有更好的運動效能。
詳全文


生活健康:
PM2.5問題嚴重 腦損、中風機率激增
亞洲空氣汙染嚴重,近日霾害、懸浮微粒(PM2.5)濃度更是高到拉警報。PM2.5不只影響呼吸道、危害肺部健康,現在更有美國研究指出,這些空氣汙染源都會使大腦損傷,提高中風機率,讓大腦功能下降,未來人們的大腦可能加速退化。
空氣汙染研究 身心都不健康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對近千名的病患檢查,並進行檢測,發現空氣品質不佳會增加中風、大腦萎縮等生理退化疾病之外,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也跟著浮現。
PM2.5濃度越高 腦損越快
研究挑選平均年齡60歲、未有中風病史、也無老年癡呆症狀者參與研究,目的在於針對PM2.5懸浮微粒對於老年人是否有大腦的為害。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Sudha Seshadri教授研究發現居住在空氣汙染、PM2.5濃度較高的地區者,即使是未有腦損病史者,大腦退化速度也比居住在空氣品質較好者快速、中風機率也較高。
空汙不改善 人們退化快
對此,Sudha Seshadri教授說明,因空氣污染的程度與缺血性腦中風有關,雖不會影響大腦認知,但影響大腦中的海馬迴與總體積的活動。而空氣中的PM2.5無所不在,而其中又以工廠廢棄物、燃燒廢棄物、汽車廢氣、發電廠為產生PM2.5的大宗,這些細小的PM2.5懸浮微粒,由於體積極小,可深入直達肺部,進入血液中,使大腦、心臟受損。
詳全文


研究證實 塑化劑影響男性不孕
成功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塑化劑與男性不孕症進行為期3年研究,發現塑化劑進入男性體內會抑制睪固酮分泌,造成睪丸功能低下,建議男性減少攝取塑膠包裝食物。
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帶領的研究團隊,今天發表「塑化劑與男性不孕症」研究,論文並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李俊璋表示,2011年到2014年與成大醫院不孕症門診合作,篩選259名不孕症男性成人為病例組,並從媽媽教室篩選39名配偶已懷孕的男性為對照組,分別量測其體內塑化劑濃度與睪丸功能指標。
他說,睪丸中的萊氏細胞分泌的特異蛋白(INSL3),有預防精子細胞凋零的功能,且睪固酮有促使精子細胞成熟功能。研究團隊證實,塑化劑進入成年男性體內,會影響萊氏細胞正常功能,並抑制睪固酮分泌;當「INSL3」與睪固酮都受到抑制時,可能導致精液品質低下的情形。
李俊璋指出,研究結果發現,不孕症男性成人體內塑化劑濃度約為對照組男性成人的1至2倍,當體內塑化劑濃度愈高時,「INSL3」愈低,體內睪固酮及游離睪固酮也跟著降低,睪丸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他說,分析男性成人塑化劑主要暴露來源,可能有塑膠袋及保鮮膜包裝的冷熱食、塑膠及保麗龍杯冷飲、寶特瓶裝的運動飲料及茶類。發現病例組的每日攝取量都高於對照組男性成人;而且攝取量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相對較高。
李俊璋指出,不孕症男性成人使用的個人衛生用品,包括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刮鬍膏及香水等的使用量較高,而使用量較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較高。
他說,塑化劑本身是一種定香劑,香味愈濃的產品含量可能愈高,建議儘量少用。另外,也應減少用塑膠袋、塑膠杯外帶熱食或飲料,就可降低塑化劑攝取量。
詳全文


秋至冬初泡湯樂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
秋冬寒冷的氣溫,使得暖暖的溫泉成為民眾的最愛,許多旅遊書和網站,更宣稱泡溫泉能改善關節疼痛、美白肌膚、促進血液循環兼治皮膚病。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民眾天氣轉涼許多人相招去泡溫泉,切記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定期血壓監測要做好,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有許多禁忌,一定要謹守,以免發生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意外。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出相關注意事項,供心血管疾病患者參考:
1.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
2.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因此,泡湯後勿太快起身,以免暈倒發生溺斃意外。
3.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4.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這種方式最危險。因為冷熱溫差大將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
5.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因為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溫泉刺激,恐怕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詳全文


運動健康:
透過運動處方 解決身體痠痛問題
也有身體痠痛的困擾嗎?過去多認為只要多休息就能有效舒緩,其實不然,若能透過醫師開的運動處方,透過適和的運動和休息,反而對於舒緩症狀成效加倍。
美國運動醫學會標語就清楚指出:運動就是良藥,就是指由醫師依照患者身體狀態,給予適合的運動種類、時間或強度等。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許宏志指出,運動處方已是目前疼痛或運動傷害治療趨勢,尤其像是經常腰痠背背痛的上班族、膝蓋無力的中老年人等,都很適合進行居家鍛鍊。
不同運動處方 降低運動傷害
復健科醫師許宏志進一步說明,像是腳踝扭傷,從傷害的急性期、亞急性期到慢性期,都可透過不同運動處方訓練,降低患者走路時造成膝蓋和臀部傷害,另外像是因周邊肌力無力導致的腰痠背痛、肩頸痠痛等,也可透過居家訓練的方式,有效改善疼痛。
專家建議 對症下藥
居家訓練的方式像是平躺後,雙腿膝蓋彎起,再將手抱胸前,肚子用力仰起上半身,利用半個仰臥起坐,幫助加強肌力;許宏志醫師提醒,若運動過程中,感到任何疼痛不適,就應盡快停止,且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評估和建議,對症下藥,就能幫助舒緩身體痠痛問題。
詳全文


戒菸健康:
腦內啡可抗菸癮 有運動戒菸成功率倍增
癮君子總是菸癮一來就想點菸。根據研究證實,不論是有氧或肌力運動,如慢跑、騎單車、健身等,都有助釋放腦內啡,產生愉悅感就能抑制菸癮、有助戒菸,更能增加戒菸成功率一倍。
肌力運動可釋放腦內啡>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衞沛文表示,年輕人有旺盛的體力及敏捷的頭腦,建議用腦內啡直接迎戰菸癮,而運動是釋放腦內啡最直接的方式,尤其肌力運動特別好。
「獲得腦內啡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衞沛文強調,雖然快走、慢跑,以及健身腳踏車等中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也能釋放腦內啡,而全身性肌力運動,除了可釋放腦內嗎啡對抗菸癮,還能預防及控制糖尿病、肌少肥胖症、骨質疏鬆症等,建議每星期至少從事2至3次的肌力運動,如健身。
腦內啡產生愉悅感
衞沛文指出,規律的運動可使身體釋放腦內啡的化學物質,具有穩定情緒、安定神經的功能,讓人產生愉悅感,且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促使身體高度使用氧氣,增進新陳代謝,放鬆焦慮引起的肌肉緊張,加速調整在戒菸期間,身體對尼古丁的渴望與依賴。根據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戒菸成功率可增加1倍。
詳全文


戒菸難靠意志力 讓醫生出手
戒菸除了靠意志力,還要用對方法!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淑麗表示,根據調查,若僅靠自己單打獨鬥的意志力戒菸,成功僅有3%到5%,若戒菸者平時壓力大,那失敗率更達9成。高雄榮民總醫院薛光傑醫師表示,二代戒菸的方式是醫生與衛教師配合戒菸者的時間,到工作環境提供用藥及戒菸諮詢的服務。
國民健康署於10日召開「戒菸好幫手醫起來戒菸」活動,游淑麗表示,國民健康署推動二代戒菸已3年多,有31萬多個人接受治療,有8萬多個人戒菸成功。薛光傑強調,二代戒菸與一代戒菸的差別在於衛教師的衛教諮詢,且會定期追蹤。高雄榮總懷介君護理師強調,除了口服藥物的搭配外,還會建議他們配合運動及飲食上的調整。
37歲的卓先生,工作於高雄的鋼鐵工廠,工廠內時常瀰漫的濃濃的菸味。菸齡有20年之久的他,家中的女兒因為時常咳嗽而跑診所,在醫師的告知為氣管過敏時,卓先生一度想靠自己的意志力戒菸,但是終究敵不過菸癮而失敗。他表示,「只堅持了一天就破功了!」
直到公司提倡戒菸,請了薛光傑醫師的戒菸團隊到工廠來看診,薛光傑醫生表示,現今很多企業都知道員工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也願意花時間讓員工戒菸。懷介君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會要求戒菸者運動,飲食方面也禁止茶、咖啡等容易好發菸癮的食物。
「運動可以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薛光傑表示,調整自己身體的體質,才能讓菸癮的感覺消失。懷介君也補充,戒菸的定義是半年沒有吸菸的行為,就算戒菸成功。卓先生也強調,戒菸後除了味覺變好之外,也不再容易咳嗽,女兒也沒有咳嗽的現象,為了女兒,往後絕對不會再復吸。
不過薛光傑也強調,以往成功戒菸者復吸的機率,第一年是30%,到第十年是70%,往往戒菸者會不斷的在戒菸與復吸之間循環。他表示,畢竟現實環境中的菸品取得太容易,工作環境、應酬多等情況下,菸品的誘惑也大,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將菸的價格提高,增加取得的困難性。
詳全文


藥品健康:
數字說話-安眠藥吃過量 銀髮族易跌倒
老人家睡不著亂吃安眠藥,小心跌倒骨折風險高3成。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4成服用過安眠藥,平均一年吃116天,使用盛行率為青壯年的3倍。醫師提醒,若未照醫囑服藥、劑量過重,可能肌肉無力、嗜睡,76歲王爺爺就是因為多吃半顆藥,半夜如廁頭暈,在廁所跌倒。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副組長劉淑芬說,2013年調查顯示,國內269萬65歲以上老人,有109萬曾因失眠問題,吃過安眠藥,用藥盛行率為25∼44歲人口的3倍,45∼64歲的1.5倍。
國內常用的2大類鎮靜安眠藥,都屬於第三、第四級管制藥品,需醫師開立處方箋才能服用。不過門診常見,老人家有許多用藥迷思。
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有些長輩喜歡「逛醫院」,到處看病、到處拿藥,不遵照醫師囑咐用藥,或是囤藥來送人,高劑量用藥的後果,就是依賴成癮,或產生過度鎮定、肌肉無力、嗜睡、跌倒等問題。甚至有長輩在完全未看診情況下,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安眠藥服用,風險極高。
張家銘說,老人若失眠,應找出根本原因,看是否因為身體其他疼痛、睡眠習慣差、環境不佳引起,才能徹底改善。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除增強肌力不易跌倒,也可加長深層睡眠的時間。
至於部分藥局私下販售安眠藥,劉淑芬說,業者販售管制藥品給沒有處方的民眾,最重有3∼10年的刑責,民眾勿以身試法。
詳全文


疾病健康:
秋冬之際 衛局提醒糖患當心皮膚病變
糖尿病對於身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然而,糖尿病相關的皮膚病變,卻往往會被民眾所忽略!基隆衛生局指出,有些病症雖不會造成生命危險,還是會造成生活品質低落,有些問題如果不早點治療處理,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秋冬的腳步近了!冷熱溫差變化很大,對極敏感的皮膚是一種衝擊,尤其是末梢循環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溫度與濕度等季節變化的影響而變得更脆弱。
衛生局說,冬天手腳容易冰冷、僵硬,要小心周邊血管受傷與神經病變,應避免不慎造成的傷口感染及惡化。
衛生局建議民眾,外出運動或工作時,不要穿拖鞋,最好是可以包住腳的包鞋,如:布鞋、工作鞋等,避免踢到東西造成傷口,並建議穿棉襪保護及保暖。
尤其是,糖尿病長者每天要檢查雙腳有無傷口、紅腫、水泡、擦傷等;洗腳時注意指甲清潔與修剪。如果老人家視力不好或彎不下腰修剪指甲,盡量請別人幫忙,除了可以增加親子家人彼此感情外,更可減少因不適當處置導致傷口,進而衍生更多的困擾。
糖尿病患者洗澡時,水溫不要過熱,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伴有周邊神經病變,像是手掌、腳掌感覺異常、麻木。因此,對於溫度的敏感度較差,常常已經燙傷卻還不自覺,衛生局建議,用手臂或請家人幫助測試水溫,宜使用中性肥皂,且勿浸泡過久,沐浴後擦拭中性乳液或凡士林,都是不錯的選擇。不要用熱水袋或電暖器直接取暖,因為這些取暖方式,對於感覺不靈敏的患者,都很容易造成燙傷,千萬要小心!
衛生局暖暖衛生所指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上,除了聽從醫囑按時服藥,維持血糖穩定性之外,應注意飲食均衡、適量運動、注意保暖、保養皮膚及足部,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
如此,即使,在寒冷冬天,也可以對皮膚多點關心與照顧,是治療糖尿病很重要的一環。
詳全文


代謝症候群對症下藥 腰圍小血壓降
對抗代謝症候群,腰瘦甩肉就對了,專家表示,腰圍小1公分,高血壓會改善;體重減1公斤,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會下降。
台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推動「代謝症候群與健康相關性研究」,認為高血脂患者應做好營養控管,高血壓、高血糖患應多運動;學界並發表「網健康APP」幫助民眾自我做好健康管理。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表示,國人十大死因中,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疾病就有5項,估計每10萬人口死亡率高達219.2人,估計每12.5分鐘就有一人死於代謝症候群有關慢性疾病。
他說,醫師常建議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要控制飲食、運動,研究顯示最有效的方法是「對症下藥」。
研究指出,若腰圍小1公分則高血壓會改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會降0.4毫米汞柱。若體重降1公斤則總膽固醇會降低1.2毫克/百毫升、三酸甘油酯降低4.3毫克/百毫升。
許光宏提到,民眾往往在看到健檢時的「紅字」才有警惕,擔心代謝症候群找上自己,代謝症候群判斷指標是腰圍、高血壓、高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若5項中有3項超標就是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20歲以上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是19.7%(男20.3%,女19.3%),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邱弘毅開發「網健康APP」,除有一般健康管理APP常見功能外,還增加北醫專業醫療團隊線上諮詢,無需付費,且在網健康APP也提供即時且完整的衛教資訊、影片。
詳全文